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34 > 背夾

[光輝歲月]第434期 背夾

文:謝光輝    圖:謝光輝     分享:

簡介:一陣清風從我臉上拂過,睜開眼睛,星星還沒消失,梅里雪山抹了一層橘紅色,垂直峭壁下的瀾滄江仍舊漆黑如夜。睡在羊咱橋對岸公路邊的朝聖者已經起來了,火堆周圍有幾個影子搖晃,正忙着燒水煮茶呢!

        

 一陣清風從我臉上拂過,睜開眼睛,星星還沒消失,梅里雪山抹了一層橘紅色,垂直峭壁下的瀾滄江仍舊漆黑如夜。睡在羊咱橋對岸公路邊的朝聖者已經起來了,火堆周圍有幾個影子搖晃,正忙着燒水煮茶呢!他們沒有帳篷,沒有睡袋,大多是兩人蓋一條被子,年輕人裹着羊皮袍睡覺。朝聖者帶的東西不多,一人兩張塑膠薄膜,睡覺時地上墊一張,被上蓋一張,防潮遮風擋雨保暖。每人一隻木碗,漱口、喝茶、吃糌粑。十多人一隻鋁壺燒水,沒有鍋筷瓢盆,連打酥油茶的木桶也沒有,所有東西裝進背夾,背夾卻是臨時做的。
這群朝聖者,皮膚黝黑,個子不高,來自西藏那曲,30多人包了一輛東風牌大貨車,沿川藏北線(317公路)到昌都,經滇藏線(214公路)入雲南,3天趕了1,800公里,深夜抵達德欽,像一支神秘的隊伍駐紮在瀾滄江邊。
天亮了,一名50多歲的男子走下公路,細心挑選樹枝,打算做一副背夾。那曲海拔4,500米,沒有樹木,靠犛牛糞煮茶、燒飯、取暖。樹木對於青藏高原的牧民來說,稀缺珍貴。他合十拜了神山,從腰間取出一把藏刀,割下兩根拇指粗的青樹枝回來,站在公路邊把枝杈樹葉削掉,用力截斷梢頭,清理毛刺,手指來回捋捋,光溜了,雙手握住青樹枝兩頭,使勁扳過來用一根牛毛繩綁住兩頭成馬鞍形,中間再綁一道;以同樣方式又做了一個,兩個一對,中間留一掌半寬的空間,用牛毛繩連接,形如貝殼般扣起,一副簡單實用的背夾就做好了。
在西藏,關於背夾有個流傳很廣的典故:宗喀巴大師臨終前,把三位弟子叫到跟前說,我快要離開人世了,沒有東西留給你們,只有一副背夾,你們把它拆下來,各拿一份作紀念吧!背夾分成三份,甘丹寺的賈曹拿了框架,甘拉寺的強青曲傑拿了木板,輪到哲蚌寺的強央曲傑只剩下一根牛毛繩了。宗喀巴笑着說,你們的權力都讓哲蚌寺拿走了。框架,木板,離開了繩子,還能凝聚起來嗎?這個富有哲理的典故,同時透出一個信息,背夾在藏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
背夾是朝聖者的唯一行囊,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背囊,裡面裝了棉被、木碗、鹽巴、糌粑、磚茶、酥油和風乾牛肉,這是朝聖路上吃、住、行所有的食物和用品。背夾的使用方式與我們平時用的背囊不同,在西藏,人們從不用肩,無論揹水,揹筐,揹石頭,負重的繩子總是繞過胸部和肩胛下方,背夾也不例外。這是因為肩上有命燈、體神和戰神的緣故。
朝聖梅里雪山,徒步280公里,要經過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翻越橫斷山脈7個海拔5,000米左右的雪山丫口,這對於常年生活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牧民來說沒有問題,最讓他們頭痛的是下到海拔1,700米的怒江峽谷,濕熱難熬,尤其中午,頭頂烈日,遍地仙人掌,羊皮袍穿不住了,脫下沒有合適的夏裝可換,只好趁早晚涼快趕路。他們常常天沒亮啟程,走到日中,找一處樹蔭敞開羊皮袍坐下來喝酥油茶,這是一天中最奢侈的享受。我有點納悶,沒有酥油桶怎麼打酥油茶?藏民自有辦法,婦女提着水壺汲山泉,年輕人拿刀砍樹枝,老人撿來三塊碗大的石頭擺成品字形當爐子,擱上水壺燒水,磚茶掰碎往裡放。水滾了,放鹽和酥油,插一支帶叉的細竹梢,像鑽木取火似的雙手不停來回搓,茶湯與酥油融合,香濃柔滑的酥油茶就做好了,一碗碗喝下去,止渴解乏,渾身舒坦。喝到最後剩下小半碗酥油茶時,取出一個布袋小心翼翼往碗裡加糌粑,手指攪勻捏成糰吃完,碗乾淨得不用洗,繼續上路,一直走到天黑,找個山泉溪流遮風避雨的地方,野餐、露營……
朝聖路上,風餐露宿,簡單而快樂!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6-8 434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