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10 > 屋頂之上,瓦貓出沒 ——跟小說家看非遺技藝

[文化廊]第510期 屋頂之上,瓦貓出沒 ——跟小說家看非遺技藝

文:吳非    圖:鍾凱飛     分享:

簡介:第一次聽到「瓦貓」時,還以為是趴在屋頂上的慵懶小貓;直到拜讀了作家葛亮的小說《瓦貓》,才知原來是雲南民間用以鎮宅安家的神獸。瓦貓很冷門,不單聽過的人不多,就連研究者也甚少,幸好葛亮在創作過程中做了不少嚴謹的田野調查。昔日雲南老房子上隨處可見的瓦貓,如今已成為非遺技藝。瓦貓從何而來?發展現狀如何?他有問必答,為我們細細道來。

        

 瓦貓雖以「貓」為名,但本質上是食鬼的老虎,與「神荼鬱壘執鬼以飼虎」的傳說一脈相承;加上它被安置在民宅正上方屋頂,因此亦有「降脊虎」之稱。這不僅解釋了瓦貓為何形貌兇狠,也說明了它的功用——驅鬼鎮宅、避邪納福,是「家神」般的存在。

「家神」聽得多,廣義上門神、灶王、后土都在其列,可謂人盡皆知。瓦貓則不同,小說去年剛出版時,與幾位雲南本地的朋友交流讀後感。說起瓦貓,大家多少有些茫然——有人聽過但未實地見過,有人坦承聞所未聞。對此,葛亮表示再正常不過:「一來瓦貓的傳說是雲南內部約定俗成的民間信仰,只有當地人才認為有效,並未流傳至其他地區;二來瓦貓作為一個『匠種』,的確已經式微了,起碼我寫小說時還是這樣。『屋脊六獸』為何能保留下來?因為它的附着物是古建築,是文物保護單位;瓦貓則屬於民間,如今人們改住樓房,曾經的民宅都拆掉了。即便是在龍泉鎮這樣的瓦貓技藝傳承地,也幾乎看不到原樣保留。」可能是突然想起自己正在接受旅遊雜誌的訪問,葛亮笑道:「去旅行,確實是很少能見到了。」

內心的顧念與期盼
出於創作需要,以及近年對非遺項目的研究興趣,學者葛亮把瓦貓的底細翻個遍。他說瓦貓形象並非千篇一律,材質也不一而足:呈貢瓦貓呲牙怒目,文山瓦貓舌頭外伸,鶴慶瓦貓嘴大過身,曲靖瓦貓手執八卦……而僅是呈貢一地,便有黑土製的漢族瓦貓,無釉、紅土製的彝族瓦貓,甚至還有琉璃釉製!一聽琉璃釉,我想到的都是皇家建築。所以瓦貓是否也以材質區分等級,比如家宅用黑土,宗廟用琉璃?葛亮迅速擺手:「只是就地取材而已,並沒有等級之分。瓦貓不可對廟,更不能出現在宗祠、廟宇等公共場域。它將家庭建築當作是私密、封閉空間,同外界存在一種抗衡的力量。就好比灶王爺,怎麼也不會出現在廟裡。作為民間的、日常的神獸,它更多是代表內心的顧念與期盼,只保這一家平安即可。」

從「家神」到文創產品
瓦貓如今的流傳現狀,與葛亮實地考察、創作時已有了很大不同。隨着瓦貓被列為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年輕人留意到這門技藝,並以文創藝術的形式將之推廣發揚。我問他是否接觸過瓦貓匠人,他說雖也見過老師傅,但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藝術學院學生,很年輕,並無家族技藝傳承,只因關注到這門日趨衰落的技藝,自己又是雲南人,便憑一己之力發展文創,創造出許多「萌」化的瓦貓藝術品。說話間,葛亮拿出一個紙袋,裡面是一隻造型誇張、張開大口的瓦貓。忽然直面「神獸」,我下意識地有點緊張,他卻安撫般地將瓦貓遞給我,解釋說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鎮脊瓦貓,而是文創化的「茶漏」。葛亮邊說邊將瓦貓的頭、身拆離,我這才看出其中玄機——中空的身子被做成容器,血盆大口則成為隔茶葉的「漏斗」,設計自然而巧妙。不過,原本用來濾鬼、濾邪氣的神獸,搖身一變成了日用濾茶工具,這是否有不敬之嫌?

放下作為外人的挽救心態
葛亮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轉頭跟我聊起了創作源起。他說最初決定寫這本小說,是因接觸到一位昆明的瓦貓匠人,家中世代傳承瓦貓技藝。時代變了,為鎮宅而生的瓦貓不再具有必需的實用性,也就失去了市場。於是,到了老師傅這一輩,已經無法以瓦貓製作維生,只好主業幫人做喪儀白事,將做瓦貓當成業餘和興趣。
我訝異於葛亮平淡如水的語氣,他卻像是看出我的心思:「我沒有那麼悲觀,製作瓦貓的老師傅也比我們想像中通達。誠然,中國很多被列為非遺的行業都靠師徒制傳承,老師傅們寧可技藝失傳也不允許『糟蹋』和變化,這是最原始的知識產權保護。許多行業,例如南京製作繁複的雲錦,因對技術技藝的細節要求高,內裡又包含高端的技術元素,所以老一代心裡有種緊迫感、不安全感,對『失傳』二字非常恐懼。瓦貓製作其實並非精細技藝,年輕人只要有感情,就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復甦這門傳統手藝。我見過的瓦貓匠人,都不是在原始作坊中展示技術,恰恰是在非遺傳承的場合,他們樂於將技藝傳播給更多感興趣的人。我們作為外人的挽救心態,容易自我封閉和禁錮,並不利於真正的非遺發展。」

有,總好過沒有
「有人說現在市面上的瓦貓這麼萌,這合適嗎?」葛亮主動將話題接回我之前的疑問——「文化總是存在嬗變的過程,而這種『變』,往往帶來審美上的血液新生力。對於非遺的研究,一方面是為了傳承,另一方面則是追求新生的可能性,文創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類似於身體內部的細胞變化。我們說推陳出新,但其實新舊之間一定是有所承接的,不該一味維護陳、維護舊,而要研究在舊的傳承中,有沒有發生新變的可能性。的確有一些關於正宗與否的探討,但我覺得不要太苛求。文創產品面對的是年輕人,就勢必要考慮到年輕人的審美和市場。作為變體,你可以這樣做,我可以那樣做,無論如何,有,總好過沒有。」
我們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可面對傳統技藝,原來很多時候,反倒是我們這些旁觀者在耽於悲觀。實用意義上的瓦貓,逐漸不再為時代所選擇;取而代之的,是文創產品瓦貓——在雲南當地的文青書店,甚至於昆明地鐵4號線上,以裝飾、吉祥物等嶄新形式出現。「要想開一點,包容一點。」葛亮這樣勸我。「當然,也希望我的小說,能為推廣瓦貓盡一分綿薄之力。」他笑着說,仍以施施然的語氣。


1.俯瞰雲南麗江古城,許多屋頂上都安置着瓦貓。如今這樣集中出現的瓦貓,在雲南已經很少能見到了(張虹攝)╱2.接受採訪時,葛亮專門帶來了他收藏的文創瓦貓(吳非攝)╱3.瓦貓品類多樣,形象並非千篇一律,雲南省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製作的瓦貓皆有不同(圖蟲創意)


葛亮,原籍南京,現居香港,文學博士,在大學擔任教授。小說《瓦貓》以1930-40年代的西南聯大為背景,講述知識分子與瓦貓匠人之間的故事,描繪出特殊歷史時期的大時代眾生相。

1.雲南當地的老師傅正在製作瓦貓(全景視覺)╱2.葛亮自己收藏的瓦貓文創茶漏(吳非攝)╱3.瓦貓安然立於屋頂之上,起到鎮宅安家的作用(張虹攝)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12 510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