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42 > 藍印花布 Blue Calico

[光輝歲月]第442期 藍印花布 Blue Calico

文:謝光輝    圖:謝光輝     分享:

簡介:我家餐桌上那塊藍印花布用了好多年,一日三餐,朝夕相伴,早已熟視無睹,偶爾朋友相聚,便成了餐桌上的話題。

        

 我家餐桌上那塊藍印花布用了好多年,一日三餐,朝夕相伴,早已熟視無睹,偶爾朋友相聚,便成了餐桌上的話題。曾有位法國朋友來我家,吃飯時,他捧起青花碗,天竺筷還沒拿穩,瞅着桌上的藍印花布,眉飛色舞笑開顏。一塊江南土布怎麼會有如此魅力?我想那是因為天竺筷、青花碗、藍印花布都是江南文化的符號。 古代稱織物染色為纈,大致分夾纈、蠟纈、絞纈三種。蠟纈又稱蠟染,貴州少數民族的服飾較為常見。絞纈也叫紮染,雲南大理白族的服飾普遍使用。夾纈屬於夾板印花,先在木板上刻出圖案製成花板,將織物夾在兩塊鏤空花板之間,然後在鏤空處灌入色漿,乾透解開花板露出一幅印花織物,這種古老的印染工藝幾乎失傳,幸虧文化學者張琴溫州田野考察數年出版了《中國夾纈》,夾纈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代已有夾纈,但存世最早的實物只有唐朝,如收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的西域出土夾纈殘片。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保存的唐代高僧東渡帶去的「白地花鳥紋夾纈」,均是稀世之寶。早期的夾纈都是彩色的,織物全是絲綢。 宋代文官制度,宮中侍衛的衣服、禮儀用品,由原來的絲繡織錦,改為夾纈,去繁從簡,為國庫省下大筆銀子。棉花由印度傳入中國,最初只是觀賞,到了南宋才開始紡紗織布。真正的推手是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棉織品以保暖、耐磨、價廉等眾多優勢,取代了絲綢,成為最大眾化的服裝材料,卻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絲綢吸水性小,染料消耗少,棉吸水性強,染料消耗大,當時礦物染料受開採技術的限制,沒法滿足市場,於是轉向植物印染,江南普遍種植的藍靛成為首選。同時發明了操作簡單成本更低的紙板夾纈,它就是今天的藍印花布。 清末,夾纈凋零退出大眾視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藍印花布,進入百姓生活,衣服、頭巾、牀單、被面、蚊帳、包袱、枱布、門簾……無處不有。農村訂婚、出嫁,新生兒滿月、週歲,都要做幾套藍印花布的新衣,先從田間採摘棉花,去籽曬乾,紡紗織布,一匹匹攢夠了,推着獨輪車去鎮上染坊,雖是單色印染,但內容豐富,不少取材民間故事和戲劇人物,更多的是花鳥魚蟲組成的吉祥圖案,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憧憬美好生活。 印染藍印花布從一塊白布開始,鏤空花板鋪上面,石灰和豆粉拌成灰漿,漏過花板印在布上,乾透,放入染池,經多次靛藍染色,曬乾,刮去灰漿,顯出藍底白花的紋案。藍印花布有藍底白花、白底藍花和雙面印花三種。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板印花,紋樣斑點互不連接。白底藍花布用兩塊花板套印,印第一遍叫「花板」,印第二遍叫「蓋板」。蓋板是把花板的連接點和留白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雙面藍印花布在正面刮漿乾透後,用拷貝桌在反面對準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就可得到雙面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藍草中提取的植物染料,耐洗、耐曬、色質穩定,且環保,加上手工製作,圖案自然拙樸,那是現代印染難以替代的。曬布人的本事很大,手握一根4米多長、碗口粗的竹竿,梢頭搭上布匹,使勁一挑,嗖地一聲整匹藍印花布豎起來掛上橫竿,一門絕活! 機緣巧合,我得到一塊「百子圖」的藍夾纈,看似「年邁」,捨不得用,裝框上牆,算是給餐桌上那塊藍印花布找了一個孿生「姐姐」。從紋案上看,姐姐優雅端莊,如大家閨秀;妹妹眉目娟秀,似鄰家小妹。 難怪,姐姐宮廷背景,內斂穩重;妹妹小家碧玉,活潑開朗。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7-4 442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