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44 > 在香港欣賞羅浮宮

[俠遊江湖]第444期 在香港欣賞羅浮宮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今年適逢香港回歸20週年,又是「法國五月節」在香港舉辦25週年,因兩件盛事之名,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合作舉辦名為「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的大型展覽,展出羅浮宮的稀世珍藏126件(套),包括油畫、版畫、雕塑、陶瓷、掛毯及工藝美術品等,有些藝術品還是首次在羅浮宮以外展出。

        

回想20年前,我初次走進羅浮宮,被眾多精彩絕倫的藝術品驚呆,感覺在這裡待上一兩月也看不完。如今,羅浮宮的珍品送上門了,怎麼可以錯過。

速讀羅浮宮八百年
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我走進了模擬羅浮宮氛圍的展覽廳。展覽呈現了羅浮宮從代表皇權的宮殿演變成一個龐大國家博物館的歷史進程。
羅浮宮創建於12世紀末,最初是巴黎城外的軍事城堡,14世紀演變成為皇宮。1682年,法王路易十四把皇宮遷至凡爾賽宮後,羅浮宮成為存放藝術品的寶庫,一些藝術家也被國王邀請住進宮中。皇帝欲將羅浮宮變成博物館的理想,結果是由法國大革命來實現。1793年,新生的共和政府在羅浮宮成立「中央藝術博物館」。
拿破崙一世被認為是對羅浮宮影響最深遠的人。拿破崙執政後,羅浮宮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拿破崙南征北戰,將搜掠的大量藝術品運往法國,大大豐富了羅浮宮的館藏。
經過數百年歷史沉澱,羅浮宮積累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成為包羅萬象的博物館。現在,館藏分為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七大門類。常年展出的藏品達3.5萬件,其中包括「鎮館三寶」:石雕《米羅的維納斯》、《勝利女神》和油畫《蒙娜麗莎》。
「鎮館三寶」不會出宮,但一些藏品卻會作為「文化使者」出訪。這次專題展覽,先後在北京(1月13日—3月31日)和香港(4月26日—7月24日)展出。兩地展品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羅浮宮藏畫每展出三月,就要在暗室靜養三年。

精美油畫堪細賞
展覽主題顯然提醒參觀者,這是羅浮宮的歷史展,而不是藝術展。陳列的藝術品只有簡略說明,並非人人能看懂。加上,太大的藏品不便遠運萬里,限制了展品大小,所以難與在羅浮宮宏大展廳中觀賞巨幅油畫的感受相比。但憑心而論,這次的展品相當精采,值得細細欣賞。拋開旨在印證歷史的展品不說,我只評賞繪畫。
《戰神瑪爾斯與智慧女神密涅瓦之戰》,是新古典主義領袖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年)早年的油畫,畫於1771年,當時他只有23歲。畫幅為114 X 146.5厘米,對比他後來動輒超過3 X 5米的創作,這算很小了。新古典主義繪畫是在19世紀達到頂峰的流派,崇尚典雅之風,其描繪能力高超。

其實,展覽中有幾幅小油畫非常精采。被稱為「畫之王者」的魯本斯(1677~1640年)畫的《命運三女神》油畫草稿(1622年),畫幅雖然只有50 X 64厘米,卻一點不減他充滿活力和閃耀着鮮明色彩的巴洛克風格;這幅畫原陳列在羅浮宮的瑪麗.梅迪奇廊,那畫廊內全部是魯本斯畫的巨幅油畫,大的超過7米。
浪漫主義大師傑里柯(1791~1824年)在1819年發表的《梅杜薩之筏》曾經轟動畫壇,該畫再現了1816年在非洲發生的一場海難,當時法國軍艦梅杜薩號觸礁,其中47人乘竹筏在大海漂流了13天,只有15人得救。傑里柯刻畫了遇難者掙扎呼救的悲慘情景,這是社會事件主題繪畫的先驅之作。原作為491 X 716厘米的巨幅,當然不可能運來展覽。這次展出的是油畫草稿,只有37.5 X 46厘米,但是刻畫非常有力,緊張氣氛扣人心弦。
凡戴克(1599~1641年)的油畫《聖塞巴斯蒂安殉難》(1617~1619年),144 X 117厘米;人物刻畫個性化,用筆奔放有力,這是卡拉瓦喬主義的風格。
安東尼.林布蘭(1606~1669年)的蝕刻版畫《耶穌行醫》(1649年第一版),28.1 X 39.2厘米;人物刻畫細致,光影生動、富有節奏感。
弗拉格納爾(1732~1806年)的油畫《雷諾多走入魔法森林》(1761~1765年),72 X 91厘米;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用筆流暢圓熟,造型簡練。洛可可是18世紀流行的畫風,追求歡悅的氣氛。
展覽也有一些5、6米的大畫幅,但都是參照繪畫編織的掛毯,因為較容易裝運,我們才能看到這些名貴的宮廷裝飾。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7-6 444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