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369 > 踏尋富春山居圖—富春江之旅

[主題故事]第369期 踏尋富春山居圖—富春江之旅

文:謝光輝    圖:謝光輝     分享:

簡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論語》 孔子的比喻以我看來潛藏中國文人與生俱來的山水情懷,而表達山水情懷的最佳方式即是詩畫。浙江,鍾靈毓秀,是誕生山水詩畫的搖籃。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浙江上虞人,曾任永嘉太守,楠溪江的山水無疑是其創作的源泉。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以富春江山水為背景,精心繪製的《富春山居圖》,開了文人水墨畫的新氣象,被譽為「書中之蘭亭」。隨後經歷了火焚毀損,一分為二,以假亂真等諸多波折,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曠世名作。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晚年的精心傑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曠世名作。繪畫風格遠承五代董源、巨然,近師趙孟頫,以書法入畫,抒情寫意的文人畫精神,創造水墨畫新境界,並影響明、清正統派山水畫的成就,在中國文人畫傳統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價值。
《富春山居圖》曾被收藏家吳洪裕焚燒殉葬,因火毀損分為兩段,前段橫五十一點四公分,稱《剩山圖》;後段橫六三六點九公分,稱《無用師卷》。如今,《剩山圖》在杭州,《無用師卷》在台北。前頁開版為《剩山圖》,左頁起為《無用師卷》及後人的題跋。

解讀《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打開枯黃的長卷,畫面是由寧靜的河岸開始的,前景的樹木與遠山,呈現出六百六十多年前富春江兩岸寧靜清逸的秋色,視線向左移去,一座山峰,拔地擎天,層層盤桓向上,左下幾棵巨松高聳,右側雜樹林立,茅屋隱約其間,用於勾畫的線條和皴筆則十分簡略,大山通體以赭石鋪底,以墨青、墨綠層層烘染出高低、遠近,畫中的前後山巒,通過折搭轉換由近向遠消失,自然銜接相連。與後面兩座高山一樣,將畫面分割成數個長段,中間夾有山谷,谷中有隱者的房屋,山脊正面的斜坡,一簇簇黑色的樹林和鼓凸的圓石,筆觸鬆散,卻有體量感,恰如黃公望所言:淡墨上添濃墨。山坡與山峰的磯石,山麓下的沙渚,山形之間彷彿互相關聯,不僅豐富了畫面,還有點綴的農舍

......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此處購買  價格:HK$10.00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1-3 369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