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8 > 藏醫藏藥

[微說藏學]第478期 藏醫藏藥

文:龍仁青    圖:龍仁青     分享:

簡介:龍仁青 ─ 小說家、翻譯家。創作出版有小說集《光榮的草原》、《咖啡與酸奶》等,散文集《馬背上的青海》等;翻譯出版有《倉央嘉措詩歌集》及《格薩爾》部本等,作品被譯為英日等文出版。

        

 青藏高原有着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很早的時候,藏族先民就發現這些動植物的藥理功能,用它們療傷治病,這種沒有理論,只在民間依靠實踐治療的初始階段大約經歷了1,000多年。 藏族苯教時期,藏文的誕生與使用,應該是促成藏醫藏藥急速發展的一個契機。文字打開了藏地與周邊地區往來的通道,藏族先民渴望進步,樂於學習,於是當時較為發達的天竺和漢地便成為他們在掌握一定本土知識之後,吸取學養的兩個主要地方。幾乎所有藏文典籍中都能看到這兩個地方的名字「朵嘉嘎」(,指天竺)和「瑪嘉納」(,指漢地),所以,這兩個地方的醫學自然也成為藏醫藏藥學習、借鑒的主要來源。往來當中,一些天竺和漢地的醫生被請到了西藏,一些西藏的有識之士也遠赴天竺和漢地,一批藏醫藥著作也在這個時期陸續誕生,這樣的時間也經歷了七八個世紀。 如此,歷經近2,000年,藏醫藏藥逐漸形成,幾乎所有有關藏醫學的文字介紹中,都有「融合中醫學、印度醫學」的說法。 7世紀初,玉妥‧雲丹貢布()的出現,則使植根於青藏高原的藏醫藏藥,在借鑒和吸收其他醫藥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真正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的醫學體系。玉妥‧雲丹貢布生活在吐蕃王朝鼎盛時期,是吐蕃王朝王室的御醫,他先是在西藏各地搜集民間醫方,研究和總結民間醫藥經驗,繼而又走出去,到漢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地拜名醫、學醫術,藏醫藏藥從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一部至今依然是藏醫學必須研讀的教科書級巨著《四部醫典》()便誕生了。 古代藏族,把依託佛教逐漸形成體系的文化分為大小五明(),總稱「十明」()。其中,「大五明」()指工巧明,即工藝學;醫方明,即醫學;聲明,即聲律學;因明,即正理學,亦即邏輯學;內明,即佛學。「小五明」()是指詩,即辭藻學;韻,即音律學;修辭,即修辭學;劇,即戲劇學;星算,即星算學。其中,醫學位列大五明之第二位,因此,也被稱作「第二明」()。 大小「五明」,後來也成為寺院建立各種「扎倉」(相當於學院)的基本依據。而作為醫明學院的「曼巴扎倉」()則是藏地寺院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體系。藏族僧侶只有經過了在這些學院的學習,才能夠獲得「拉然巴」()、「本然巴」()、「曼然巴」()等學位,而「曼然巴」便是專門針對醫明學的研習成果學位。 據研究,在「曼巴扎倉」出現之前,藏醫學的主要傳承方式還是以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為主。到了17世紀中葉,執掌西藏政教大權的第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在拉薩哲蚌寺設立藏醫學院章松堆百林(,意為仙人雲集院)。五世達賴圓寂後,攝政王第斯‧桑結嘉措在拉薩藥王山創建了由地方政府主辦的藥王山醫學利眾院。較之於一直延續的父子傳承和組織性不強的師徒傳承,藥王山醫學利眾院的創建,標誌着藏醫學開啟了一種更有組織的體制化傳承形式,這是藏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其為藏醫學在整個青藏高原地區、喜馬拉雅山南麓西緣藏裔社區,以及蒙古文化圈所在地區培養了大量的藏醫學人才,促進了藏醫學在這些地區和國家的傳播與發展,並成為現代醫學中具有完備體系和獨特治療方法的民族醫學。 花絮: 藏醫藏藥在長期探索和臨牀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自成體系的理論依據,比如「五源」()是用土、水、火、風、空()五種本源物質象徵人體機理。其中,土()指人體和肌肉組織。水()為血液、體液等。火()指人體產生熱能。風()指促進氣血循環。空()則指上述一切的緣起。 還有「三因」()是藏醫學解釋人體病理、生理、作用機制的重要學說。三因包括:「隆」()、「赤巴」()、「培根」(),漢語一般譯為氣、膽、痰。藏醫理論認為「三因」維持着人體的生理平衡,一旦失調便可發生種種病理變化。


1.流傳至今的藏醫藥古本╱2.17世紀下半葉,攝政王第斯‧桑結嘉措主持繪製的藏醫「曼唐」()╱3.譯為漢語的藏藥經典古本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4 47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