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361 > 順德自梳女過乞巧節

[中國旅遊30年]第361期 順德自梳女過乞巧節

文:胡越    圖:彭振戈     分享:

簡介:編者按:在廣東珠江三角洲的順德,曾經在部分婦女中流行「梳起不嫁」的風俗,這是舊時代勞動婦女為生計和尊嚴而「作繭自縛」的悲歌。 「自梳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年邁的自梳女們,仍牽起人們的歷史追憶和人文關懷之情。記者彭振戈深入到順德的邊遠水鄉均安,去尋訪那些結為金蘭互相扶持的「自梳女」們,和她們一起共度乞巧節。(原載於第127期共6頁)

        

概述:
 

  順德曾是「絲綢之鄉」,人們用「桑基魚塘」的獨特方式耕作養殖:在魚塘的堤基上種桑葉來養蠶,再以蠶繭繅絲,然後織成絲綢。
 

  19世紀起,順德絲廠林立。絲廠裡有很多女工,為了免得因結婚生子而失去工作,有些人寧可束起已婚婦人的髮髻,表示永不嫁人,被稱為「自梳女」。她們把青春封閉在蒸汽騰騰的繅絲、紡織作坊裡,孤獨面對美麗的絲綢。
 

  選擇「梳起不嫁」,要在父母同意下,擇吉日進行「自梳」儀式,由結拜的「金蘭姊妹」為自梳女束起髮髻。成為自梳女後,便要與感情要好的金蘭姊妹們,合資修建或租用住所,俗稱為「姑婆屋」。金蘭姊妹們彼此照顧,相依為命,使孤獨的情感得到慰藉。
 

  到了20世紀上半葉,順德的絲綢業逐漸衰微,大量自梳女失業,只好轉行當傭人。順德女勤勞能幹和精於烹飪,又造就了另一種順德名牌——順德女傭,俗稱「順德大衿姐」。她們離鄉背井,到港、澳和南洋等地工作。按照俗例,「姑婆屋」是自梳女的歸宿,告老還鄉後也要在姑婆屋終老。
 

  自梳女視農曆七日初七的「乞巧節」為姊妹們重要的節日。七夕這一天,幾十位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歸來的自梳女回到順德均安,聚會在她們當年合力籌建的「姑婆屋」冰玉堂。她們都已七八十歲,大家濟濟一堂歡度節日,互訴離情別緒。自梳女們精心製作了各種應節的紀念品:精美的「七姐衣」,表示對七姐的崇敬;紅綢繫禾苗,象徵「男耕女織」,也表達了對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美麗故事的憧憬;迷你繡花婚,寄託了當年對婚姻生活的惋惜之情……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0-7 361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