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1 > 彌勒經變

[敦煌故事]第471期 彌勒經變

文:李焯芬╱文    圖: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     分享:

簡介: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彌勒(意即慈氏)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說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經佛陀教化後常修菩薩行,被授記未來「當做佛,號名曰彌勒」。在印度佛教史中,彌勒的記載甚早,上座部經典和《中阿含經》及《長阿含經》均有「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因此,彌勒被認定為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的娑婆世界降生成佛;亦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佛。有關彌勒信仰的經典,在中國較流行的有《彌勒三經》:
(1)《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由北涼沮渠京聲(匈奴裔,北涼王子,後出家為僧)所譯。此經描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宮,成為「一生補
處菩薩」。
(2)在淨土院為諸天說法。經文對兜率淨土有生動的描寫,又說明了欲往生兜率者所應修的種種善業,包括念佛和口誦彌勒聖名
等修法。
(3)《彌勒下生經》,為西晉竺法護所譯。此經描述彌勒在後世人壽達八萬四千歲時會降生人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並將在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大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從而建立人間淨土。
(4)《彌勒大成佛經》,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與《彌勒下生經》相近,不過內容更加豐富。
彌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為流行。據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二世紀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臨終時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又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等印度高僧均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彌勒信仰在佛教傳到中國的初期就已流行。南北朝時期,不僅石窟和寺院,還有許多單獨的造像碑上亦刻了彌勒菩薩的形象。在敦煌,以彌勒經為內容的壁畫則是在隋代以後才流行起來的。較有代表性的彌勒經變圖包括莫高窟第419窟(隋)、第202窟南壁(中唐)、第445窟北壁(盛唐)、第12窟南壁(晚唐),和榆林窟第25窟北壁(中唐,吐蕃佔領瓜州時期)。
以第445窟北壁為例(圖1),彌勒經變圖的上半部分為《上生經》,約佔全畫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為《下生經》。上生經變中央有須彌山,山上有兜率天宮,天宮呈三院組合。彌勒居中說法,諸天圍繞;院內有殿、廊、花樹。牆外有天神守護;天宮兩側數朵彩雲上均有宮殿,象徵四十九重微妙寶宮。天際繪諸天赴會和天樂飄飛。
正中部分繪畫龍華三會。初會居中,彌勒身穿右袒式袈裟,倚坐於須彌座上說法;大妙相、法華林兩大菩薩及其他弟子、菩薩、天王圍繞左右。兩側繪畫龍華二會及三會說法場面。初會下部繪香案供品及七寶形象:輪寶繪一車輪;主藏寶為一珍寶盒;象、馬寶各畫一象一馬;還有兵寶、女寶、珠寶等形象。七寶是識別此經的標誌之一。
《下生經》部分生動地介紹了彌勒世界的人間淨土:一個富饒豐足而事事美滿的理想國,包括一種七收、樹上生衣(圖2)、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女子五百歲出嫁(圖3)、老人自詣墳墓、土地自然開合(讓人便溺)、龍王夜雨除塵、樹葉半夜掃街衢等內容。彌勒信仰既能拯救人免於苦難,又能予人以安定和豐足的生活,因此大為流行,彌勒經變是敦煌壁畫中數量最多的經變畫之一,自隋到西夏多達九十八鋪,其中莫高窟就有九十二鋪。


1.第445窟北壁之彌勒經變圖,保存完好,是莫高窟經變畫中的上乘之作╱2.「樹上生衣」。 一人伸手取衣,另一人張臂穿衣,表現「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着之。」╱3.在彌勒世界,「人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為了反映這一經文內容,畫家以人間婚俗為藍圖,宅院外搭起帳幕,並以屏風圍成舉辦婚禮的場所,賓客滿座,樂舞翩翩,新娘新郎在樂舞中禮拜;同時,侍者往來忙碌,屏風外還有人探頭偷看,富有生活氣息,生動表現了民間婚禮的場面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9 471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