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歲月]第506期 青海塔爾寺曬大佛
文:謝光輝 圖:謝光輝 | 分享: |


簡介: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聖地,寺廟的由來還得從宗喀巴大師說起:1357年宗喀巴生於青海湟中,湟中藏語稱宗喀,後人以地名尊稱他「宗喀巴」,巴在藏語裡是指人,就像宋人稱蘇東坡為蘇眉山一樣。宗喀巴3歲進夏瓊寺,7歲受沙彌戒,跟隨高僧端智仁青學經9年,後來他進藏朝拜各大名寺,訪遍各派高僧,對佛教密乘經典、灌頂諸法有很深的造詣,年紀輕輕就寫出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四處講經傳法,奠定了創立格魯派的思想理論基礎。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聖地,寺廟的由來還得從宗喀巴大師說起:1357年宗喀巴生於青海湟中,湟中藏語稱宗喀,後人以地名尊稱他「宗喀巴」,巴在藏語裡是指人,就像宋人稱蘇東坡為蘇眉山一樣。宗喀巴3歲進夏瓊寺,7歲受沙彌戒,跟隨高僧端智仁青學經9年,後來他進藏朝拜各大名寺,訪遍各派高僧,對佛教密乘經典、灌頂諸法有很深的造詣,年紀輕輕就寫出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四處講經傳法,奠定了創立格魯派的思想理論基礎。
宗喀巴離家多年,母親思兒心切,請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髮,望兒回來一晤。兒子用鼻血畫了一幅自畫像給母親,並在回信中寫道:若在我出生地建一座塔,即如見我。不久,母親在信眾的幫助下,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成為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後來又在塔旁建了一座彌勒殿,先有塔,後有寺,這就是塔爾寺的由來。
塔爾寺最熱鬧的是一年一度的曬大佛,那是藏傳佛教僧人和信眾朝拜供養佛祖的一種方式。塔爾寺有獅子吼、釋迦牟尼、宗喀巴、金剛薩埵4幅巨大的堆綉佛像,每次只展示一幅,輪流轉換。展佛那天,寺廟一早做好各種準備,百餘位年輕健壯的僧人將捲攏的堆繡佛像從寺廟抬出來,喇嘛吹着海螺法號在大佛前開道,整個隊伍如同一條巨龍走向對面的蓮花山,沿途無數信眾合十頂禮,不時有人衝上來觸摸佛像,祈求平安。到了山坡上的展佛台,僧眾演奏樂曲,誦經祈福,30多米長、20餘米寬的佛像,從山頂慢慢鋪放至山腰,7、800平方米的佛像在眾人面前徐徐展開,人們紛紛向佛像拋撒哈達,磕頭跪拜,場面宏大,氣氛震撼。
展佛結束,塔爾寺廣場跳神,一批年輕的僧人頭戴蓮花八變面具,換上戲服,手持法器,合着鼓聲法號的節奏,跳起金剛舞。金剛舞不是藏戲,也不是歌舞,它是藏傳佛教密宗的一種儀軌。早先瑜伽大師在密室裡修習時表演,後來才變成一種公開的宗教法會。對表演神舞的時間、地點有嚴格的規定,對演員也有嚴格的要求。他們必須身材修長、五官端正、皈依同一教派的祖師和本尊,能繪製壇城,懂得其中的密法,悉心修持,遵守戒律。一個僧人,當他穿上神服、戴上面具時,不管扮演甚麼神祇,都要完全進入神的境界,口中不停誦唸所扮演本尊護法之經咒,使自己的心和神的心達到絲毫不能分開的完美結合。倘若不能做到這些,一旦走火入魔,眾神惱怒,護法神降下災禍,眾生不得安寧。
跳神的目的是驅逐敵魔、排除孽障,使眾生來世永享神佛之依怙。不瞭解神舞真諦的人,看見舞蹈裡的神鬼面目猙獰,刀劈斧砍,唸咒作法,以為是幹甚麼危害別人的事情,其實不是。佛教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解脫苦難是唯一的宗旨,絕不會有害人的動機。只見他們以勇猛雄健的舞姿,演繹佛祖菩薩諸神的變幻,降魔除妖,又以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最後將眾生救出地獄,解脫苦海,成就佛果。 跳神曬大佛,是青海塔爾寺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
青海塔爾寺曬大佛
讀者評論:
本篇出處:![]() 2022-8 5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