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11 > 眾裡尋她

[博物館巡禮]第511期 眾裡尋她

文:曹淩智    圖:林展喬     分享:

簡介:古代女性的一天無所事事?女子無才便是德?如果你有以上疑惑,就應該來看看由南京博物院與香港文化博物館最近合辦的古代女性文物展覽,用現代人的目光與技術重新演繹古代女兒的形象,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會產生怎樣的碰撞?

        

 
「眾裡尋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一共分為四個部分,透過南京博物院精選的118件(套)文物,細說中國從商代到20世紀初的女性形象。展品種類豐富,包括首飾、服裝、書畫、刺繡等全方位呈現古代生活狀態。為期3個月的專題展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展出,不容錯過!


清《紡織仕女圖》

工藝是古代農業社會生產最主要的工作之一。通過精細勾勒描繪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對人物和紡織機器瞭如指掌。在人像上更是使用粉末進行暈染,突出女性輪廓和美麗的形象。另外,畫中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在母親懷抱中的男孩(左下);另一個是紮雙髻的女孩(右上)。作品一方面反映女性在勞動期間需要兼顧家庭,另一方面也說明古代女孩在沒成年就要開始學習織布。


清《古代仕女行樂圖》(國家一級文物)

蹴鞠屬於中國一種用腳擊球的運動,類似於今日的足球運動。只見仕女3人成隊在空地前比賽,鬥得難分難解,引來不少女孩圍觀。

盪韆鞦在唐、宋時期逐漸普及流行,玩時可站可坐,更甚有二人比拚蹬高炫技,只求飛得更高。仕女一身彩衣飄逸,如仙女飛天。

都說音樂能陶冶性情,7人女子樂隊正在六角庭院演奏樂器:吹、彈、拉、打,應有盡有。倚窗陶醉的仕女沉醉樂曲中暢想未來。


明《李端端落籍圖》(國家一級文物)

眼前詩詞是明代詩人唐寅(唐伯虎)所題,他曾是應天(南京)解元,因科場案被革黜。圖中5人,居中一頭戴文生巾的,正是吳楚狂士詩人崔涯。相傳崔涯驕傲自負,以「鼻似煙囪耳似鐺」嘲笑名妓李端端,後來李氏從容不迫,登門拜訪,伯虎以「能行白牡丹」讚美被譏諷的李氏。

清《瑤宮秋扇圖》

任熊是晚清人物畫大家,海上「四任」的代表人物。他摹仿了陳洪綬頭大身長的人物繪畫風格,創作《瑤宮秋扇圖》。作品描繪一位輕搖紈扇,回首顧盼,挽牡丹髻的美女形象。任氏作畫設色濃麗古雅,線條精勁,畫中美人的精緻程度,在衣服、髮飾、團扇上都比陳氏更勝一籌。

清 美國女優倍克像

作者沈雲芝,出身蘇繡之鄉,7歲能繡,被譽為「針神」。因在慈禧70歲壽辰呈上精品《無量壽佛》、《八仙上壽圖》被賜名壽。沈壽擅長將西洋畫理中透視、光影、明暗層次,與蘇繡「平、齊、細、勻、順、和、光」等技法結合,自創仿真繡,獻給意大利的國禮的《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參加世界萬國博覽會的《英女王維多利亞像》便出自她手。這幅黑白繡品製作歷時3年(1914-1916):蘇繡針法逐層加深,高度呈現清晰的人體肌膚和衣服質感,最終形成了西洋畫般的光影層次。繡品是她為美國女星倍克所繡的人像作品,也是她留給世人最後的遺作,像主曾欲以5,000元收購作品但無果,最終由沈壽師傅張謇的後人所捐贈送。


清《董小宛像》

周序《董小宛小像》,是根據像主丈夫的好友蕭雲從原作臨摹而來。女主角董小宛,因家道中落淪落青樓賺錢養家。不過她才藝出眾,精通琴棋書畫,16歲時已是芳名鵲起。「秦淮八艷」的董小宛低頭聞香,杏眉小眼、櫻桃小嘴,面目刻畫豐滿,衣紋寫意、體態端莊,略顯豐腴。年僅28歲的她便與世長辭,溫婉嫺熟的形象成為後世經典。館中還有一幅冒襄題字的《午端圖》,大家不妨尋找作品,幫助兩人「團圓」。


唐 樂舞俑

樂舞由西域傳入後風靡中原朝野,富貴人家外出郊遊也會帶上幾名樂伎助興。這是一種流行在中亞、西亞及中國西北地區的歌舞表演,見證大唐對外交往頻繁,國富民豐、四方來朝、一片盛世的景象。
當樂聲響起,女子雙臂上下揮舞,她腰肢輕盈,身穿錦靴側身伸腿,長裙隨風擺動。女俑早在1,000年前穿上翻領長裙:右手高揚作拋袖狀;雙髻分梳、三圓髻下再墮一小圓髻綰成小環;轉首仰視、足蹬高靴。白居易詩裡以「香衫袖窄裁」、「紫羅衫動」形容柘枝舞的曼妙舞姿。


西漢 七子梳妝奩盒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個漆繪奩盒內收藏了七子小奩,因應獨特的形狀,可以放置專屬用具,例如胭脂、梳子、銅刷、首飾等等。最大的母盒蓋頂中心向外繪朱紋飾帶,頂心飾有銀箔柿蒂紋,朱彩紋飾有捲雲紋,與盒身雲紋走獸相互呼應。梳妝後,用母盒收藏,方便簡潔之餘不失優雅,想必是最得女性歡心的「收納神器」!

清 金朝冠(國家一級文物)

雖然女性沒有考取功名的機會,但通過丈夫或兒子的成就獲得榮耀,民間女子也有機會戴上「朝冠」這種象徵尊貴的頭飾。授有朝廷封號的婦女(命婦),會被賦予在出席重大場合時戴上金朝冠。命婦的品位隨丈夫或兒子的官職進行頒賜,朝冠上的花飾同樣按照品位而定。頭飾由粗金絲編結,配上鑲寶石金牡丹、鳳鳥、飛龍、花樹等,並以「恩榮」、「奉天」、「誥命」進行點綴,突顯尊貴地位。

清 花轎

花轎娶親的橋段在影視劇中很常見,轎子又名「輿」,它作為古代的代步工具,在春秋時代已經為人所用,不過至北宋時期,轎子仍然只供皇室所用。宋高宗趙構南渡臨安(杭州)時,廢除了有關轎子的禁令,才讓這一代步工具發展到民間。自此,民間把轎子裝飾成婚嫁用的「花轎」或者「喜轎」,花轎由此逐漸成為民俗。待嫁女方在家中打扮,凌晨時,男方就會派來迎親的鮮艷的大花轎「趕時辰」。這頂轎子曾在2015年南京博物院的展覽《溫‧婉》上展出,如今在香港首展。以水綠色為帷幔基底,轎幃繡上和合二仙、菩薩送子等吉祥圖案,轎側大紅色吉祥穗子隨風搖曳,頂飾是坐鎮麒麟送子造像,4人抬轎,為出嫁女子送上祝福。

想看「眾裡尋她」展覽:

地  址:沙田文林路1號
日  期:即日至2023年2月27日
開放時間:平日10:00-18:00
     週末及公眾假期10:00-19:00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
入場費:標準票(成人)HK$10
優惠票HK$5
查  詢:21808188
網  址: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exhibitions/data/exid274.html


觀看貼士:為配合展覽,館方特別製作「美好生活提案」供免費索取,小冊子共收錄12個「美好生活小建議」,你也可以用它記錄日常趣事,快來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吧!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3-1 511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