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事]第515期 微型香港
文:曹淩智 圖:快樂微型藝術會 | 分享: |


簡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遷之下,人們固然無力留住舊時代建築、剎那光景和當時人物。不過卻有一群藝術家藉方寸之地,還原一事一物,用另類的方式為香港備份—這些場景或街頭未必人人都去過,但無妨「在記憶中找你」。
成長在70、80年代香港的何國添(Tim)與蔡璧龍(Ian)是一對「好玩伴」,10數年前他們是土木工程行業的同事,因一次在女人街買迷你縫紉機的經歷,兩人一拍即合。Tim心靈手巧,擅長手工製作;Ian使用電腦得心應手,便負責設計畫圖、模擬情景。他們用空閒時間邊做邊學,從最原始的手動切割紙張到3D打印都不在話下。一動一靜、一和一應,二人配合起來各有所長、相得益彰。 見二人製作過不少本土懷舊場景,便問起他們眼中的香港印象:「我們都是屋邨仔。以前超過9成同學都住在公屋,在物質並不富裕的年代,生活簡單、快樂就是簡單。」婆娑樹影穿過走廊、紙皮石鋪頂的冬菇亭和熱氣騰騰的大牌檔、守望相助的左鄰右里……可能是出於對回憶的珍視、想展示最完美的香港,兩人暫時沒有製作微型公屋的計劃,不過關於本土情懷、舊街角的作品仍是為數不少。 誰會珍惜 當你還擁有 「朝夕相對的事物讓人變得習以為常。隨着社會變得愈來愈好,繼續發展或留下保育必須作出選擇,而舊東西被年代淘汰亦在所難免。」或者微縮模型的意義不止在於「保留」:當看見曾經生活的地方、使用的物品再度展現眼前,不禁回想起喜怒哀樂的交織時刻、歷歷在目的塵封往事……箇中滋味只有本人體會得到。 街上一事一物,都可以是Tim和Ian的靈感來源。裝扮過70年代的九龍城寨玩具店、臨摹過九龍皇帝的墨寶、做過不少牆體和招牌。有人說拍照、攝像都可以分享回憶,何必花幾年時間去做微型?但試想想:隨着時間流逝,畫面失去實感,看不見的部分只有「靠估」。微型雖然未必百分百還原原貌,卻能呈現真實觸感,喚起你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處境都變 情懷未變 要說為何微型場景抓住人心,除了真實,大抵是因為傾注感情,喚起人們內心的回憶。作品被更多人認識固然開心不已,現在遠至東京、首爾、洛杉磯、悉尼,都能看到詮釋香港文化的微縮模型。漸漸有人詢價查問與邀請創作,唯二人堅守初心,只想製作自己有感情、經歷過的景物,不願販賣情懷。製作微型的本意只為了享受過程,不過到訪各地展覽也得到「意外收穫」,如拆拆補補、裝裝嵌嵌的第二代「添記文具」,採用發泡膠代替紙支架,綠皮鐵趟門也變得穩固,Tim說有意將建築工程的維修與保養知識納入創作考慮之中。 香港地故事多,無奈微型再細,收藏都是個問題。二人租用工廈一室作為工作坊兼陳列室擺放藏品,面對體積過大、無法留下的作品需要丟棄,Ian更坦言試過走入深山「埋葬」愛作。最近有展覽展出,模型通常由搞手收藏,但仍未改變作品無處安放的事實,Tim則在言語間笑談未來大計:「將來我們並不打算製作大型作品,畢竟養模型比養車更昂貴!」
由何國添、蔡璧龍、陳鴻輝製作的裕民坊微型作品,復刻了觀塘鬧市車水馬龍的場景
藝術家何國添(左)與蔡璧龍(右)在工作室分享微型創作的經歷和故事(曹淩智攝)
香港情懷
《歲月神偷》羅記皮鞋 陳翠薇作品 2010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歲月神偷》講述一個基層四口之家的生存故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下,羅生一家仍能通過小事物、小快樂生活下去。故事雖為虛構,但原被納入市建局重建項目的拍攝場地永利街因此受到市民關注,最終永利街得到保留。
珍寶海鮮舫 何國添、蔡璧龍、張勁松及其團隊作品 珍寶海鮮舫曾與太白海鮮舫被稱為「世界最大海上食府」,2020年疫情來襲,累積虧損超過1億港元的珍寶王國也宣佈暫停營業。曾被《龍爭虎鬥》、《無間道2》取景的珍寶海鮮舫在2022年6月20日「魂斷」南海,幸好藝術家從4年前考察,才令這艘金色宮殿「重見天日」。
灣仔藍屋 何國添、蔡壁龍作品 1922年興建的唐樓建築,曾有武館、醫館、商會等店舖在此營業。90年代,政府為灣仔石水渠街72號、72號A及74號3棟建築外牆髹上藍色油漆,藍屋由此而來。2010年,連同74號A棟採用「留屋留人」的方式活化成為香港故事館,保留了林世榮(黃飛鴻徒弟)後人開設的醫館,藝術家更特意把景星街街牌鏽痕還原。
梁添刀廠招牌 蔡璧龍作品 梁添刀廠製作的「詠春八砍刀」頗為有名,更為葉問造過刀。得悉大刀將要落下,蔡璧龍把招牌化作微型,懸掛在與何國添一同製作的建築——葉問天台武館外。招牌實物目前由海外藝術家Rex Goh接收,稍後在D2Place與大家再會。
讀者評論:
本篇出處:![]() 2023-5 5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