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06 > 香港斲琴傳承人 蔡昌壽

[人物專訪]第506期 香港斲琴傳承人 蔡昌壽

文:郭笑霞    圖:隋彪     分享:

簡介:古琴音韻,令人心靜,有治癒的力量。它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中國傳統文人雅士中有特殊的文化地位。2018年5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大半生與斲琴結下不解緣的蔡昌壽成為香港第3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者有幸採訪已屆米壽之年的蔡老先生,與他的徒弟一同走入他的匠心世界,瞭解細緻繁複的斲琴技藝。

        

 古琴製造,雅稱「斲琴」(「斲」音琢,有劈、削及砍之意)。香港古琴藝術傳承人蔡昌壽於上世紀50年代起跟隨浙派琴家徐文鏡學習斲琴,至今親手斲琴250餘張。採訪當日,年屆88歲的蔡昌壽精神炯炯,甫一見面,就向記者豎起3隻手指,表示自己是中外樂器製造廠「蔡福記」的第3代傳人。蔡昌壽祖父蔡春福早於1904年在廣東省汕頭市開設潮州樂器店。1935年蔡昌壽隨父母遷居香港,父親蔡維經於香港開設「蔡福記樂器製造廠」,除製作傳統潮州和客家樂器外,也兼造西洋樂器。

師從古琴家徐文鏡
原籍浙江的徐文鏡(1895-1975)是香港斲琴藝術的奠基者,蔡昌壽師傅則是承傳人。徐文鏡於1949年來港定居,他的操縵與斲琴造詣師承兄長徐元白和蘇州天平山大休法師。蔡師傅回憶道,當時徐文鏡老師叫工人拿了一張琴到他父親位於九龍城的店舖修理,當他前往徐宅歸還修好的古琴時,才得以認識恩師。他當時只得15、6歲,由於徐文鏡有眼疾,蔡昌壽幫忙照顧,在他的誠意打動下,徐老師遂收他為徒。徐文鏡後來獨居於著名諧星鄧寄塵位於大圍的別墅,蔡師傅在假日都會在那裡學造琴。談起古琴的感受,蔡昌壽說:「我認為古琴落在蔡福記,我都不是當職業的——職業上我做甚麼樂器都得。我7兄弟只得我一個造琴,我當時逃學也去學琴」。
跟隨蔡師傅20多年的徒弟關嘉匯指出,50年代以前的香港沒有人彈古琴。當年邵氏片場聘請蔡福記製造古琴電影道具,蔡昌壽的父親蔡維經四處尋訪,最後要在圖書館藏書內才得知古琴的大概形態。香港與斲琴結緣,全因徐文鏡老師失明後,無法親自維修古琴而結識了蔡師傅這位逃學去學古琴的少年,香港才有人學得「斲琴」這門文人藝術。

與饒宗頤因古琴結緣
蔡昌壽與饒宗頤素有交情,饒教授於1980年代初交宋琴「萬壑松」和晚清著名學者陳蘭甫的古琴給蔡昌壽修理,事後以自己創作的《斲琴圖》相贈。蔡師傅其後亦造了一個「蕉葉式」琴送給饒公,表達謝意。此外,徐文鏡在50年代創作《鏡齋十二琴銘》,以12首詩配對12張古琴。徐、蔡二人合斲7張琴後徐老師辭世,遺世的7張琴遂被琴家一一買走。後來,蔡師傅特別另外造了12張,更邀得饒宗頤題寫銘文,再由著名雕刻家唐積聖鑴刻在該12張古琴上,可以說饒宗頤教授幫助蔡昌壽師傅完成恩師的遺願。
製造古琴要經過尋、斲、挖、鑲、合、灰、磨、漆、弦9個步驟。跟隨師傅多年的徒弟袁賜弟表示,9個斲琴步驟中,可說是環環緊扣,各有各難。對於如何造好一張古琴,袁賜弟指出,首先每一個步驟要盡量做到最好,這樣才能令下一個步驟不會出錯。例如:若一開始沒有找到一塊好木,就算日後每一工序做到100分,但因為原來的木不好,造出來的琴都不會有好聲音。木材以不易變形、發音清透為佳。琴材以存放多年自然乾燥的舊杉、梧桐和梓木為首選,棄置百年的老屋樑、碼頭枕以及衣櫃門都是斲琴之寶。

「破」是必要學習過程
斲琴有不成文的第10個步驟亦即是——剖,或稱為「破」。「破」,其實是整合,絕不是破壞的意思。袁賜弟表示,這對於修補古舊琴是很必要的,因為4、500年的古琴,音色去到最好的時候,琴身可能已經損壞了。蔡師傅當年就修補過100多張舊琴。在維修過程中就是要學習如何令古琴可以重新使用。
一張琴最主要由底、面兩件木板組合而成,不同功能的部位各有專稱,琴的款式及形制可以有不同的變化。「蔡師傅一直鼓勵我們自由創作琴式。」關嘉匯指出,一般樂器大致都有一個固定的形狀,但斲琴傳統鼓勵斲琴人創作新的形態,稱為「琴式」。斲琴人可以創作新的琴式,又可以按前人的琴式為初步藍本,再自由勾劃琴體的線條,還可以自由調校琴身的顏色、質感,配合自己的喜好。「所以斲琴是創作藝術,每張古琴都可以不同。」宋朝以後比較流行簡潔的「仲尼式」,只在琴身的腰和頭部有兩個凹進的線條。到了清朝,最基本的款式可以有50幾款。蔡師傅常做的琴式基本有10餘款。此外,徐文鏡在香港和蔡師傅一同創作了新款「和諧式」。

兩大機遇畢生難忘
從事60多年古琴製作的蔡師傅表示,他一生有兩個重大機遇:第一個是可以學造琴,第二個是得以教造琴。袁賜弟補充,有鄧寄塵別墅這一地方,加上徐文鏡製造古琴手藝的傳授,讓師傅可以在隨後幾十年修古琴、造古琴。後期,師傅身體不好,康復以後,與蔡昌壽相識多年的琴友謝俊仁醫生建議師傅說:「你手藝那麼好,為甚麼不教學生﹖」於是從1993年開始,斲琴研究班成立。「蔡福記」隨後搬到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現址。這是第二次機遇令到師傅可以將此手藝教給我們。為致力保護及延續斲琴古法,「蔡昌壽斲琴學會」於2011年成立。
很多人都問他為甚麼傳承人證書上的名字是「劉昌壽」,而不是「蔡昌壽」。在旁的弟子關嘉匯表示,師傅雖然家族姓蔡,但身份證內的姓氏跟隨祖母姓劉,因為祖母劉家沒有兒子,這種過繼在過去是很普遍的事情。蔡師傅繼承「蔡福記」,於是繼續沿用家族的蔡姓為藝名。
回首往事,蔡昌壽始終難忘早期在香港跟老師徐文鏡學斲琴的時光,以及「蔡福記」從內地遷移,扎根香港的日子,蔡昌壽珍惜每一機遇,並且努力不懈才有今日的成就。訪問最後,師傅還告訴記者,他3歲來香港,7歲回內地,15、6歲時又回來香港……翻開一頁頁的相冊,掀起對往時及斲琴的無限回憶。


1.已屆米壽之年的蔡昌壽大半生與斲琴結下不解緣,工作室內掛滿他所製作不同形制的古琴╱2.蔡昌壽全家福,照片攝於1950年大年初一,後排左為蔡師傅╱3.蔡昌壽與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因古琴建立深厚友誼

製造古琴的9個步驟

尋:找合適的木頭
斲:用斧頭削出雛形
挖:在木頭裡挖內腔
鑲:把承托琴弦的配件鑲入木頭
合:底板和面板合在一起
灰:把鹿角灰加入漆中,做成底層的灰漆
磨:打磨至琴面、琴底都平整均勻,光潔細膩
漆:薄而均勻地重複上漆
弦:上弦測試琴音,如有雜音,琴面須再修整

1.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工作室內,蔡昌壽弟子袁賜弟及鍾祖君及在示範製作古琴的工藝╱2.鑲嵌在琴身的貝殼被打成細小的圓孔╱3.蔡昌壽的弟子在整理削木工具╱4.蔡昌壽師傅桃李滿天下,一眾弟子跟隨蔡昌壽學藝多年。相片中蔡福記的牌匾是由國學大師饒宗頤所題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8 50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