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58 > 插蟶

[風情園]第458期 插蟶

文:卓成曦    圖:卓成曦     分享:

簡介:蟶子一般都是每年的農曆6月中旬至7月左右開始養殖,然後過完冬季,到次年的農曆3、4月份便開始有收穫。因此,古人用詩句這樣描寫蟶子的美味:「沙蜻四寸尾掉黃,風味由來壓邵洋;麥碎花開三月半,美人種子市蟶秧。」

        

 蟶子是種味道鮮美的貝類海鮮,棲息於海口附近、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淺海內灣的軟泥沙中。長相有點奇怪,貝殼長方形而兩端純圓,兩片貝殼相等,煮熟後取出貝肉,白白的一條,有頭有身子還有兩條腿,像個赤身裸體的人,開篇的詩句不也形容蟶子是美人種子嗎?福州是溫泉古都,遍地是溫泉澡堂,福州人愛去澡堂泡澡,每當泡在池裡的人太多時,大家都會搖頭苦笑說:「哎呀,今天像是插蟶一樣」,非常形象。
插蟶是福州人傳統烹飪蟶子的方法,非常簡單:取一個高身的容器:搪瓷缸、陶瓷罐、深口盤子皆可。把洗淨的蟶子,有觸鬚的那一面向下,依次將蟶子豎起,緊密地插入盅內,淋入福建老酒至半滿,然後再放上薑片與蔥段蒸熟便可。這叫老酒燉蟶,吃在嘴裡除有蟶子的鮮甜味,還有濃濃的酒香。在福州,凡是大家覺得大補之物,如河鰻、溪滑等,基本都是用老酒燉。蟶子大補嗎?不見得,但因其長得像人形,中國人吃東西向來是以形補形,覺得滋補也是自然之事。不過蟶子生性偏寒涼,胃不好的人吃了易胃疼,加薑、酒燉後也就轉寒為溫了。
藝術家汪天亮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湯友」(泡澡),大家經常約在一起泡溫泉「插蟶」。有一次一起喝酒,微醺的汪老師講了一個他和蟶子的故事。汪老師在文革期間被下放到一個很偏遠的山區,那裡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平日三餐基本是地瓜稀飯,就不用想甚麼肉食葷腥了。每天辛苦勞作後,總是想着用甚麼方法打打牙祭。那時從家裡帶了些蟶乾過去,用一根紅線仔細串起,拿去和一起務農的農民說:「這叫海人參,你看,長得跟人一個形狀,很滋補,非常珍貴,拿回去和一隻雞放在一起燉來吃,人會變得非常生猛。」山區的農民根本沒見過這種海產,不知道是甚麼東西,就拿回去試試。山裡人平日都是粗茶淡飯,沒吃甚麼營養食物,一旦有機會吃雞,自然是精力充沛,於是也就信了。此後,汪老師就常常用一隻蟶乾,向農民換一隻雞來吃(那時一隻雞的價錢應該可以買一兩百個蟶乾了),這樣,便不愁沒葷菜吃了。
蟶乾又分生曬與熟曬。生曬是把未經烹製過的新鮮蟶肉剝出、直接曬乾,由於是生剝,剝蟶肉需要高超的技巧,生剝出來的蟶肉並不是很完整,但曬好後一條條呈淡黃半透明的扁平狀,直接放入嘴中嚼就非常鮮甜。煮湯、燉肉時加幾片進去,就有點睛之妙。我喜歡把蟶乾放入熱油中煸炒一下,此乃佐酒恩物。韭菜花上季時,蟶乾炒韭花可是一道好菜,福州人曰其壯陽。而熟曬是把蟶子煮熟後剝出肉來曬乾,一隻很完整、漂亮,且同等重量製成的蟶乾,要重過生曬的許多,但因為煮熟過,很多鮮味已經溶入水中,所以熟曬的蟶乾味道已大打折扣,遠不如生曬的鮮甜,老饕基本不屑一顧。可惜生曬蟶乾因為工藝較難、費工且出品量少,在市場上已鮮有露面了。
除了蟶乾,蟶油也算是蟶子的一寶,這是加工蟶乾的副產品,其味腥香鮮濃,別有特色,用來沾白灼類海鮮簡直一絕。製作熟曬蟶乾時,煮熟蟶子後剩下的湯水,再慢慢熬煮至濃稠狀即成蟶油(有點類似蠔油的製法)。蟶油比魚露的鮮味更濃郁,很多平時較少吃海鮮的內陸人會覺得很腥,接受不來,但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美味至極。我往內陸地區旅行時,就慣常帶上一小瓶,滴一些入湯,或倒一點來沾肉食,頓時整個口腔充滿了海鮮的味道。
當然,除了這些,蟶子還能製成很多佳餚,例如:鹽焗蟶、蟶抱蛋、滷蟶等均是受歡迎的好菜。價錢不貴,到海邊遊玩時大可逐樣品嚐。

 

美食家、飲食專欄作家、紅酒投資人及藝術策展人。精通美食及紅酒文化,食跡遍佈世界各地,時常為了一杯美酒或一份美食而策劃一次旅行。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8-8 45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