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53 > 梅花山懷古

[圖片故事]第453期 梅花山懷古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中國人的愛梅情結,自古孕育了玄妙的品梅韻味:「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合不貴開」

        

早春二月,不禁想起南京梅花山。許多喜愛攝影梅花的朋友趁二月末三月初那段梅花盛開的日子,去拍攝梅花。可惜我忙忙碌碌,不能同去重溫梅花山的浪漫姿采和雅逸情趣,只有回憶的份兒。但回憶也很好,意猶不盡、韻味悠悠。

紫陌紅塵撲面來
梅花山位於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景區內,聯繫着中山陵、明孝陵、三國孫陵,讓人覺得不止是美麗的梅園,氣場很不一般。
這個梅花勝地,原是三國時代東吳開國皇帝孫權(182—252年)的墓地。孫權執掌東吳政權後,定都建業(今南京)。死後葬於此,因而這個山崗被稱為「孫陵崗」。
南京植梅始於六朝時期,相沿不衰。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後,孫陵崗成為紀念性花木區,增植了大片梅林。孫陵崗之名在人們的記憶中湮沒,代之而起的名稱是梅花山。
現在,南京梅花山的名氣居中國四大梅園之首。1,500多畝梅園,共有梅樹3萬餘株,世界上300種梅花中,梅花山擁有200多種。梅花更成為南京的「市花」,每當梅花盛開時,這裡舉辦「南京國際梅花節」,賞梅者絡繹不絕,端的是「紫陌紅塵撲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我們這些攝影人卻怕熱鬧,鑽進幽靜的梅林深處,慢條斯理地經營畫面。我喜歡梅花山並非因為梅林規模,而是那裡的梅樹枝幹夠蒼勁,姿態多變,用以襯托明麗的梅花,相映而成水墨的意境。


中國人的愛梅情結,自古孕育了玄妙的品梅韻味:「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合不貴開」,認為疏朗才風神灑脫,清瘦便骨格幹練,株老則蒼勁古樸,花合可含蓄不露。在梅花山,不難找到感人的風骨氣韻。

多少豪傑歸宿地
梅花山周圍3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在2千多年歷史中有無數風雲人物留下印跡,使那裡恍如一部讀不完的書,我每一回去都有朝覲的感覺。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六朝是指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先後建都於建康的六個朝代,即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創造了輝煌的「六朝文明」,南京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和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十朝」,即是「六朝」加上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
史籍記載中,六朝的帝后王侯陵墓有71處,但至今僅餘31處。其中最早的皇家陵墓是孫陵。
到了現代,吳大帝的陵寢已沒有明顯的地表遺跡。考古學家用磁探測技術在梅花山山頂探得地下有大型建築,推斷是孫權墓葬。如今的孫陵遺址,地表僅存一塊石碑,一座石橋,一座石像。「孫權墓」碑座立在石橋頭,周圍梅花盛放,春意融融。
明孝陵位於梅花山正北,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合葬的陵寢,神道在梅花山下由南折向東,通往「四方城」碑亭。神道上共立有石獸12對,還有文臣武將石像各兩對。
這神道與別的皇陵神道明顯不同。歷代皇陵神道都是筆直的,唯獨明孝陵神道卻拐了一個彎,環繞建有孫權墓的梅花山。相傳朱元璋在修建自己的皇陵時,本來要把其他建築通通清場,但朱元璋說:孫權是條好漢,留下來給我守陵吧。於是,神道繞過了孫陵崗。
明孝陵是中國最有規模的一座皇陵,廣達170萬平方米;但只有8萬平方米的中山陵,卻在紫金山之陽層層升高而顯得更是氣勢恢弘。
1912年2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清帝退位3天之後,特意身着戎裝、率領文武官員到紫金山,舉行祭拜明孝陵的儀式,隆而重之地告慰:辛亥革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目標已經實現。
孫中山在紫金山表示,這裡將是自己的葬身之地。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奉安南京中山陵。此後,中山陵的周圍還安葬了一些對締造共和有豐功偉績的人,他們伴着孫中山,魂繫民國誕生的南京。歷史也時有誤會。梅花山上有一座「觀梅軒」,原址曾是汪精衛墓。二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西遷「陪都」重慶,汪精衛偽政權踞盤南京,留下「漢奸」罵名。汪精衛在1944年病死日本,臨死前發願歸葬孫中山之側,後來葬於梅花山。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下令將汪墓炸毀,屍骸火化揚灰,原址上建起「觀梅軒」。
「梅花香自苦寒來」,是風骨的象徵。梅花山依然是令人景仰 之地。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8-3 453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