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15 > 吉澳―吉祥之島

[美攝香港]第515期 吉澳―吉祥之島

文:陳一年    圖:王廣龍、陳一年、安妮     分享:

簡介:吉澳是位於大鵬灣西南水域一個島嶼。在空中俯瞰,吉澳島的形狀呈「之」字型,形成蜿蜒曲迴的海岸線和蔚藍的海灣。鄰近還有一些小島圍繞着它,例如西面的鴨洲,南面的印塘灣諸島,為吉澳造就了一片平靜的海域。 因此吉澳灣成為一個天然避風港,吸引了很多靠海吃海的漁民居住於島上。

        

 穿過海上仙境 登上人間小島 吉澳島島嶼面積2.35平方公里,是新界東北地區的第一大島。吉澳島奇特彎曲的形狀,形成一個天然避風良港——吉澳灣,每當風高浪急,大鵬灣的漁民會到此避風浪,被漁民視為「吉祥之澳」,故名「吉澳」。正因為吉澳形狀彎彎曲曲,所以英文名稱為Crooked Island,意為「彎曲的島」。 該島處於沙頭角以東,船灣淡水湖以北的位置,行政區域屬於北區沙打分區。吉澳與鴨洲是同一航線上香港生態旅遊勝地,可遠眺深圳鹽田貨櫃碼頭,也因為鹽田貨櫃碼頭的建成,使吉澳成為香港最接近中國大陸的離島,兩岸之間相距不足1公里。 我曾多次登上吉澳島。當船經過黃竹角海、印洲塘海……一路上海闊天空、島嶼棋佈、風景如畫、恍若仙境。90分鐘航程後登上吉澳,卻是另一種風景。島上保留了漁村風貌和恬靜的自然氣息,充滿了淳樸的小島風情。 在海島西邊的碼頭上岸,走進吉澳大街,這裡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吉澳大街」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其實街道不大,這稱謂歷來在香港政府的憲報中並沒有紀錄。街道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675米,由東澳漁民村前沿吉澳灣一直延伸到吉澳上圍。這條街早在18世紀末期已經存在,現在街上有海鮮酒樓和幾間雜貨店,亦有各類售賣海味乾貨的小舖和風味小食的攤子。 現在,吉澳人口不多,只有約50個長住島民,而且多是長者。吉澳的全盛時期是在1950至1960年代,因為那時吉澳海域盛產海螺等水產,吸引不少漁民聚集在這裡謀生,最多時約有1萬多人聚居島上。 然而,吉澳島位處香港及深圳邊界,雖然不屬禁區範圍,但唯一來往該島的渡船需要經香港禁區沙頭角碼頭登岸,交通很不方便。後來海上漁獲減少,漁農業式微,很多人離鄉別井到港九市區或海外謀生(多到英國、愛爾蘭),居民逐漸四散。在2006年,島上仍有約200戶人,但年青一代大多搬出市區。 走在吉澳大街上,位於26A號的益民海鮮酒家是1970年開業的「老字號」,主打海鮮與客家菜,可在這品嚐秘製手打墨魚丸、蒸吊桶魚乾仔、客家炆豬肉等地道美食。在吉澳大街上售賣的小吃如砵仔糕、雞屎藤(糕餅)、茶粿、糯米糍等都是吉澳特色食品。 沿路向南,可見不少房屋已破落倒塌,有些殘垣斷壁前立有說明牌,標示這裡曾是某店舖、某酒樓、宅第……彷彿在告訴遊人吉澳大街昔日有過不錯的生活景象。 原來,這些牌子是沿着「吉澳文化徑」設置的,共有27塊解說牌,貫穿島上多個歷史遺蹟,以引領遊客探索島上不同景點,深入認識吉澳。 透過參觀,過去的商舖、養豬場、露天電影院和學校等一一浮現,讓人揣摩居民昔日的生活情景,就對小島的歷史有了一些認識。 除了閱讀解說牌的文字簡介外,遊人亦可掃描牌上的二維碼,登入吉澳文化徑語音導賞網頁,聆聽村民和地質公園導賞員親述小島的故事。 沿着吉澳大街走到鄰近吉澳上圍的一端,便有一座警崗進入視野。警崗門前的一對古砲,是19世紀的產物,至今已有大約200年歷史了。古炮旁邊的吉澳廣場,聳立着牌樓和涼亭,周圍房屋外牆有兩幅顯出西洋韻味的壁畫吸引了我的眼球。聽島民說,是本島一位外國女婿所畫,於是我想起曾聽蛤塘村發嫂說,發記士多的壁畫就請吉澳歸僑畫的呢。 吉澳天后宮 門神是「鬼佬」? 大街盡頭是遊人必到的景點:天后宮、姻緣樹和吉澳故事館。 吉澳天后宮依山而建,屹立在高高的平台上。始建年代已不可考,而廟內現存最古老的物件是一個刻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銅鐘。天后宮正殿供奉着天后的神像,而左右兩邊則設有「順風耳」及「千里眼」護法神像。仔細再看,天后娘娘像有兩尊。一尊是坐相娘娘,長駐天后宮;前面那尊較小的是行相娘娘,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就是抬着祂出巡。 天后宮大門上畫着一對門神,是地道的中國傳統門神;但是導賞的人會告訴你這對門是新做的,建議到天后宮右側的吉澳故事館,看看以前的廟門。 原來,故事館收藏了一對舊廟門,門上畫了一對「鬼佬門神」,成為一段有趣故事。 話說若干年前,駐島英軍有一「啹喀兵」替廟宇做翻新工程,不小心把油漆打翻,掩蓋了原本的門神。他惟有憑自己的想像力重新畫上,誰知將門神的面孔畫成了洋人模樣。 天后宮樑柱上有許多石灣陶瓷雕塑,構成了一齣齣古典戲劇故事。看廟婆婆很樂意介紹:「這個臉黑黑的是包公,是包公審郭槐;那邊是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正躲在那裡偷看秋香……」「石灣公仔」歷來以造型生動、手法古樸而名聞海內外,竟然在一個偏僻小島欣賞到,真是難能可貴! 安龍太平清醮,鬧熱寂靜小島 吉澳平時是個寂靜的小島,到了週末和假期又會被絡繹不絕的遊客衝破了平靜。在兩個特別的日子,吉澳更變得熱鬧非凡,那是太平清醮和天后誕的慶典會期。 島上居民以漁業起家,因為深信島上有龍脈橫貫,所以每隔10年就會舉行「安龍清醮」,以保龍脈不衰。按照習俗,在每屆醮會舉行之前兩年,在農曆九月以擲勝杯擇定吉日,然後開始籌備醮會。  盛大的儀式包括供奉「山大人」(紙紮觀音)、演神功戲;最隆重是舉行天后出巡、太平出巡及正誕大出巡「三大巡行」。吉澳醮期長達6天,屬香港罕見。 鄉民最津津樂道的是2006年第24屆太平清醮。那年適逢踏入醮會230年,吉澳接連6天隆重舉辦盛事。總共7,000人登上小島。一時間鑼鼓喧天,醒獅狂舞,鬧熱了世外桃源般的寂靜小島。重頭戲「正誕大巡遊」,巡遊隊伍有原居民的「陸上龍舟」、沙頭角的「魚燈舞」,最稀罕是由海外吉澳僑胞組成的舞龍隊和來自英國肯特郡的舞蹈學校「Dance Alley」的聯合表演。 有老居民說:醮會時看到許多外國人,不知道的人會以為他們是遊客,其實是移居村民的兒孫、媳婦……


吉澳是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最大的一個島嶼,蜿蜒的海岸線使它擁有優良的天然避風港(王廣龍攝)


穿過海上仙境 登上人間小島 吉澳島島嶼面積2.35平方公里,是新界東北地區的第一大島。吉澳島奇特彎曲的形狀,形成一個天然避風良港——吉澳灣,每當風高浪急,大鵬灣的漁民會到此避風浪,被漁民視為「吉祥之澳」,故名「吉澳」。正因為吉澳形狀彎彎曲曲,所以英文名稱為Crooked Island,意為「彎曲的島」。 該島處於沙頭角以東,船灣淡水湖以北的位置,行政區域屬於北區沙打分區。吉澳與鴨洲是同一航線上香港生態旅遊勝地,可遠眺深圳鹽田貨櫃碼頭,也因為鹽田貨櫃碼頭的建成,使吉澳成為香港最接近中國大陸的離島,兩岸之間相距不足1公里。 我曾多次登上吉澳島。當船經過黃竹角海、印洲塘海……一路上海闊天空、島嶼棋佈、風景如畫、恍若仙境。90分鐘航程後登上吉澳,卻是另一種風景。島上保留了漁村風貌和恬靜的自然氣息,充滿了淳樸的小島風情。 在海島西邊的碼頭上岸,走進吉澳大街,這裡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吉澳大街」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其實街道不大,這稱謂歷來在香港政府的憲報中並沒有紀錄。街道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675米,由東澳漁民村前沿吉澳灣一直延伸到吉澳上圍。這條街早在18世紀末期已經存在,現在街上有海鮮酒樓和幾間雜貨店,亦有各類售賣海味乾貨的小舖和風味小食的攤子。 現在,吉澳人口不多,只有約50個長住島民,而且多是長者。吉澳的全盛時期是在1950至1960年代,因為那時吉澳海域盛產海螺等水產,吸引不少漁民聚集在這裡謀生,最多時約有1萬多人聚居島上。 然而,吉澳島位處香港及深圳邊界,雖然不屬禁區範圍,但唯一來往該島的渡船需要經香港禁區沙頭角碼頭登岸,交通很不方便。後來海上漁獲減少,漁農業式微,很多人離鄉別井到港九市區或海外謀生(多到英國、愛爾蘭),居民逐漸四散。在2006年,島上仍有約200戶人,但年青一代大多搬出市區。 走在吉澳大街上,位於26A號的益民海鮮酒家是1970年開業的「老字號」,主打海鮮與客家菜,可在這品嚐秘製手打墨魚丸、蒸吊桶魚乾仔、客家炆豬肉等地道美食。在吉澳大街上售賣的小吃如砵仔糕、雞屎藤(糕餅)、茶粿、糯米糍等都是吉澳特色食品。 沿路向南,可見不少房屋已破落倒塌,有些殘垣斷壁前立有說明牌,標示這裡曾是某店舖、某酒樓、宅第……彷彿在告訴遊人吉澳大街昔日有過不錯的生活景象。 原來,這些牌子是沿着「吉澳文化徑」設置的,共有27塊解說牌,貫穿島上多個歷史遺蹟,以引領遊客探索島上不同景點,深入認識吉澳。 透過參觀,過去的商舖、養豬場、露天電影院和學校等一一浮現,讓人揣摩居民昔日的生活情景,就對小島的歷史有了一些認識。 除了閱讀解說牌的文字簡介外,遊人亦可掃描牌上的二維碼,登入吉澳文化徑語音導賞網頁,聆聽村民和地質公園導賞員親述小島的故事。 沿着吉澳大街走到鄰近吉澳上圍的一端,便有一座警崗進入視野。警崗門前的一對古砲,是19世紀的產物,至今已有大約200年歷史了。古炮旁邊的吉澳廣場,聳立着牌樓和涼亭,周圍房屋外牆有兩幅顯出西洋韻味的壁畫吸引了我的眼球。聽島民說,是本島一位外國女婿所畫,於是我想起曾聽蛤塘村發嫂說,發記士多的壁畫就請吉澳歸僑畫的呢。 吉澳天后宮 門神是「鬼佬」? 大街盡頭是遊人必到的景點:天后宮、姻緣樹和吉澳故事館。 吉澳天后宮依山而建,屹立在高高的平台上。始建年代已不可考,而廟內現存最古老的物件是一個刻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銅鐘。天后宮正殿供奉着天后的神像,而左右兩邊則設有「順風耳」及「千里眼」護法神像。仔細再看,天后娘娘像有兩尊。一尊是坐相娘娘,長駐天后宮;前面那尊較小的是行相娘娘,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就是抬着祂出巡。 天后宮大門上畫着一對門神,是地道的中國傳統門神;但是導賞的人會告訴你這對門是新做的,建議到天后宮右側的吉澳故事館,看看以前的廟門。 原來,故事館收藏了一對舊廟門,門上畫了一對「鬼佬門神」,成為一段有趣故事。 話說若干年前,駐島英軍有一「啹喀兵」替廟宇做翻新工程,不小心把油漆打翻,掩蓋了原本的門神。他惟有憑自己的想像力重新畫上,誰知將門神的面孔畫成了洋人模樣。 天后宮樑柱上有許多石灣陶瓷雕塑,構成了一齣齣古典戲劇故事。看廟婆婆很樂意介紹:「這個臉黑黑的是包公,是包公審郭槐;那邊是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正躲在那裡偷看秋香……」「石灣公仔」歷來以造型生動、手法古樸而名聞海內外,竟然在一個偏僻小島欣賞到,真是難能可貴! 安龍太平清醮,鬧熱寂靜小島 吉澳平時是個寂靜的小島,到了週末和假期又會被絡繹不絕的遊客衝破了平靜。在兩個特別的日子,吉澳更變得熱鬧非凡,那是太平清醮和天后誕的慶典會期。 島上居民以漁業起家,因為深信島上有龍脈橫貫,所以每隔10年就會舉行「安龍清醮」,以保龍脈不衰。按照習俗,在每屆醮會舉行之前兩年,在農曆九月以擲勝杯擇定吉日,然後開始籌備醮會。  盛大的儀式包括供奉「山大人」(紙紮觀音)、演神功戲;最隆重是舉行天后出巡、太平出巡及正誕大出巡「三大巡行」。吉澳醮期長達6天,屬香港罕見。 鄉民最津津樂道的是2006年第24屆太平清醮。那年適逢踏入醮會230年,吉澳接連6天隆重舉辦盛事。總共7,000人登上小島。一時間鑼鼓喧天,醒獅狂舞,鬧熱了世外桃源般的寂靜小島。重頭戲「正誕大巡遊」,巡遊隊伍有原居民的「陸上龍舟」、沙頭角的「魚燈舞」,最稀罕是由海外吉澳僑胞組成的舞龍隊和來自英國肯特郡的舞蹈學校「Dance Alley」的聯合表演。 有老居民說:醮會時看到許多外國人,不知道的人會以為他們是遊客,其實是移居村民的兒孫、媳婦……


1.從吉澳西邊的碼頭上岸,便是文化徑的中心吉澳大街(王廣龍攝)╱2.雖然天后宮建在高台上,是遊人必到的景點之一(陳一年攝)╱3.正殿內供奉的兩尊天后娘娘像及其餘的護法神像(安妮攝)╱4.目前「鬼佬門神」已被搬到天后宮附近的故事館展示(陳一年攝)


穿過海上仙境 登上人間小島 吉澳島島嶼面積2.35平方公里,是新界東北地區的第一大島。吉澳島奇特彎曲的形狀,形成一個天然避風良港——吉澳灣,每當風高浪急,大鵬灣的漁民會到此避風浪,被漁民視為「吉祥之澳」,故名「吉澳」。正因為吉澳形狀彎彎曲曲,所以英文名稱為Crooked Island,意為「彎曲的島」。 該島處於沙頭角以東,船灣淡水湖以北的位置,行政區域屬於北區沙打分區。吉澳與鴨洲是同一航線上香港生態旅遊勝地,可遠眺深圳鹽田貨櫃碼頭,也因為鹽田貨櫃碼頭的建成,使吉澳成為香港最接近中國大陸的離島,兩岸之間相距不足1公里。 我曾多次登上吉澳島。當船經過黃竹角海、印洲塘海……一路上海闊天空、島嶼棋佈、風景如畫、恍若仙境。90分鐘航程後登上吉澳,卻是另一種風景。島上保留了漁村風貌和恬靜的自然氣息,充滿了淳樸的小島風情。 在海島西邊的碼頭上岸,走進吉澳大街,這裡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吉澳大街」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其實街道不大,這稱謂歷來在香港政府的憲報中並沒有紀錄。街道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675米,由東澳漁民村前沿吉澳灣一直延伸到吉澳上圍。這條街早在18世紀末期已經存在,現在街上有海鮮酒樓和幾間雜貨店,亦有各類售賣海味乾貨的小舖和風味小食的攤子。 現在,吉澳人口不多,只有約50個長住島民,而且多是長者。吉澳的全盛時期是在1950至1960年代,因為那時吉澳海域盛產海螺等水產,吸引不少漁民聚集在這裡謀生,最多時約有1萬多人聚居島上。 然而,吉澳島位處香港及深圳邊界,雖然不屬禁區範圍,但唯一來往該島的渡船需要經香港禁區沙頭角碼頭登岸,交通很不方便。後來海上漁獲減少,漁農業式微,很多人離鄉別井到港九市區或海外謀生(多到英國、愛爾蘭),居民逐漸四散。在2006年,島上仍有約200戶人,但年青一代大多搬出市區。 走在吉澳大街上,位於26A號的益民海鮮酒家是1970年開業的「老字號」,主打海鮮與客家菜,可在這品嚐秘製手打墨魚丸、蒸吊桶魚乾仔、客家炆豬肉等地道美食。在吉澳大街上售賣的小吃如砵仔糕、雞屎藤(糕餅)、茶粿、糯米糍等都是吉澳特色食品。 沿路向南,可見不少房屋已破落倒塌,有些殘垣斷壁前立有說明牌,標示這裡曾是某店舖、某酒樓、宅第……彷彿在告訴遊人吉澳大街昔日有過不錯的生活景象。 原來,這些牌子是沿着「吉澳文化徑」設置的,共有27塊解說牌,貫穿島上多個歷史遺蹟,以引領遊客探索島上不同景點,深入認識吉澳。 透過參觀,過去的商舖、養豬場、露天電影院和學校等一一浮現,讓人揣摩居民昔日的生活情景,就對小島的歷史有了一些認識。 除了閱讀解說牌的文字簡介外,遊人亦可掃描牌上的二維碼,登入吉澳文化徑語音導賞網頁,聆聽村民和地質公園導賞員親述小島的故事。 沿着吉澳大街走到鄰近吉澳上圍的一端,便有一座警崗進入視野。警崗門前的一對古砲,是19世紀的產物,至今已有大約200年歷史了。古炮旁邊的吉澳廣場,聳立着牌樓和涼亭,周圍房屋外牆有兩幅顯出西洋韻味的壁畫吸引了我的眼球。聽島民說,是本島一位外國女婿所畫,於是我想起曾聽蛤塘村發嫂說,發記士多的壁畫就請吉澳歸僑畫的呢。 吉澳天后宮 門神是「鬼佬」? 大街盡頭是遊人必到的景點:天后宮、姻緣樹和吉澳故事館。 吉澳天后宮依山而建,屹立在高高的平台上。始建年代已不可考,而廟內現存最古老的物件是一個刻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銅鐘。天后宮正殿供奉着天后的神像,而左右兩邊則設有「順風耳」及「千里眼」護法神像。仔細再看,天后娘娘像有兩尊。一尊是坐相娘娘,長駐天后宮;前面那尊較小的是行相娘娘,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就是抬着祂出巡。 天后宮大門上畫着一對門神,是地道的中國傳統門神;但是導賞的人會告訴你這對門是新做的,建議到天后宮右側的吉澳故事館,看看以前的廟門。 原來,故事館收藏了一對舊廟門,門上畫了一對「鬼佬門神」,成為一段有趣故事。 話說若干年前,駐島英軍有一「啹喀兵」替廟宇做翻新工程,不小心把油漆打翻,掩蓋了原本的門神。他惟有憑自己的想像力重新畫上,誰知將門神的面孔畫成了洋人模樣。 天后宮樑柱上有許多石灣陶瓷雕塑,構成了一齣齣古典戲劇故事。看廟婆婆很樂意介紹:「這個臉黑黑的是包公,是包公審郭槐;那邊是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正躲在那裡偷看秋香……」「石灣公仔」歷來以造型生動、手法古樸而名聞海內外,竟然在一個偏僻小島欣賞到,真是難能可貴! 安龍太平清醮,鬧熱寂靜小島 吉澳平時是個寂靜的小島,到了週末和假期又會被絡繹不絕的遊客衝破了平靜。在兩個特別的日子,吉澳更變得熱鬧非凡,那是太平清醮和天后誕的慶典會期。 島上居民以漁業起家,因為深信島上有龍脈橫貫,所以每隔10年就會舉行「安龍清醮」,以保龍脈不衰。按照習俗,在每屆醮會舉行之前兩年,在農曆九月以擲勝杯擇定吉日,然後開始籌備醮會。  盛大的儀式包括供奉「山大人」(紙紮觀音)、演神功戲;最隆重是舉行天后出巡、太平出巡及正誕大出巡「三大巡行」。吉澳醮期長達6天,屬香港罕見。 鄉民最津津樂道的是2006年第24屆太平清醮。那年適逢踏入醮會230年,吉澳接連6天隆重舉辦盛事。總共7,000人登上小島。一時間鑼鼓喧天,醒獅狂舞,鬧熱了世外桃源般的寂靜小島。重頭戲「正誕大巡遊」,巡遊隊伍有原居民的「陸上龍舟」、沙頭角的「魚燈舞」,最稀罕是由海外吉澳僑胞組成的舞龍隊和來自英國肯特郡的舞蹈學校「Dance Alley」的聯合表演。 有老居民說:醮會時看到許多外國人,不知道的人會以為他們是遊客,其實是移居村民的兒孫、媳婦……


往吉澳交通

馬料水碼頭: 逢週末及公眾假期,航程約1.5小時 09:00開往吉澳;13:30返程 沙頭角公眾碼頭: 每日開出,航程約20分鐘 沙頭角開(08:00;12:30;14:45;17:00)
吉澳開(06:30;10:30;13:30;16:00)


1.天后宮的屋脊和檐枋上佈滿珍貴的石灣陶塑小人(陳一年攝)╱2.島上吉澳廣場旁的細葉榕又被稱為姻緣樹,相傳在樹下能抓牢剛掉下來的樹葉,便有好姻緣(陳一年攝)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3-5 51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