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資訊 > 香港騎樓 推土機前的抉擇

旅遊資訊

香港騎樓 推土機前的抉擇

分享:
 

 旺中帶靜、交通便利、擁有私人會所等條件,是今時今日很多香港人對於住宅的追求。所謂的「豪宅」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一樣,愈起愈高。街道上新舊並肩的樓宇,交織得錯落有致,尤其是騎樓,「騎」在行人路的支柱佔據了街上的空間,也塑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而它們的存在如何將我們帶到今天?不再需要依附下舖上居生活方式的香港,騎樓逐個被拆卸,香港歷史重要的一部分是如何逐漸消失?


中西糅合的建築
18世紀居住在印度的英國人為了適應炎熱的天氣,在住宅前加建外廊以遮擋陽光,這種做法其後被當地人倣傚,被稱為「Verandah」或「Veranda」,亦在19世紀第一本華人編著的英漢字典中,首次被翻譯為「露台、天台、騎樓」。隨着英國的殖民勢力日益擴大,騎樓多見於南亞、東南亞、東北亞、內地等地區,而香港騎樓的雛形首先在舊赤柱警署出現。騎樓隨後在香港慢慢普及,既展現了英式的建築特色,也糅合了華人着重的吉祥物,人們在外牆加插不同的裝飾藝術(Art Deco),例如:花紋、幾何圖形或動物形態等雕刻,中西合璧的設計讓不同騎樓變得更「個性化」,給香港留下了殖民的時期產物。

下舖上居的理念
有別於一般的舊式樓宇,騎樓最大的特色是建築物的下層以若干石柱作支撐,在行人路上形成一條條走廊,為樓底下的人擋風、防雨、防曬。騎樓同時亦被稱作「店屋」(Shophouse),由於早年交通不發達,騎樓的地下往往用作經營生意、樓上作為人們起居的地方,鮮明地展現了昔日的中產階層下舖上居的生活方式。部分騎樓的外牆或石柱填滿了文字,以作傳遞信息之用。
這種生活方式,當時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普遍。今天我們去廣東、海南等看見騎樓也會倍感親切,因為內地一些老街的騎樓跟香港騎樓具有相似的特徵,增加了彼此的「共同感」和對於自身文化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這說明了各地的人們對於騎樓建築設計、獨特的美學都有一定的認同感。

拆卸與保留之間
據了解,目前在香港現存的騎樓少於100幢。過去被推土機推倒的騎樓,不僅僅是日久失修的建築物,也拆毀了承載着一個個家庭故事、給人們留下生活印記的地方。眼見新建的住宅和商業樓宇落成,頂替騎樓原來的位置,為騎樓存亡心切的有心人王新源和林蔓莉,親身走到每個騎樓搜集相關的資料,將它們有系統地記錄下來,並將內容結合成《香港騎樓》一書。8年之間,他們發現原來存在的騎樓又被拆卸了至少7幢。顯然,今天的騎樓無論在其功能性和實用性,都失去了明顯的優勢,騎樓在時代的巨輪下難免「被消失」,吞噬了人與騎樓共同建立的生活形態以及再回不去的文化價值。對於珍惜騎樓的人來說,時代的步伐與騎樓的保育彷彿成了一場時間競賽。

騎樓保育 力求雙贏
王新源憶述,《香港騎樓》初版剛面世之際,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港島街角唯一的弧形轉角的灣仔軒尼詩道369/371號的「同德大押」,在一片強烈的保育聲音中,依然逃不過被清拆的命運。這件事依然讓人記憶猶新,因為被拆卸的「同德大押」是全港僅有的5座弧形轉角騎樓之一,騎樓的支柱隨着它的弧度有節奏地在行人路旁排列,曾為該區描繪了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王新源又舉例花墟太子道西190-212號的多幢相連4層高的騎樓,也是很多九龍學生買校服必經之地。花墟經過翻新、加固後不但增加了行人的安全感,同時也保留了他小時候買花的氣氛,所以花墟一帶是他心目中,修繕、保育做得比較到位的騎樓。王新源一直認為,文化不需要刻意去建立,只要有人,就會有文化的形成。「我們最擔心的是業權聲稱『兼顧商業發展和保育』,卻將騎樓改造得面目全非,削弱了其歷史價值。」因此,在談保育之時,能將文化傳遞,是重要的一環。

自然形成的公共空間
近年香港經常強調新落成的樓宇應該要有公共空間,其實騎樓的出現,早實現了這種理念。騎樓底下半開放式的空間,不僅能跟建築物以外的環境互動,人們還會站在樓底下休息、避雨、等車,自然而然形成一個人們不約而同的公共空間,體現了最珍貴的人文價值。「可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當失去後才能體現出來。」王新源說。

1.騎樓除了為人們遮風擋雨,也是文化的傳遞(陳一年攝)╱2.1968年的上環德輔道中,清晰地呈現了舊日下舖上居的生活方式(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測繪處提供)╱3.攝於1966年的深水埗,老字號黃碧山涼茶舖在其中一幢弧形轉角騎樓經營,其側面和正面的樓底都有石柱所支撐,不但有穩固樓宇的作用,也盡顯騎樓的建築美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測繪處提供)


1.香港現存最大型、相連的騎樓群。呈魚鱗狀的裝飾藝術,突顯了中國人對於「有餘」和富貴的追求 全港僅存四幢的長陽台,增加了實用空間,同時賦予騎樓更豐富的層次


細數香港部分特色騎樓建築

「醫道惠民」中醫館―深水埗元州街75號
4層高的建築物,每層的面積都不一樣。門面和石柱上都印有文字,行人一看就能瞭解店舖的特色。
三合發―元朗青山公路167/169號


騎樓頂有罕見有動物形態的「獅子滾球」雕刻,但它被旁邊的廣告牌遮蓋了一半,猜猜另一半是否依然完整?
新志記海鮮飯店(已結業)―太子運動場道1號
印有建築年份「1932」的建築物。建築物整體風格平實,但仔細位置依然有花紋的雕刻。
尖沙咀彌敦道190號


極具歷史價值的街角騎樓,也是僅存4幢擁有長陽台的騎樓之一,惜被降為二級歷史建築。建築物雖然經過翻新,格局大致保存完整,但仍有被清拆的可能。
深水埗公立醫局―深水埗醫局街137號


外形要比一般騎樓寬長,融合了英國殖民建築和20世紀早期騎樓的風格。仔細觀察建築依然保留深水埗舊稱的寫法:「深水埔公立醫局」,現為美沙酮診所。
南昌押―深水埗南昌街117至125號


深水埗區最大型的騎樓群。過去懸掛在外牆、寫有「囍」字的「蝠鼠吊金錢」霓虹招牌,如今已拆卸。
同德大押(已拆卸)―灣仔軒尼詩道369至371號


香港島最後一幢弧形轉角騎樓,曾是灣仔的地標之一。被清拆之前依然沿用舊式窗框,外牆大押的名稱保留從右至左的寫法。
雷生春―深水埗荔枝角道119號


翻新後成為深水埗地標之一。典型的「走馬騎樓」建築風格露台寬闊,頂部外牆嵌有家族店號的石匾,是本地戰前樓宇的典型建築的代表。此外,其欄杆亦見古典建築風格,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有記合―上環皇后大道西1號
香港已經為數不多的直角轉角騎樓,具西方新古典主義特色。外牆由上至下、右至左閱讀的中文字顏色經過多次轉變,但依舊搶眼。


 

返回列表

更多相關新聞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