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8 > 路環的人情味

[人生風景]第468期 路環的人情味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四月初八的澳門,在同一天歡慶三個節日:浴佛節、醉龍節和譚公誕。我惦念着邊遠的路環島,一心去過譚公寶誕,就在參加醉龍節開幕典禮後,直奔路環。

        

 「澳門最後的後花園」
路環本來是一個孤島,古稱鹽灣、九澳島,葡萄牙語稱:Coloane,有人認為音譯自粵語「過路灣」,意思是一條道路環繞的海島,這正是「路環」的解讀。
在1969年建成連接氹仔島與路環島的長堤式連貫公路以前,往路環必須依賴渡船。2000年後,在氹仔與路環兩島之間填海造地,一座五光十色的「路氹城」橫空出世,已將兩個離島連成一個大島。
由澳門半島驅車過路環,總有奇異的感覺:氹仔和路氹城日新月異,廣廈林立,金碧輝煌;掠過這些浮華地,驀然進入路環,立刻換成另一個世界。路環的古樸面貌依然故我,絕大部分是沒有開發的綠地,植被蔥蘢、鳥語花香,滿目是清新的自然景象,與方才的繁囂市區對比強烈。
路環的面積約7.6平方公里,若以2011年全島人口約4,300來計算,比起號稱「世界人口最密集地區」的澳門半島來說,真是太寬敞了!路環大部分地方是山峰,島上保有茂密的樹林、起伏的山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島東南的的兩片海灘:黑沙灘和竹灣,更是風景怡人。還有澳門最高峰疊石塘山(海拔172米),成為澳門少有的行山勝地。
「澳門最後的後花園」,這正是路環最吸引人的地方呢!

小島也曾驚動朝廷
路環原屬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清朝時是產鹽地,西面的海灣稱為鹽灶灣,當年譚公廟對出的海邊就是鹽田。 直到1864年,路環才被葡萄牙佔領,被歸入了澳門。
小島一直寂寂無聞,1910年發生了葡兵與海盜的大戰,不少島民死傷,史稱「路環慘案」,路環才因此出了名。那年4月,海盜進犯路環,佔領了村莊和炮台。澳督調集軍隊圍剿,兵匪互有死傷。海盜在暴風雨下乘船逃走,葡軍火燒九澳村,不少村民家毀人亡。一艘逃難的漁船被葡軍擊沉,船上38人全部喪生。慘案之後,當地人不滿葡方誤殺村民,紛紛要求廢除租界條約收回澳門。清政府在群眾強烈要求下,再次向葡國提出劃界談判,但最後不了了之。今日路環西岸有一座「打海盜紀念碑」,就是紀念此事。
走進小小的路環市中心,感覺真好。街道都不大,房屋古樸,富有中葡交融的情調。
計單奴街有一座小巧的教堂:聖方濟各堂,是巴洛克式建築。據說教堂內本藏有聖方濟各的手骸聖鐲,但現已轉到聖若瑟修院收藏。我知道天主教起碼有3位稱為「方濟各」的著名教士:一是13世紀的意大利苦行僧聖方濟各.亞西西;一是現任教宗;而路環的聖方濟各堂是紀念對中國有影響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無疑。他是最早來華的傳教士,在1552年到達中國廣東沿海,比利馬竇來華早了30年。
想起20多年前,我曾到廣東台山的上川島,拜謁過聖方濟各逝世地的聖方濟各堂。想不到小島路環也有這樣漂亮的聖方濟各堂。

譚公寶誕巡遊與酬神盆菜宴
「譚公誕」會景巡遊是路環民間最隆重的節慶活動。中午,出會巡遊從打纜街開始,隊伍載舞而行,穿街過巷,除了在澳門常看到的龍獅舞、葡萄牙土風舞外,還有路環特色的節目:漁家女挑着花籃的傳統舞蹈、飄色巡遊、載着海神像的花車……特別可愛的是小孩打扮成神話人物,活靈活現。
巡遊至十月初五馬路南端的譚公廟,廟宇香火正旺,人們紛紛向譚僊致敬。
這裡流傳譚公的傳說,譚公是廣東惠州人,他12歲得道成仙,常顯靈化身為小孩,為漁民預測天氣及消災解難,在漁民心目中,他與天后媽祖同是海上保護神,華南沿海以及南洋一些華人聚居地,都有供奉譚公的神廟。路環譚公廟全名為「譚僊聖廟」(「僊」同「仙」),建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廟宇為紅牆黑瓦,與珠海橫琴島隔海相望。廟內珍藏鯨魚骨,其中最大一根鯨骨造成了龍舟模樣,是鎮廟之寶。
路環最盛時有3,000多居民,多從事漁業,因此鄉民十分敬重海神,路環四廟(觀音廟、三聖宮、天后廟與譚公廟)中,天后古廟與譚僊聖廟香火特盛。到現代,漁業式微,許多居民出外謀生,如今常住只有600來人。但離鄉不忘情,仍像春節團圓、清明祭祖的傳統習俗一樣,每年都回來恭賀譚公誕。
會景巡遊結束後,許多人湧到譚公廟前地的大戲棚,欣賞一連5天上演的神功戲。此時,馬忌士前地也開始了啤酒節,同時有樂隊表演和狂歡舞會。
晚上,酬神盆菜宴再掀起高潮。今晚在打纜街上筵開168席,鄉里鄉親舊羽新朋濟濟一堂,敘舊情,談新事,歡聲笑語,樂也融融。席間的舞台有歌舞表演,尤為難得是擅唱抒情民歌的區瑞強擔綱,歌中滿溢思念情懷,誰不衷情如湧!

1.龍獅隊經過十月初五街。對岸是珠海的橫琴島╱2.譚公廟坐落在十月初五街的南端街尾╱2.巡遊隊伍中的三輪車接載遊客

1.華洋同歡的啤酒節,鬥酒鬥得不亦樂乎╱2.最溫馨的時刻是千人盆菜酬神筵,鄉親們歡聲笑語,樂也融融╱3.挑着彩籃的漁家婦女╱4.海神譚公爺爺竟是一副兒童模樣,傳說他12歲得道成仙,從來沒有老過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P158

書市速遞 book xpress

《東華歷史散步》
東華三院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見證香港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講師盧淑櫻以歷史散步的方式,講述東華三院的歷史,可讀性高之餘,也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跟着書本的內容去旅遊。書中有關西九龍的部分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如作者提到「油麻地五約」(即油麻地、尖沙咀、官涌、旺角及深水埗)的概念,一般歷史書以東九龍為主要研究對象,便很少講到。

作者: 盧淑櫻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 出版日期:2019年3月定價:港幣$96

《魯迅百圖》 作者:朱正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定價:港幣$88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各地都舉行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的展覽,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推手,自然值得我們認識。本書作者透過100張北京魯迅博物館的珍藏圖片,介紹魯迅一生中的100個重要經歷。平時我們提到魯迅的相片,一般只會想到他50歲生辰那張正面照,《魯迅百圖》卻提供了魯迅與朋友、名家等合照,讓我們在不同的角度更瞭解他的生活。

《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 作者:吳鉤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定價:港幣$188

現代人不時把宋朝稱為「弱宋」,意指當時國力薄弱。其實宋朝雖然軍事力量不如前朝,但在文化方面頗有建樹,特別是以寫實聞名的宋畫,適合用來研究當時人民的生活。本書精選近400幅圖畫,輔以說明文字,在各方面展現宋朝人的風雅生活。如作者以李迪的《犬圖》為例,說明南宋人會為家犬戴上精美的項圈,表示除了「畜以警盜」外,也有把狗當成寵物的可能。

《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 作者:王寧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定價:港幣$128

採用拼音文字的國家比較普遍,漢字作為仍然存續,而且受到廣泛使用的語素文字,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本書作者由漢字的起源講起,論及中國文字的特質與字理結構,從中帶出諸多中華文化的特點,例如討論文字的起源時,引用北美洲的古文字作對比,指歐美地區的人比較喜歡採用一整幅文字畫,但中國的文字卻傾向於用單圖形式表達一個意思,相當有趣。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6 46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