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02 > 大時代 斜槓族鄭寶鴻

[人物專訪]第502期 大時代 斜槓族鄭寶鴻

文:程惠敏    圖:柯炳鐘     分享:

簡介:時下流行Slash,鄭寶鴻早就加入行列:收藏家╱香港歷史專家╱作家╱節目主持╱博物館顧問。公仔箱在播皇都戲院復修,他娓娓細訴北角娛樂事業的迭變;報紙介紹香港開埠180週年,又見老人家在話當年。至今已出版著作40多本,出書速度和銷量可能比在象牙塔做研究的學者還要快靚正。大時代下香港天天在變,講香港歷史,勝在還有鄭寶鴻。

        

 自少在中環伊利近街長大的鄭寶鴻,身上本來就是流着「維多利亞城」的血。跟許多同齡人一樣,儲「公仔頭」郵票只是他收藏人生中的萌芽期。幸運的是他中學畢業後從事金融行業,專職收購錢幣,賺到錢,還拿NIKON相機拍下中上環一帶的變遷。
「我呢種不過係窮風流!」一開始,鄭寶鴻笑笑口說。
訪問就在他位於上環的古董店進行,我望望他背後價值不菲的古董鈔票,覺得這種「窮風流」真快活!

▎出外靠朋友,收藏靠貴人
愛收藏是會上癮,他很快又栽進老明信片的深淵。但收藏路上,各自修行,有人為利,也有人賺盡友誼。
「鄭先生,知你真心研究(香港歷史),我都無用,送曬畀你。」有天鄭寶鴻如常坐鎮古董店埋頭用原稿紙寫稿(這習慣一直沒變),梁紹吉(吉叔)把一堆淪陷時期的照片無償送贈。鄭生當然無功不受祿,付了費用後,還用這些照片寫成《香江冷月》。
不過過程中最「誇張」應該是跟Douglas(杜格拉斯)的跨世紀友誼。時值90年代初,鄭寶鴻在華潤大廈香港展覽中心(已拆)的明信片展覽中,初見這位來自英國的商人。他手上一本放滿2、300張香港老照片明信片集馬上吸引鄭生的注意,「相」逢知己千杯少,鄭生一口價1萬,還跟「杜生」來了個君子約定。
「以後你來香港一定要先找搵我,明信片畀我看先!」
這場風雨不改的「一年一會」,足足維持了24年,即使金融風暴、沙士也阻不了,但就是敵不過新冠肺炎,因疫情終止了世紀約定。回頭看,20多年的友情歲月不單買到許多夢寐以求的老明信片,還讓鄭寶鴻有足夠的貨源在自己的古董店轉售。

1.鄭寶鴻著作甚豐,全都是他「嘔心瀝血」的成果╱2&3.鄭寶鴻收藏了大量明信片,當中更不乏精品,美國西北航空公司派發的明信片,攝於1952年中環蘭桂坊(上圖);攝於1930年的中環街市(下圖)(受訪者提供)


▎先生有乜指教?寫書須苦幹
問鄭寶鴻收藏心得,他認真地說:「積少係成多,但去到某種境界,你就要精!」
對於不識貨的人,泛黃的老明信片如同廢紙。但對於專家級收藏家而言,一張20年代上海外灘明信片可以賣到20萬。鄭寶鴻甚至會把部分近乎絕版的明信片,如九龍巴士公司未合併前的啟德汽車有限公司、大酒店汽車有限公司(已結業)等明信片,鎖入銀行保險箱。但故事還是要與人分享,才有迴響,於是鄭寶鴻為這些老照片賦予新生命,變成了一本又一本著作。
我發現古董店的電話總是響個不停,無論來電何人,他第一句總是說:「呢位先生有乜指教?」來電通常都與老照片或約稿有關,港鐵、中環街市等都要問他老人家要老照片。有日ICAC打來,原來是約他寫稿而不是請飲咖啡。最誇張試過有大學教授派助手打來,希望鄭寶鴻提供照片,教授來寫字,還刁鑽說要鄭寶鴻自己都未寫過的題材!這種「好意」,鄭寶鴻禮貌回絕:「寫書真係大海撈針,要似偵探到處去搵料。但我寧願自己一字一句䂿石仔!」
這份感動不單贏到讀者,就連香港大學圖書館主任也來「加持」,送來一張大學圖書證,讓他可以隨時去港大圖書館查資料。鄭寶鴻從此如獲至寶,當人人收工蒲中環、落老蘭(蘭桂坊),鄭生就寧願搭車上HKU,開展他「䂿石仔」生涯。

▎跟後生仔,講故仔
文字著作以外,鄭寶鴻近年繼續把Slash(以多重職業及身份生活的人)發揚光大。除了在公仔箱當嘉賓主持,大學、公共圖書館、銀行、地產商等也會邀請他合作做講座,對談香江歲月。
他曾與香港匯豐銀行家王浵世大談匯豐的金融歲月,亦曾跟學者一起對談塘西風月,學者偏愛歷史、引經據典、講娼妓數字,他就趣談「乾煎石斑」、「琵琶仔」等風流暗語。難怪合作良久的TVB編導說他話題「唔離地,接地氣,唔會吓吓死資料」。
走在自己「地盤」,他和陳載澧教授陪同由台灣來港的作家陳映真,進行中上環區考察,講述百多年來香港的華洋金融業,以及銀行業發展。
這幾年,一班後生仔成為他的新團員,他為香港大學講課和帶考察團,直至疫情才終止。講到帶大學生考察,當時有建議行中山史蹟徑。他二話不說:「照住中山史蹟徑介紹牌行有咩意思?我自己設計路線,由水坑口街行去皇后像廣場,由英軍上岸講到香港第一、二代匯豐銀行……」
就這樣帶着老照片,不用書,跟學生講盡中上環說不完的故事。說起講古,後來我才知道方東昇原來真有找過鄭寶鴻合作,不過最後計劃告吹。
方東昇出名金句多,鄭寶鴻就故事多,說不定如果《尋人記》再添食,可以考慮帶着老照片「尋人」呢?


1.除了明信片、錢幣,鄭寶鴻的收藏品當然少不了郵票╱2.跟鄭寶鴻說起殖民地時期的郵票,這套1941年發行的香港開埠百週年郵票,一套6枚,英皇喬治六世旁為中環閣麟街、中環銀行區等香港著名景點,甚具特色╱3.2001年九龍考察遊之後,與香港大學學生往中環蓮香樓品茗(受訪者提供)


中環「海皮」大變身

鄭寶鴻說:中環十年就一大變!拿着明信片,跟鄭寶鴻遊走的話,光是填海已看到中環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英人於1841年1月26日正式佔領香港,於香港開埠後的第2年(1842年)就進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開闢沿海幹道皇后大道。而沿海的新道路,名為海旁中、海旁中街或寶靈海旁中,直至1890年易名德輔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當時起點處有落成於1869年的第一代大會堂,其西鄰1號域厘行(Wardley House),(1865年更改為匯豐銀行(第一代匯豐銀行),有名的建築有顛地洋行(現置地廣場)、中環街市等。


中環海岸線海旁中
1882年

左方樓宇為第一代匯豐大樓,正中為香港大酒店。注意圖右仍為海段,仍未出現皇后像廣場和終審法院,可見數名乘坐轎子及人力車的洋大人或大班。

由皇后像廣場西望遮打道
1928年

1889年,德輔道中之海旁馬路拱手讓予干諾道中,兩者之間有一條新的遮打道,以紀念是次填海的主催者遮打爵士。左方為太子行(現太子大廈)、右方由右至左依次為皇后行(現文華東方)、聖佐治行(現聖佐治大廈)及沃行(現遮打大廈)。


皇后像廣場西望干諾道中

1926年

建築依次為皇后行(現文華酒店)、郵政總局、樓高7層的鐵行大廈。前方為1925年10月落成的皇后碼頭(第一代)、天星碼頭(第二代,位於干諾道中與雪廠行交界)及卜公碼頭。泊有大洋船為鐵行碼頭。皇后碼頭專門供予港督及英國主要官員往返香港時使用,首個使用者是香港總督司徒拔。


興建中的康樂廣場與康樂大廈
1971年

1970年,今日康樂廣場一帶的地皮由香港置地投得,興建了當時全亞洲最高的大樓康樂大廈,當時圍繞着大廈的3條內街分別名為怡樂街、海樂街、星樂街,後來在1975年8月被合併成同一條街道,並以康樂大廈命名為「康樂廣場」。1988年改名為怡和大廈,但康樂廣場的名稱維持不變。康樂廣場從前是中環填海所得的地皮,在2007年中之前是海岸線之一,現在已因中環及灣仔第3期填海工程成為內陸。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4 502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