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04 > 博物館大解放

[博物館巡禮]第504期 博物館大解放

文:何以諾    圖:柯炳鐘     分享:

簡介:隨着第5波新型肺炎疫情緩和,被飭令停業104天的博物館、文娛中心等公共場所終得以解封迎賓。我們不妨到訪經已重新開放的藝術館,讓眼睛感受澎湃震撼!20萬個泥人雕塑濟濟蹌蹌、聚集一堂,正在M+西展廳等待來賓檢閱;仰視香港藝術館的《天書》,可感受到文字藝術帶給觀眾的刺激;同屬歷史建築的PMQ元創坊與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讓遊客享受其充滿藝術感之造型時,同場欣賞到進駐各場館的圖形藝術品。不用出國,便能欣賞環球各地、形形色色的藝術品,您還呆在家中等甚麼?

        

 M+乃香港最新落成且面積最大的藝術館,33個展廳雲集環球各國藝術家之大作。作為香港開辦的藝術館,以香港為主題的藝術品當然不可或缺。於M+地下大堂展廳舉辦、以香港本土藝術為主題的「香港:此地彼方」特設展覽,正陳列着香港各派藝術家自1960年代起所創作的畫作、照片、家具、景觀模型及書法作品等心血結晶。林林總總的本地藝術品展示近60年以來香港視覺文化的流變,從中亦令觀眾瞭解到香港人品味的變化。
除了特設展覽外,M+亦長期收藏香港瑰寶。M+早在籌備初期已開始收集各類香港本地視覺藝術品,除知名藝術家的創作外,亦包括街頭視覺藝術、被拆卸的霓虹燈招牌,館方更為收錄全港多區各個霓虹招牌之資料而建立了「探索霓虹」網上資料庫(https://www.neonsigns.hk/)。根據M+官方資料顯示,「探索霓虹」共收到超過4,000張由公眾提交的香港霓虹招牌照片,為香港消失中的霓虹招牌留下永久的珍貴記錄。M+亦率先收藏了森美餐廳的「霓虹牛」及鷄記蔴雀館的「霓虹公鷄」。這些「珍稀」的香港本土文字視覺藝術「代表作」。


《天行健》
董陽孜 | 水墨書法 1990 | 地下大堂
在M+大堂處,設有台灣水墨藝術家董陽孜的現代草書墨寶,內容出自《易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董氏將傳統中國書法與當代藝術理念相結合,作品介乎抽象的畫風和狂放不羈的草書之間,滿溢氣宇磅礴、生生不息的乾坤大氣。柱子上的書法作品,為大樓的灰色清水混凝土柱添上生氣,是董氏專程為M+製作的作品,被譽為「字中有畫,畫中有字」。

《「鷄記蔴雀耍樂」觀塘分店霓虹招牌》
環球光管公司 | 霓虹燈招牌 約1976年 |
修復保管中心地下
這塊霓虹燈招牌原來位於鷄記麻雀館觀塘分店,其特色亦與森美餐廳的安格斯牛一樣——以動物為焦點。一隻栩栩如生的公鷄傲立於招牌上,配上經典港式北魏字體。從森美及鷄記招牌可見,霓虹燈招牌應是M+收藏的重點。


《無處不在曾灶財 / 無處不在紅白藍 / 曾灶財密碼 / 2009》
黃炳焙 | 海報(紅白藍材質)2009 |
地下大堂展廳102
作品將香港市井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經典視覺符號:紅白藍袋與「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融合為一,名為「無處不在」亦名副其實,算是香港味十足。


《「森美餐廳」霓虹招牌》
葉聯、富華光管工程有限公司 | 霓虹燈招牌
約1978年 | 修復保管中心地下
森美餐廳是西區一家扒房,扒房昔日曾高懸一塊以安格斯牛為樣式並加配古樸隸書字體的招牌,在30年間一直吸引街坊光臨。這隻牛更成為該區地標,是西營盤居民的集體回憶。這個巨型霓虹招牌是由餐廳老闆葉聯設計,由富華光管工程有限公司(1969年由Pak-Fuk Chiu創立)生產。
霓虹招牌一度是香港都市景象特色,亦是經濟蓬勃繁榮的具體展現。不過,近年老舊的霓虹招牌正從香港街頭快速消失。有幸,大眾日益重視尚存霓虹招牌的去向,成功促使館方保留需清拆且具特色的霓虹招牌。


籌建M+的團隊早於2006年成立,為博物館訂立方向。隨着大樓預備動工,團隊自2012年開始搜集世界各地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作品,盼建立到一座世界級的視覺藝術殿堂,讓觀眾認識經典藝術史及其以外的多元敘事——藝術品與創作者雖有其由來,但藝術家經常闖南走北,旅行的經歷使其創作理念和實踐更豐富,超越了單一領域的界限。
目前,M+經已擁有超過8,000件、上至1895年各代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品與檔案。大樓的建築設計、大小展品把作品和創作理念匯聚一堂,借此啟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身邊的事物。


《我是一座紀念碑
── CCTV衣櫃》
李鼐含 | 傢私 2016 |
東展廳 212
衣櫃外形參照被喻為「大褲衩」的中國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設計,該大樓並非直立的單幢高樓而是環狀結構的摩天大廈;衣櫃參照此設計概念——使用者必須圍繞衣櫃而行,方能從抽屜中取出各類衣物。李氏將建築物轉化為實用物件,使人思考勢力強大的機構之規模與影響力。

《1995.2》
方力鈞 | 繪畫 1995 | 希克展廳 205
粉紅襯衫男人的位置與其他男人構成的關係,意味過去和現在的相遇。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方力鈞作品的重要主題,在其1990年代的畫作中,人物時而顯得失落和格格不入,反映置身中國社會和經濟巨變下的幻滅感。


《血緣——大家庭17號》
張曉剛 | 繪畫 1998 | 希克展廳 205
畫中人物的服飾源自1950至1960年代的中國,畫內人物皆木無表情,反映那個年代複雜緊張的中國社會:家庭觀念往往牽連社群中人,紅線代表人的連繫,淡黃的色斑加深了令人不安的描繪,也標示着他們屬於同一個集體。


《澄者自澄》
劉國松 | 繪畫 1965 | 南展廳 226
劉國松是現代水墨藝術先驅,他反思傳統水墨概念和創作手法,創作出一系列帶有玄奧意味的作品——以粗筋棉紙作畫布,以炮筒刷替代毛筆,為傳統國畫皴法革新。作品中墨痕盤互交錯的紋理,正是新技藝的效果;抽象構圖既呼應紙筋的質感,亦勾勒出書法筆墨軌跡,讓觀眾猶如身在高地並俯瞰到的奇險山水。


《藝術雞》
段建宇 | 裝置藝術 2002 | 藏品倉庫
喜愛以雞為作品主題的段氏希望不把雞限於畫中,於是製作雞的雕塑。她利用鑄造工序,製作出共100隻呈五種不同姿勢的玻璃鋼雞並親手塗色。這些家禽既不協調又荒誕地出現在同一個當代藝術展覽場景,令觀眾重新反思他們對一向被奉如圭臬的體制所持的假定,亦暗示了開發中的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衝突。

《亞洲土地》
安東尼.葛姆雷 | 泥塑雕像2003 | 西展廳
葛姆雷從1989年起於環球多地創作《土地》系列作品,每當他選擇好創作區位,均會邀請該處居民以當地的陶泥親手捏製泥人雕像。2003年,他邀請了300多位廣州象山村的居民一同製作《土地》。在短短5天,超過20萬隻手掌般大、可站立、有兩隻眼睛的泥人雕像誕生。現在,20萬多個雕像雲集於展廳一方,規模如海,何其壯觀。


M+內部風格充滿現代藝術感,清水水泥牆素雅大方,建築內部可以眺望維港對岸(圖片由香港M+提供)


M+
跨感官體驗搶先睇

氣勢恢宏的M+大樓設施多元,包羅萬象。適逢博物館重開,M+增添了全新的遊樂、餐飲及零售設施,讓遊客視覺受衝擊之餘,在觸覺、味覺、嗅覺方面也有所挑動。香氣洋溢的特色美點經已在兩所新餐廳等候大家,讓您在果腹後繼續探索各代珍藏;離開前,別忘記到零品店搜羅一番,琳琅滿目的精品必定使您日後回憶起這趟難以忘記的藝術之旅。


M+遊戲地景
藝術品只可以「眼看;手勿動」?由M+與美國紐約野口勇博物館設計的「M+遊戲地景」會顛覆賓客對展品的固有認知。遊戲地景重現日裔美國藝術家野口勇生前親自操刀之裝置作品,包括坐落於日本神奈川的「遊玩金字塔」、幾何多邊雕塑「Octetra」及「遊玩小丘」等,是一套可用觸覺感受的藝術品。除了用眼睛欣賞外,小朋友更可以攀上作品耍樂、戲遊一番,以視覺、觸覺一併體驗造型藝術。

Mosu
韓國創意料理「Mosu」位於M+大樓三樓天台花園旁邊,擁有五彩斑斕的園林景色。餐廳由熟悉烹煮中、日、韓、美、墨等多國菜式兼榮獲首爾米芝蓮二星級數的行政總廚Sung Anh掌舵,提供新派、揉合多國食材與烹飪手法的創意料理,包括Gim Cup海藻杯、醃椰菜撻以及加入腐皮及紫蘇葉脆炸夾餅的鮑魚撻。

ADD+
已經吃膩了傳統中、西菜式了嗎?臨海食肆「ADD+」滿足食客對新奇味道的追求。餐廳提供環球創意料理,包括蜂蜜柚子蟹肉蝦餃等創意中式點心、士多啤梨味雞蛋仔、桃香果茶、香炒鵝油叉燒意粉等,令食客得到全新飲食體驗。黃昏時份,於室外用餐的食客更可以一邊品賞佳餚美饌,一邊觀賞維港夕陽美色。

M+期間限定店
於藝術館倘佯一天後,遊客可以將藝術作品帶回家,繼續讓視覺感受形形色色的衝擊。M+合作夥伴「Thames & Hudson」與「美樂士多」經已進駐M+大樓,出售各式的精品。「Thames & Hudson」主要售賣與藝術、設計和攝影有關的書籍,多本藝術家傳記記載了各創作大師的生平與作品風格,讓讀者認識到他們的心路歷程。而以「老香港」為設計元素的「美樂士多」則帶領來賓重回舊時光,販賣深受歡迎之懷舊小食和玩具,包括戒指糖、眼鏡朱古力豆與豬仔錢罌,令人回味過去。

想去M+

地址: 西九龍填海區博物館道38號

交通: 於港鐵九龍站E出口乘搭專綫小巴26、26D、74、74D、74S或77M綫 / 九龍巴士296D綫:於「博物館道站」下車

開放
時間: 星期二至四、週末及非指定公眾假期:10:00-18:00;星期五:10:00-20:00;逢星期一休館

參觀
須知: 從開幕日起計12個月內,香港居民可免費參觀M+展廳。專題展覽、活動及電影節目或需額外購票。M+設有人流限制,建議訪客到訪前,按其計劃到訪日期和時間進行預約(六歲及以下小童毋須預約)。

溫馨
提示: 你可以在M+拍照,但謹記關上閃光燈,並且只可在某些範圍內進行攝錄。展廳內不准飲食。此外,M+目前只接待已注射兩劑或以上劑次新型肺炎疫苗或持免針紙的訪客進入。

1.玲瓏的鮑魚撻╱2.「遊玩小丘」(前)與「Octetra」(後)╱3.夜間的ADD+╱4.「Thames & Hudson」書店一隅╱5.「美樂士多」安放着「西瓜波」、瓶裝汽水等香港舊物作點綴(所有圖片由香港M+提供)

香港藝術館
首代藝術館續展光輝

香港早於1962年經已成立了第一所公營美術館——香港博物美術館。當時籌建藝術館是為了展出藝術家們的大作,也為了減少普羅大眾與藝術的距離感及誤解。藝術館起初設置於中環大會堂內,於1974年架構重組後易名香港藝術館。該館於1991年遷入地處尖沙咀的現址以解決多年來展覽及收藏空間不足之問題。香港藝術館主要收藏大中華地區各地的藝術品,囊抱瓷器、銅器、書畫、文具等,西洋藝術品的比例則較少。為使展覽空間更貼近潮流,於2015年閉館翻新。
香港藝術館於2019年重新開放。修葺後的展覽空間由4層變為5層,新開放的5樓設有具三面落地玻璃的展廳,讓遊客鑒賞文物時,飽覽維港美麗景色。館方亦於大樓修繕後,為畫家吳冠中增設了主題展覽,擺放着吳冠中生前所繪畫多幅自成一格的「彩墨畫」。而新增設的「外銷藝術廳」則展出由西洋畫家們百年前到中國旅遊時繪製並帶回其國售賣的風景畫作,讓人一覽古代中國在洋人筆下的景貌。
當下,藝術館仍定期舉辦多個特展。近5,000項的藏品,讓大家找尋到近代到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與線索。


在已知與未知之間
香港藝術館不乏與文字藝術相關的收藏,其中藝術家徐冰的代表作《天書》,正正恰如其分地為我們揭露了文字的本質。徐冰用上四年時間,雕刻了大量貌似漢字的活字粒,印製成170本線裝書。三行吊掛長卷,鋪蓋成長15米、闊8.5米的空間。作品將漢字分解再重組,甚有後現代主義風格,但同時亦以屬中華傳統的活字印刷技術與排列方式呈現,可謂揉合古今中外之大成。
書上每一字皆似漢字,卻沒有一字是真正的漢字。乍看這本書,你以為你能看懂,但當你企圖去看懂時,才發現你其實看不懂,甚至作者本身亦未必能懂。書本、文字本是知識的象徵,故這本鋪天蓋地的長卷,既代表全然的「已知」,亦代表全然的「無知」。因為文字一旦形成,他便有了獨立的生命,既由不得作者說,亦由不得觀者說,全憑文字自己說,有人懂,亦有人不懂,正如新渠王韓濤所說:全是緣分。也如遇見一面招牌,有人視若無睹,有人全神貫注,有人霧裡看花,有人欣喜若狂。你以為走過路過看的是招牌?是字?不,那全是您自己的心。

 

1.徐冰的《天書》,鋪天蓋地的奇異字型佈滿整個空間,頗有視覺衝擊力


想去香港藝術館

地址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交通: 港鐵尖東站L3出口,沿彌敦道及梳士巴利花園之小路,步行10分鐘前往

開放
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10:00-18: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10:00-19:00;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10:00-17:00;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PMQ元創方

七十載古蹟迎文青

位於中上環半山的PMQ元創方,是由三級歷史建築改建而成的藝術文化地標。PMQ元創方的原址是1951年建成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2010年被改造成創意中心並由同心基金聯同香港設計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和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進行保育活化,發展成本土文化創意產業中心。PMQ元創方內除經常開辦各類型文化藝術展覽及工作坊,亦設有各種手工課程的工作室、店舖、餐廳,是許多本地文藝青年必到之處。

稍早前,PMQ元創方曾舉辦「蔡瀾書法派對」,邀請蔡瀾展出自己多年來寫成的200多張墨寶。活動中,他與年輕人一同揮毫潑墨,讓許多文藝青年接觸到書法藝術。
疫情下,蔡瀾困於香港,故重新以書法自誤和抒發情感,認為凡事「最緊要好玩」的他不想書法展陳陳相因,於是將之取名「蔡瀾書法派對」。展覽期間,他天天臨場與來賓交流,全因為他心中有着向年輕人撒下藝術種子的理想,而這一理想正與PMQ元創方的創辦理念不謀而合。可見只要有一顆童心,所有人在文化創意界中,絕不存在年齡隔閡。雖然蔡瀾的作品展經已結束,但PMQ元創方仍每月舉辦多項手作體驗活動與展覽,讓大家眼界大開。


想去PMQ元創方

地址: 中環鴨巴甸街35號
交通:港鐵上環站E2出口,沿新紀元廣場、威靈頓街及鴨巴甸街,步行10分鐘前往
開放
時間: 每天:07:00-23:00 (各店舖與工作室之開放時間不一,參觀前宜先查詢)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藝術家的交流基地

創立初衷是為視覺藝術家提供互相觀摩、學習、交流、創作之處的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成立於1989年,是康文署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藝術發展機構。中心希望全職藝術創作者、業餘愛好者或對藝術感興趣的民眾都可在這獲得藝術養份、創作機會,參觀者甚至有機會於創作期間學到與藝術相關的知識與技巧。


走近藝術 走進藝術
中心以「vA!」為英文名稱,有「嘩!」之意,表達了藝術帶來驚喜予人,與藝術推廣辦事處轄下的另一場地「油街實現」的英文名稱「Oi!」互相呼應配合。「油街實現」提供創作的空間,誘發嶄新思維,讓不同社群都有機會接近藝術,參與創作;而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則以深度發展為方向,為大眾舉行各類專業的藝術培訓。現時,中心慣常開辦陶瓷、雕塑及版畫藝術活動,每月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包括課程、展覽、示範、講座等。
另外,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所在大樓,前身為已婚英軍宿舍卡素樓 (Cassels Block),乃建於1900年代的一級歷史建築,其建築本身亦堪稱一件經典的藝術作品,使遊客在欣賞本地藝術創作時,置身於濃厚的文藝氣息中。

想去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地址: 中環堅尼地道7A號(香港公園卡素樓)
交通: 港鐵金鐘站C1出口,循香港公園依路標向山上步行前往

開放
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10:00-21:00;中秋節、冬至、聖誕前夕、新年除夕及農曆新年除夕:10:00-17:00;星期二、聖誕節及翌日、元旦日、農曆年初一至三休館

1.蔡瀾的書法作品《緣》,字型自成一格,瀟灑自若╱2.視覺藝術中心展出的作品,春意盎然,令人有如置身奇幻森林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6 504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