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68 > 江啟明――用畫筆紀錄香港歷史

[人物專訪]第468期 江啟明――用畫筆紀錄香港歷史

文:楊敏聰    圖:江啟明、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分享:

簡介:「那天我看到幾個衣著光鮮的青年在北角街頭寫生,竟然是在畫招牌!畫畫,就該畫生活上的事物,要真正貼近市民的生活。」侃侃而談的江啟明儘管已經87歲,仍然氣魄十足。這位以畫筆描繪香港半個世紀變遷的畫家,說起話來毫不含糊,彷彿往昔歲月的濃墨重彩早已如那一幅幅畫般融入他的腦海裡。

        

草根滋養的藝術之路
如非桌上擱着的調色盤和那張未完成的水彩畫,我大概不會聯想到江啟明畫家的身分。一直以為藝術家都是很「自由奔放」,但當我看到江老師那接近「一塵不染」的工作桌時,忍不住心生景仰。
這位土生土長的畫家談起他筆下的香港,坦然表示這是對香港的一份感情。除了日治時期的三年零八個月返回家鄉避難外,在90年代前,江老師幾乎沒離開過香港,他一個人帶着畫具,遊走港九新界,紀錄着那一幕幕的香港記憶。除自然景物外,在畫中出現最多的,就是村落、農田等與「人」息息相關的事物,他不諱言自己的創作之路正是從這些開始的。
江老師無師自通,笑言在未開始念書前就已懂畫畫,惜苦於出生低下層,只念完初中,沒錢進美術學院,街頭遂成了他練習畫畫的地方,漸漸地對同為草根的人、事、物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談起一開始在街頭寫生的時候,江老師表示小市民最容易溝通,因為大家的出身相近,就方便接觸了。那時還未設立「有牌小販」的制度,街邊都是一檔檔的菜攤、果攤,他跟小販是同一階層的人,聊天較易有共同話題,所以他才被允許在攤後畫畫。江老師還提到從前的人很迷信,怕你寫生會「寫」走他的靈魂,但當長久相處後,就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了。

第一代畫畫記者
江老師在香港寫生的生涯約有40年,在從前那個交通和資訊不發達、攝影也不普及的年代,他就像個開拓者,手持畫具把一處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鄉郊介紹給城市人。江老師驕傲地說自己有個綽號叫「速寫王」,在他十多歲時,內地不少劇團、舞蹈團會去油麻地普慶戲院(已於1987年結業,現址為逸東酒店)表演,他幾乎都和記者一起被邀請坐在第一排。原來以前的報紙採用活版印刷,即使拍了照,製板印出來也較模糊;但畫畫可就不一樣了,於是他就成了第一代的「畫畫記者」,用比照片更清晰的畫去把那一幕幕珍貴的畫面紀錄下來。
我問這位「記者」,去旅行時也會帶畫具嗎?他表示有時也會帶,有時則是速寫,近年也會拍照回來再繼續完成;若是複雜的畫,約需一星期完成。他說如今年紀大了,已很少寫生,大都是看資料再畫。話雖如此,但江老師強調親身前往的重要性,若沒有去過,光看參考資料並不足夠;此外,更需要瞭解當地歷史,再以專業的角度去展示它的形象。江老師認為旅行並非單純的吃喝玩樂,需要知道其民族性才會懂欣賞,就像以藝術聞名的法國有很多高低起伏的丘陵,加上不同種類的樹,就顯得浪漫唯美了。這位幾乎走遍全世界的「記者」告訴我,他認為最美的地方還是中國,因為每個省份也不同,以藝術的眼光去看,充滿着多元性。

貼近生活的筆觸
江老師認為畫家一要有觀察力,二為洞察力,最高層次則為洞悉力,即結構、來源也要知道。而研究藝術的標準則依次為時代性、民族性和個性;現在很多人都以個性為先,但其實時代性才是最主要的,這恰恰是他覺得如今的中國畫最缺乏之處。
初觀江老師的水彩畫,即使作為外行人,仍覺得是很「非典型」的畫風──看似西洋畫卻有中式畫法。原來江老師在小學時曾習中國畫,後來認為國畫講究「傳承」的思想落後於新時代的思維,藝術需要與時並進,就決定主攻西洋畫了。有國畫功底的江老師,畫西洋水彩畫也因此別樹一幟。他筆下的樹以線為主,線在國畫是骨架,稱為「骨」,是中國畫中的優良傳統。西洋畫中的線並不多,但他的畫中卻有不少,所以他的水彩畫其實是中西結合。
最重要一點,是他覺得以山水、松梅菊竹等為題材的國畫屬於文人士大夫等上層階級,與自己的出身不符。國畫以前只流行於「不憂柴憂米」的上流社會,就如張擇端一輩子不可能僅畫一幅清明上河圖,只因被皇帝收藏才會流傳至今。以往的中國統治者向來不重視民間畫家和反映社會的作品,但西洋畫卻多以寫實為題材,較貼近他的想法。

對社會有功的畫筆
江啟明多年踏遍香港各地,從他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已幾乎絕跡於香港的事物,如耕地、木屋等,彷彿翻開一本彩色的歷史書,把過去盡收眼底。其中一張石硤尾村的寫生畫繪於1953年,那一年年底發生了石硤尾大火,因此才促成香港公屋的興建,而他那張畫恰巧成了木屋區的「遺照」。事過境遷後,他又再去寫生,繪畫後來建成的公屋,更由於邊畫邊哭,被警察誤以為他是當地居民。
在此之後,江老師依然持續畫木屋,他說在70年代前,全香港的山幾乎都是木屋區。居民大都是從內地逃難而來的,初時自己搭建木屋、鐵皮屋等;之後有些「土霸」建了屋後,再賣給他們。他笑言也許是自己畫得太多木屋,損害香港形象,於是木屋才會被陸續遷拆,「政府要拆木屋,我也有一份功勞呢!」


江啟明簡介

1932年出生於香港,是本地少數的第一代土生土長自學畫家。江老師除了醉心於繪畫創作外,也從事美術教育60多年,學生包括小孩、護士、教授、甚至殺人犯皆有,可謂桃李滿門。他也先後出版了60多本美術教育書籍,筆下的香港街景曾於2016年製成郵票發售,他的畫同時也有在香港機場展示。江老師的作品曾於中國、日本、馬來西亞、美國等地展出,其中《香港史畫》及《香港今昔》畫集曾獲前港督麥理浩爵士、前港督衛奕信爵士、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收藏於香港督憲府和英國首相府圖書館。2006年獲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大澳是香港碩果僅存仍有昔日漁村影子的地方。畫中左上應有一教堂,但此畫的重點為呈現漁村風貌,江老師以藝術的角度出發,「改建」成了一般建築物。(繪於2016年)

1.江老師也曾闖進九龍城寨(繪於1988年)╱2.石硤尾村和白田村大火前的「遺照」,此處當時仍有農田(繪於1953年)╱3.藍田(舊稱「鹹田」)村的木屋群現已不復見了(繪於1987年)╱4.一套畫具、幾張畫紙和一張小椅子是江老師寫生的必備物

1.大帽山因經常被大霧圍繞,故又稱「大霧山」。潮濕的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從前山腰更有大片茶園(繪於2017年)╱2.現在望夫石周邊起了不少高樓大廈,已經不易看到它的蹤影了。江老師筆下的石頭紋理清晰,因此又有「石頭大師」之稱(繪於2018年)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6 46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