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6 > 香港故事

[特稿]第486期 香港故事

文:余晴峰    圖:余晴峰     分享:

簡介:自2001年開幕以來,社會不時有批評「香港故事」的聲音:有人說這個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厚古薄今」,亦有指它過度美化「獅子山精神」――雖然不盡完美,然而有道是失去才懂珍惜,自館方宣佈「香港故事」要閉館,進行大規模翻新後,市民紛紛前往歷史博物館與它告別。我們也趕在這個「最後時刻」為「香港故事」拍照,既想留下歷史,也想留下情感。以下這些片段,又有沒有引起你的共鳴呢?

        

 四層樓高的包山 「香港的民俗」既有講述香港及華南主要族群的日常生活,也有展示他們的節慶盛典。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最有名的傳統活動,博物館仿照真實環境,製作了包括戲棚、包山及飄色的搭景,吸引不少入場觀眾留影。


猛獸與牠們的產地 小時候隨老師參觀「香港故事」,年紀太小,「腦囟都未生埋」,覺得黑白照片與歷史遺物相當乏味,反而是展覽的「自然生態環境」部分,以標本及模型介紹香港遠古時代的地質演變和動植物,趣味十足。多虧那頭兇猛的華南虎與亞洲黑熊,才知道本地曾有如此超乎我們想像的生態環境。


浮家泛宅 漁船是昔日香港的象徵符號,在「香港的民俗」部分,博物館花了不少篇幅描繪水上人的生活:除了展示他們的生活,介紹如何捕魚之外,展方也複製了一艘原樣大小的漁船,讓大家體會水上人浮家泛宅的生活。


香港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痕跡,「香港故事」以栩栩如生的場景重現先民生活。


作別「香港歷任總督」 傳言「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部分的「香港歷任總督肖像照片」將不予保留,故不少市民也特地為這些肖像照片留影。其實所謂「歷任總督」只是展示了由砵甸乍爵士到楊慕琦爵士共21位港督的照片,戰後的港督如大家熟悉的葛量洪爵士和麥理浩爵士皆不在其內。 香港的轉捩點 「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展示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落敗,割讓香港予英國的經過,展場展示了《南京條約》複製品、水坑口噴泉圓拱等見證該段歷史的物品,但要數該部分最搶眼球的,還是那尊林則徐雕塑。 不動「叮叮」 「香港故事」的模型電車設置在「日佔時期」與「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兩個部分中間,是常設展的人氣拍照點。其實我不太明白為甚麼大家不拍攝街上「活」的「叮叮」,反而到展館搶攝「假」的「叮叮」……


公仔書牆 「香港故事」引來最多共鳴的部分要數「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主要講述戰後至1997年的百姓生活。這道漫畫牆(當時更常被稱為「公仔書」)勾起不少「昔日的」孩子的懷緬之情,於是他們連忙讓「今日的」孩子前往拍照,有趣是後者其實不太清楚「公仔書」是甚麼東西。


「香港故事」以香港回歸作結,末尾部分展示不少珍貴文物,如港督的座駕徽章與市政局主席通過議案時用的木槌和木座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12 48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