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列表

中國山水

攝影師:張斌

此次為大家展示的是自然風光篇——鳥巢、頤和園、黃山、宏村、內蒙古錫林郭勒……張斌的作品記錄了來自中國不同角落的最美瞬間。

記憶鄉愁一一行走湘南古村落

攝影師:秦軍校

這是秦軍校以腳步丈量、用相機記錄的湘南古村落的百年古韻。它不僅帶我們重新認識了湘南三座城市的各個縣(區),而且全方位多角度地用相機記錄古老的記憶,以圖片訴說濃郁的鄉愁。

并出版了世界上反映古民居最大和最重的書《記憶鄉愁一一行走湘南古村落》,這本全開、五十斤重的黑白影像大畫冊,讓人看了,兩個字,震撼!

記憶鄉愁一一行走客家古村落

攝影師:秦軍校

作為新客家人(指改革開放後從祖國東南西北客居到廣東深圳的人),秦軍校對客家民居也非常感興趣,在嶺南大地到處尋找古建築,追溯河南人從北宋年間歷經幾次遷徙來到廣東的住宅變遷,從中追憶老家河南的客家人。

算起來,秦軍校應該是最早關注深圳歷史遺跡的攝影人,通過影像來記錄這座城市「陳舊」的歷史,拍攝記錄下了幾千張極具價值的影像資料圖片(膠片)和影像(數碼)。

中國人最後的「穴居」式民居一一地坑窯院

攝影師:秦軍校

作為從三門峽的兒子,秦軍校對陝縣的地坑院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接受採訪時,他說:「我對窯洞是有情結的,我爺爺在陝州大營村秦家莊就有一座地坑窯院,我小時候經常由父母從城裡帶回到這裡度過寒暑假。現在回憶起來,我清晰記得,我家從窯坡到窯院,四周全是棗

樹。」

尤其是離開河南來到深圳之後,「我再回過頭去看家鄉的古老民居,才發現應該用影像的方式拍攝下來。」倘若不這樣做,後人或許再也無緣見到祖先以「地下挖坑」的方式居住了上千年。

紅白喜事

攝影師:秦軍校

在善於講規矩的大中原,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歷兩次大事:紅白喜事。這兩件事在秦軍校的鏡頭下哀樂分明。

白事辦得排不排場,往往和「孝」字連在了一起,早在孔子的時代,講究「禮」的人都會給死去的父母守孝。

在秦軍校的鏡頭裡,奔喪、掛幡、哭靈、送葬、哭墳,都是一氣呵成的,沒有落下任何環節。他善於捕捉人物的表情,痛哭流涕的孝女、一臉茫然的孝孫……

在土葬被禁止,遺體告別儀式被簡化的今天,回過頭來看秦軍校鏡頭裡的白事,莫名地對生與死多了一分敬畏。

中國最後的小腳女人

攝影師:秦軍校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中國最後一代小腳女人蹣跚的腳步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並將永遠走出人們的生活視野。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秦軍校往返於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雲南等地,對600餘位老者進行了追訪拍攝,用圖片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婦女纏足史」的一隅。

潮汕年俗

   

潮汕年俗有各種各樣的賽會,它們賽的是陣容、祭品、祭具,也是賽藝術、 賽技術、賽智力、賽勤勞致富。

大概,也只有在這個時刻,潮汕文化才表現出最張揚的一面。

航拍佛山

   

劉世輝是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對佛山有著深厚的感情,利用業餘的時間,用航拍的方式記錄佛山這座城市,一方面記錄我熱愛這座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希望通過航拍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不一樣的佛山視覺,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美麗的佛山。

航拍新疆

攝影師:王漢冰

透過這些航拍圖,你可以感受到新疆中最極致最出彩的生命力!

大漠胡楊

攝影師:王漢冰

十八餘年來,他立足家鄉,百餘次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胡楊林中,以胡楊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胡楊攝影作品,其作品立意深刻,構圖簡潔,富有個性。

村市

攝影師:張桂芝

《村市》是張桂芝(簡荷)獨立完成的農村題材紀實攝影專集。2017年1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圖片323幅。作者歷時三年半時間,跑遍了吉林省松原市廣大農村及其周邊所有集市,以尊敬和同情之心,熱情而認真的態度,不辭艱辛地精心拍攝了農業農村農民春夏秋冬各類各樣的日常生產生活上百個大大小小集市的人生百態。真實記錄了當下農村的生態畫面,生動反映了廣大農民的精神狀態,形象揭示了奔向小康社會的時代變遷。正如該書主題詞所言:聚焦集市,定格鄉村,記錄當下,見證歷史。該書剛一出版即廣受關注和好評,2017年榮獲吉林省松原市政府「查干湖文藝獎」,吉林省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等領導、專家予以充分肯定。據瞭解,以攝影形式全面系統立體地專門記錄農村集市,截至目前,該書還是第一部。

光影閃耀,醉美深圳

攝影師:羅海鳴

「來了就是深圳人」,對於47歲的「爬樓王」羅海鳴來說,認識一座城,從攝影開始。

航拍汕頭

攝影師:馬卡

汕頭資深攝影家馬卡帶你從上帝視角重新認識汕頭這座城市。

潮汕民俗

攝影師:馬卡

廣東攝影家馬卡多年來拍了許多潮汕民俗作品,這些狂歡大片絕對刷爆你的眼球。

草原神韻

攝影師:和平

攝影師和平與狼共舞!

西部表情

攝影師:王金

面對西部,王金在尋找生命中的風景。近年來他致力於航拍西部,從空中拍攝森林,雪山,大漠。俯瞰西部大地,用生命詮釋西部的大美。

妙舞飛翔

攝影師:翁蓮芬

這次展覽的全是鳥類,看看這些精靈或是恩恩愛愛、或是翱翔藍天、這些大自然恩賜我們的美麗,期待更多的人們關注保護,愛自然就是愛我們自己!這就是翁蓮芬女士歷盡艱辛用鏡頭將瞬間定格於永恆的初衷!
表述拍攝自然生態影像心得,當然配合精彩影像投射;作品充滿故事連貫性,意境脫俗,將生態雀鳥融合大自然景象呈現在畫面中,與各位分享。

詩影凡心

攝影師:陳復禮

「詩影凡心」,這個命題饒有深意。這既是對於陳復禮先生攝影作品藝術特色的概括,也是陳復禮先生為人處世的寫照。
《詩影凡心》不同於常見的攝影作品集,它既集中了攝影家的眾多佳作,又展示了他的人生藝術歷程。使人們在欣賞的同時,對於他的攝影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因此也更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

影畫合璧

攝影師:陳復禮

1979年起,陳復禮籌劃“影畫合璧”的創作,歷時11年,合作畫家包括吳作人、黃永玉、李可染、劉海粟、李苦禪、程十發、關山月、黃胄、韓美林等人。

陳復禮在給每位畫家提供“影畫合璧”所用照片之前,都要對各位畫家的風格進行分析,以便預先選擇適合的攝影作品。他拍攝鬱鬱蔥蔥的竹林,但缺飛鳥,便請李可染添上一對飛翔之鳥,使作品更具詩韻;他拍攝大沙漠,沙浪起伏,茫茫無邊,但缺駱駝,便請吳作人補畫駱駝在沙漠上行走;他用雲海的照片讓韓美林筆下的馬騰雲駕霧;讓黃永玉的仙鶴在松林間穿行……這種行為成為了攝影與繪畫相結合的一個極端嘗試,它已無法用常規的思路去界定這些作品到底是繪畫還是攝影。這些產物也充分展現出一種亦真亦幻、亦實亦虛的第三性特質。

一帶一路攝影展

攝影師:王琛

王琛24年來,飛越全球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近100個地區和國家,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攝影藝術作品,此次精選出67幅經典作品,特別聚焦了『一帶一路』的人文紀實和自然景觀。

工匠精神-中國手工

攝影師:郭建設

郭建設拍了很多關於工匠精神的照片,那些屬於老百姓的手工,隨著時代變遷,很多都在時光中消逝了。鏡頭裡的照片,也就變得格外珍貴。

這是北京

攝影師:郭建設

這是北京(1981-2016)
三十六年,對於古老的北京城,時間不長,所以,
春風、秋葉、夏雨、冬雪依然動人;名勝古跡,依然恢弘......

三十六年,對於快速發展的首都,是一個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拆毀,
建立!拔除,栽種!城市在擴展;街道在拓寬;人數在增長;觀念在更新......

有些東西和時間沒有關係,但隨積累會厚重,比如鐘乳石的長大。有些卻是如滴水穿石,
日日的滴水積累不驚波瀾,但有一天某一時會穿石。相處地轟轟烈烈,但一定不能久存;
相處得熟視無睹,一定不是性情中人。時間就是最犀利的刀,卻藏在鈍裡,沒有穿石你就不會痛。
但痛了才會/才敢面對,才會靜心回味和辨別,才會對時間心存感激。

「無奈」就像迷信,沒有辦法解析複雜和解釋緣由,就說是無奈或歸於神緣,其實是人很懶。
人有時盤點自己。最輝煌的只記得住一瞬間的喜悅,最沮喪的只記得住一段心情,但最感動的莫不就是晃如一下子體會到漫長的時間裡林林總總曾經混沌的其實都指向一種簡單的真誠,
沒有理由的、沒有規劃的、沒有刻意堅持、沒有用心良苦……但某一時頓悟,就是真摯而已。
——郭建設心存感激

紅色中國

攝影師:郭建設

作為攝影家的郭建設用了很長的時間,拍攝了大量與紅色有關的意象,功夫用的足夠多。其意象涉及面之廣,以前無人能比,從天南到地北,從百姓的生活常態到重大事件,從國家政治到民間風俗,從漢族到其他少數民族,到處都有紅色的特殊符號的呈現。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他的專注和發現能力。如果沒有郭建設的悉心收集,就不會擁有如此豐富的關於紅色的闡釋。更為可貴的是,作為攝影的主題,中國攝影史上第一次有人專從一個顏色去看待一個國家,去看待中華民族,使我們對本民族的認識多了一個維度。

簡慶福攝影藝術

攝影師:簡慶福

今天的中國攝影事業,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與時俱進的要求,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簡慶福攝影藝術》的出版,既是簡老對自己個人藝術生涯的回顧,也讓我們看到簡老的期望,那就是寄望新一代的攝影人——不斷進取,不斷超越。
中國攝影因為簡慶福而更加多彩,簡慶福因為攝影而更加輝煌。

陳復禮攝影藝術獎攝影比賽

   

這是由香港著名攝影家黃松輝先生贊助,中國(香港)華僑攝影學會籌備了半載的「陳復禮攝影藝術獎-我的大千世界」攝影比賽。
該獎是首次以陳復禮先生冠名的藝術獎,籍以向百歲老藝術家致敬!
本次攝影比賽面向全球攝影愛好者,並邀請香港著名攝影家黃松輝、梁繼堯、文錦豪、陳一年、陳炳忠、吳連城6位大師級評判(排名不分先後),經過三輪謹慎篩選,最終誕生了冠亞季軍及十幀優秀作品。
在此,展覽出此次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和優秀作品,與攝影愛好者們共賞。

中國雲南鄉村信仰

攝影師:李泛

本組作品記錄了中國雲南地區少數民族基督教民生存狀態及精神生活。該地區基督教於明末清初由法國殖民者傳入,集中分佈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信教群眾主要有藏族、僳僳族、怒族、苗族、彝族、景頗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和漢族等,其中少數民族信徒占90%。經三百多年發展,基督教精神已滲透進中國雲南基督教徒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她們人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造像

攝影師:李泛

中國俑的發展,與中國人認為立像留影是人死後的事觀念息息相關。作為中國早期的人像藝術的代表,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是代替活人的符號,比如眾所周知的秦始皇墓出土的兵馬俑,是皇權下貴胄對死的奢求,並不具備其他幾個古老民族人像雕塑藝術的「崇拜」或「紀念性」意義,更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降興起的石窟寺院的造像不同。

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而興起的、起步於魏晉時期此後蓬勃發展宗教造像,各種佛、菩薩、羅漢等人像藝術,具有一定的崇拜性質與觀賞價值,是現世下族群的精神寄托。

縱觀中國造像文化,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造像運動從未止息。凡此中國俑等帝王陵墓造像及寺院廟宇佛教造像,一個服務地下,一個服務地上,體現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現世苦難和心理訴求。

同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攝影師:李泛

同心地處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乾旱貧困帶,被聯合國譽為「最不適合人類生存地區」。年均降雨不足200毫米,而年均蒸發量卻高達2300多毫米。自2000年以來,這裡旱地顆粒無收。村民用水為汲雨水,從汲雨窖提上的水,水質混濁,散發著異味,並摻雜著大量雜物。近年來,隨著政府禁牧還耕及移民政策的大力推行,當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當地人的生存狀況正逐步改善。本組作品記錄了同心當地人生存現狀,反映了當地生態的變化。

絲路父親

攝影師:李泛

本專題作品選自李泛絲路影像系列,集中展現了生存在中國西部大地上父親們艱辛生活和精神面貌。

涼山彝家

攝影師:李泛

本組作品拍攝於中國四川省大涼山地區,記錄了當地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展現了他們的生存與生活狀態。大涼山彝族,從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深居大涼山腹地,經濟發展較為落後,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中原生態生活方式保存最為完好的民族。

跨越喜馬拉雅的梵音之婦女

攝影師:李泛

本專題拍攝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印度等國,記錄了當地婦女的生存與生活。在傳統社會和家庭裡,婦女以家為中心,不僅僅是妻子、母親和媳婦的角色,而且在相夫教子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整個家庭態勢與氣場。在現代社會,女人們則從家庭走向社會,擁有了更多的社會角色,擔當起更多社會責任。因此,一個女人綜合素養至關重要,她們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希望與未來,教養一個女人就是培育一個民族。從某種程度講,婦女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地位與境遇,反映著這個國家的文明進步程度與發展前景。本專題即圍繞她們的家庭、日常生活與宗教活動展開,呈現她們的生存狀態與精神面貌,透視其國家的文明進程。

恒古蒼穹

攝影師:李泛

本組作品拍攝於古絲綢之路上重要國家孟加拉國,中孟人民自古就通過這條絲路進行商貿與文化交流。孟加拉,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老的孟加拉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在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地創造著歷史文明。在外界眼中,孟加拉國人是生活在貧窮當中,物質生存條件差,勞資低,生活窘迫。但孟加拉國更是宗教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孟加拉人傳承著祖輩們堅毅的品質和堅韌的性格,生生不息。作者通過對孟加拉國深入拍攝,捕捉到了孟加拉人樸拙的本真與飽滿、昂揚的生活狀態,生活貧窮、物質匱乏是相對的,精神富奢是絕對的。

國家記憶

   

在2010年,一群關心這場戰役的中國人來到美國國家檔案館,從那浩瀚的資料庫中,花了巨大的力量,把封存了幾十年的珍貴資料帶回歷史發生地,重新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資料庫,對當年中國軍民捍衛國土,對抗侵略的日軍的歷史有了視範的佐證。
本畫冊特別從20,000多張影像照片中整理出280餘幅精彩的影像及精確珍貴的照片說明,從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加上二戰中緬印戰場的概述,讓我們回顧當年的歷史片段,也記念軍人為抗戰的付出。

悲歡中國

攝影師:王苗

本書集結了王苗74幅攝影作品,其中62幅攝自西藏、新疆及中國各地的人物影像,凝凍攝影當時的人物心情,呈現在讀者面前,彷彿訴說了62段不同的人生故事,令人動容。此外,本書亦輯錄了兩岸攝影、文藝名家對王苗的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