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01 > 「天籟之音」飄入北京冬奧

[人生風景]第501期 「天籟之音」飄入北京冬奧

文:陳一年    圖:北京冬奧直播節目     分享:

簡介: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當奧林匹克五環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徐徐升起,一群身穿虎頭衣、腳蹬虎頭鞋的孩子站在「鳥巢」國家體育場的舞台上,用希臘語唱響《奧林匹克頌歌》,清純的歌聲盪漾會場、飄向世界。 無伴奏清唱,悅耳的童聲,可愛的臉蛋綻放真摯的笑容,讓我感到驚艷。

        

 馬蘭村的故事 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這一幕,我不禁聯想起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同樣是在「鳥巢」裡,那時最動人的也是如天籟一般撥動心弦的童聲清唱!不過,那次的女孩林妙可是城市孩子形象,而這次的孩子們卻滿身帶着泥土的芳香。 我很想知道這群穿虎頭裝孩子的來歷,相信他們一定有不一般的故事。後來,我從網絡上找到了相關的消息,原來這群孩子是來自太行山區的「馬蘭花童聲合唱團」團員,他們全都是平凡的山區兒童,但是聯繫着他們的那一方水土風物和歷史,卻富含傳奇色彩。 故事應從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說起。 話說抗日戰爭時期,馬蘭村曾是《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身)的駐地之一。當時鼓動抗日的晉察冀日報社為了與敵人周旋,駐地並不固定,同志們戲稱為「游擊報社」。 1943年農曆十月二十日,日軍為了搜尋眼中釘晉察冀日報社,包圍了馬蘭村。日寇抓捕當地群眾32人,逼問報社印刷機器的掩埋地點,被抓的人都回答「不知道」。日寇氣急敗壞,挖了一個大坑要活埋他們,人們毫不畏懼。最後日寇用殘暴的方法殺死了19名百姓。這次大屠殺史稱「馬蘭慘案」。 2003年,在「馬蘭慘案」60週年之際,《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的成員們來到馬蘭村,要建立「馬蘭慘案」遇難同胞紀念碑。其中一位成員鄧小嵐,她的父親正是當年《晉察冀日報》社長鄧拓。 鄧小嵐在「馬蘭慘案」發生的1943年出生,曾寄養在馬蘭村鄰近的老鄉家,在那裡生活了3年。鄧小嵐對保護過父輩及自己的馬蘭鄉民一往情深。她有感這裡盡是大山,土地貧瘠,教育資源不足,因此對貧困山鄉孩子們的教育非常關心。於是她與會友集資扶持學校,又到馬蘭村來教孩子學音樂。 鄧小嵐從北京搬來小提琴、手風琴、豎笛、小號、電子琴等樂器,
在馬蘭小學組建了一支小樂隊。她每年有一半時間在這裡,義務教孩子們唱歌、演奏樂器,陪伴孩子們成長。2013年,她籌辦了一場「馬蘭兒童音樂節——馬蘭森林音樂會」。鄧小嵐希望能讓山裡的孩子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這樣,她在這個貧困山區種下了音樂的種子。 鄧小嵐老人慈愛地說:「山裡的孩子目光清純,像天上的星星一樣。他們的聲音像天籟,對唱歌的熱愛讓人感動。」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 馬蘭村小樂隊的故事,打動了許多人,也打動了冬奧運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張藝謀通過網絡報道,發現這些孩子,他忽發奇想:邀請大山的孩子來為冬奧運開幕式歌唱!他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冬奧組委的支持。 阜平縣與北京市區相距300多公里。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剛剛在2020年2月才獲得「脫貧縣」的稱號。 2021年9月,縣裡接到協助冬奧運開幕式表演的任務,立刻行動起來。首先是組織一個夠規模和有水平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是從5所鄉村小學中選出來,共44名團員,最大的11歲,最小的5歲,其中8人來自馬蘭小樂隊。孩子們從學習希臘語歌詞開始,進行了近4個月的訓練。 第一關是語言。《奧林匹克頌歌》1958年被定為奧運會會歌,詞曲作者都是希臘人。《奧林匹克頌歌》要用希臘語演唱,所以完整的演唱和訓練,必須首先學會背誦希臘語歌詞。北京外國語大學兩名老師來教希臘語 林嘉濠是教孩子們希臘語的老師之一。他說:「孩子們現在可能還意識不到,但他們會記得歌詞美好而深刻的寓意。這次短暫的希臘語學習經歷可能將對孩子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每次想到這些,我就感到自豪和欣慰。」孩子們學得很快,半個月就能誦讀希臘語歌詞了。 接着是聲樂老師進行音樂訓練。部分學童連簡譜也不懂,加上是用希臘語清唱,難度可想而知。然而,孩子們很有天分,經過幾個月的集訓,猶如脫胎換骨。 這群質樸的孩子們,也許不知道自己的歌聲如此強烈地給北京冬奧開幕式的觀眾帶來驚喜和感動,但如同總導演張藝謀的評價:聽到這些孩子特別真誠、特別淳樸的歌聲,我覺得這是天籟之音……


1.在北京冬奧開幕式的升旗禮上,一群孩子唱響《奧林匹克頌歌》╱2.開幕式的表演展現出一派充滿仙氣的意境,其中運用了許多超前的高科技╱3.將主火炬插上「大雪花」的兩位火炬手是趙嘉文和迪妮格爾。迪妮格爾是來自新疆阿勒泰的優秀越野滑雪女運動員


關於《奧林匹克頌》 《奧林匹克頌》,是一首久唱不衰的老歌,是合唱清唱套曲。1896年4月6日,當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宣佈第一屆奧運會開幕後,希臘作曲家斯皮羅·薩馬拉斯(Spiro Samara, 1861-1917)指揮250人組成的龐大樂團,演奏這首由他作曲、希臘詩人科斯蒂斯·帕拉馬斯(Kostis Palamas, 1859年-1943年)作詞的《奧林匹克頌》。悠揚的樂曲把人們帶入緬懷古代奧運會的輝煌和憧憬現代奧運會的美好境界之中。由於精彩的演出使在場觀眾感動不已,以致不能不重複演奏了一次。 然而,當時並未將這首《奧林匹克頌》確定為奧林匹克會歌(Olympic Anthem)。此後的多屆奧運會均由各東道主選定該屆奧運會的典禮歌曲,例如: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奏唱的典禮歌是由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作曲、羅伯特·魯邦作詞的《奧林匹克頌歌》;1948年第14屆倫敦奧運會則用了英國作曲家羅傑·奎爾特作曲、
魯德亞德·基卜林作詞的《不為自己而為主》。 隨着奧運會的影響愈來愈大,人們希望能確定一首永久性的奧林匹克會歌。直到1958年,國際奧會最終批准了丹麥王子阿克塞爾的建議,將第一屆奧運會上所用的薩馬拉斯作曲、帕拉馬斯作詞的《奧林匹克頌》定為永久性奧林匹克會歌。從1960年2月的第8屆斯闊谷冬季奧運會以及8月舉行的第17屆羅馬夏季奧運會的開幕式起,這首《奧林匹克頌》就被用在每屆奧運會開幕式的升旗儀式上。 《奧林匹克會頌》歌詞原文為希臘文,其中文譯本如下:

《奧林匹克頌》 古代不朽之神, 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 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 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蒼穹之中, 作為你榮耀的見證。 請照亮跑步、角力與投擲項目, 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 把用橄欖枝編成的花冠頒贈給優勝者, 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幹。 溪谷、山嶽、海洋與你相映生輝, 猶如以色彩斑斕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這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膜拜, 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1.大山來的孩子用希臘語合唱《奧林匹克頌歌》,清純的歌聲感動全場╱2.優美的聖火裝置:由許多雪花圖案象徵各國的冬季運動,共同組成一朵「大雪花」,大雪花中央就是安裝主火炬的位置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3 501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