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14 > 抽象藝術大師米羅的「詩想日常」

[人生風景]第514期 抽象藝術大師米羅的「詩想日常」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煙火》(1973):氣勢磅礴的大作 這巨幅三聯屏畫是米羅在80高齡創作的,是基金會的極珍貴藏品。今次香港觀眾得以一見,機會實屬罕有。米羅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是站在地面上將一桶顏料潑上畫布,或將塗有顏料的球扔到畫布表面,再用大筆刷創作,氣勢磅礴的《煙火》便由此誕生。

        

 陽春三月,又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展覽在香港藝術館拉開帷幕,為我們呈現20世紀抽象藝術大師米羅的大型回顧展覽。這個展覽以《米羅的詩想日常》為題,引領香港觀眾走入米羅充滿詩意的世界。

胡安‧米羅(Joan Miro,1893-1983)是20世紀享負盛名的一位西班牙藝術家,他與畢加索、達利合稱「西班牙現代藝術三傑」。他在漫長的藝術創作生涯中,一直熱衷於將日常生活及尋常物品進行奇妙的發揮,通過造型演繹出非凡的詩情畫意。 今次展覽的94件(套)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和有關他的影像資料,跨越他從早期至晚年的創作生涯。其中逾8成展品是首次登陸亞洲,11件更是首次外借展出。這些作品可以讓觀眾領悟米羅如何化平凡為不凡,用非凡的創意綻放令人驚奇的趣味。 走進香港藝術館二樓的專題展廳,馬上就被米羅奇才橫溢的作品吸引住。在他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時常出現太陽、月亮、星星、小鳥、女人……但並不是簡單模仿真實,而是幻變成簡潔的變形元素,把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物件化成詩意的符號,看起來讓人着迷。

《女人和鳥》(1960):載體變成主角 米羅說:「我從不使用空白畫布。我刻意製造意外,引發一個形狀、一個色點,任何意外都是好的。」因此他會在粗糙的纖維板上繪畫,露出其紋理和質感。這幅《女人和鳥》(1960),就用了儲存農作物的粗麻布袋作為畫布,令畫作充滿質感。

《燒毀的畫布》(1973):顛覆寫實,探索意外之美 米羅嘗試在畫上傾倒、潑灑顏料、用畫刀削去多餘的顏色,甚至以火燄為作畫的工具,燒去畫布中央的部分,露出背後的畫框,令本來平面的畫作,變成可從前後兩面欣賞的立體作品,展示了畫布及畫框的物質性及隨機形成的美。

繪畫是詩意的旅程 米羅於1893年出生於加泰羅尼亞的巴塞隆那,父親是一位金匠和鐘錶匠。米羅14歲時進入藝術學院學習,早年接觸過許多前衛藝術家如梵高、馬蒂斯、畢加索等人的作品。 米羅20多歲就開辦個人展覽。其後米羅到了巴黎,在那裡,米羅受梵高與塞尚啟發,也嘗試過野獸派、立體派、達達派的表現手法。 1920年代,米羅在巴黎認識了超現實主義團體的畫家。他們改變了米羅對藝術的概念,不僅讓他打破西方繪畫與詩歌的區分,也讓他質疑繪畫本身的定義。米羅認為,繪畫不應以模仿為目的,而應以抽象的視覺符號,化作詩意的表達,這揭示了米羅反傳統繪畫的主張。之後,他逐步形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在藝術生涯裡,米羅熱衷於借助日常生活物品為創作媒介,並發掘它們內在的詩情畫意。他把大自然及生活日常幻化為詩意的符號,從不起眼的物品中找到具詩意的特質。在藝術表現上,超現實主義成為米羅的主線,並且發揮到極致。難怪《超現實主義宣言》的作者布勒東(André Breton)如此評價米羅:「米羅在所有人當中,是最超現實的一個」。 米羅是一個把藝術詩化的大師,他說:「我認為詩歌與繪畫兩者沒有分別。」對他來說,藝術就是不斷掙扎,嘗試越過邊界,挖掘靈魂深處的感受。 米羅早期的作品都有明顯的抽象風格,例如《繪畫》(1933年)。中性的標題反映米羅以繪畫作為宣言—— 繪畫本身已是藝術的體現,同時開放裡面的意義,讓觀者自行解讀作品。他借用生活中各種物件拼合構圖,轉化成神似的造型,讓人去想象、去再創造。 米羅顛覆了傳統藝術創作的規條,酷愛使用不尋常的載體和材料進行創作。木材、硬紙板、砂紙、黃銅板等各種物料,都可能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根據不同材料的質感塑造形狀,營造張力,在青銅雕塑作品中將毫不相關的物件結合起來,產生視覺衝擊,也構成他獨特的視覺語言。


《繪畫》(1933):靈感源於自然 米羅一生鍾情家鄉,他常在夏天回到家鄉的農場,那裡的植物、飛鳥、星星、月亮在他的作品中重複出現。但他會簡化及改變星星、月亮、人物的比例造型,變成象形文字般的符號。像這幅作品,便有常見的星星、月亮、折線、以線連接的黑點。有說後者的靈感是來自天空的星象幾何。


《鳥在盛開的手指上築巢》(1969):青銅澆鑄的生命氣息 米羅的作品植根於土地,他認為雕塑尤其與大自然密切相連。米羅用青銅澆鑄成樹幹,並塑造了如枝杆相連篷勃生長的手指,讓人感受到作品與自然的活力融為一體,富有生命氣息。

《人物(帶雨傘)》(約1931):日常用品的組合 原作品在二戰時遺失,這是複製品。採用日常用品的掛衣架、雨傘、木條和樹枝等,組成一個人物,並以誇張的手法呈現男性生殖器官。

《女人和鳥》(1967):用拼貼造型 米羅的創作方法與傳統繪畫背道而馳,他善於用俯拾皆是的物品,將其轉化成藝術語言中的符號,透過拼貼而創造成不同作品。像本次有多件命名為《女人和鳥》的作品,其中一件雕塑《女人和鳥》(1967),米羅將一塊樹根化成女人的身體,一個圓形桶蓋做成女人的臉孔,一根紅色的長杆連着一塊像小鳥的卵石,《女人和鳥》就這樣誕生。

最富童趣的超現實藝術家 在本質上,米羅一直保持充滿童真的敏感眼光。 米羅從小就非常熱愛大自然,父親對於天文的興趣,也影響到米羅。米羅對藝術之美很敏銳,他喜愛繪畫女人、小鳥、太陽、月亮、星星等,卻又不滿足於如實描繪,於是自創符號及童話般的色塊構成畫面。 米羅的作品常利用幾何形態與星體的符號,寄意自己對世界的解讀與情感。他的藝術似乎很抽象與曖昧。但有趣的是,米羅的思想其實坦蕩鮮明,他的作品色調鮮艷,筆觸活潑跳脫的,讓人感到充滿活力。簡單來說,他是讓自己徹底放空、彷彿讓靈魂信馬由韁,想到甚麼就畫甚麼,不加任何判斷與限制。 米羅要畫出如此富幻想色彩的作品,就要動用到自己精神的兩個部分:以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或自動繪畫(automatic drawing)的方式,探索無意識領域中的意象。米羅曾嘗試從半清醒半入夢的狀態之中,捕捉這模糊界線中意象,再畫到作品中去。在得到意象之後,米羅再發揮畫家的技藝,有意識地鋪排畫面,使各種意象繪製成畫。 米羅有如在無意識的海洋暢游,打撈出一幅幅充滿趣味、宛如兒童畫的大師之作。他亦善於使用色彩絢麗的幾何圖形和簡單線條創作,為公眾帶來即使兒童也能感受的視覺享受。


《月光下的女人》(1970):強烈質感帶來意境 在這幅畫,米羅再次展示了他在顛覆繪畫與詩意語言之間取得平衡。他大膽地使用佈滿粗糙皺紋的紙張以及斑駁、粗獷的畫法,這種不尋常的質感,襯托出獨特的意境。

《風之時鐘》(1967):帽盒子幻化出詩意 米羅喜歡寫詩,又喜歡收藏和組合各種物件,變成有趣的藝術品。這作品採用了一個帽盒,並加上一個湯匙,構成了一個時鐘和其上的指針。然後鑄成青銅作品,又為這雕塑品加了個詩意的名字。

展覽:《米羅的詩想日常》 地點: 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 日期: 即日至6月28日 時間: 週一至三、五:10am-6pm,週六、日及假期:
10am-7pm,週四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票價: 港幣$30(學生、長者、綜援人士、殘疾人士及
看護人享半價港幣$15優惠;博物館通行證持有
人於有效期內可憑證免費入場)

胡安‧米羅是20世紀享負盛名的西班牙藝術家,與畢加索、達利合稱「西班牙現代藝術三傑」。

由即日起至6月28日,可到香港藝術館欣賞《米羅的詩想日常》藝術展覽。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3-4 514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