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390 > 蘇東坡的廬山哲語

[典故細說]第390期 蘇東坡的廬山哲語

文:兆凌    圖:     分享:

簡介:歷代文人墨客,因懷才不遇寄情山水的大有人在,但從山水中悟出生活哲學,最後昇華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文豪,蘇東坡一定是其中一位。他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廬山連綿起伏的山勢,道出曠達出世的生活態度,成為後人放諸四海皆通的人生格言。

        

  北宋元豐七年,此時,已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五年,宋神宗對遠謫在外的蘇軾,有「人材實難,不忍終棄」之感,於是親書手札「量移汝州」,授蘇軾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汝州團練副使一職。這次平遷雖官位未變,但汝州畢竟稍稍靠近天子腳下,調遷可視為皇上對蘇軾的恩恤。蘇軾接到任命後,沒有馬上奉詔赴汝州就任,他繞了一個大圈子,經九江、登廬山、過筠州、逛金陵,隨後再向汝州進發,在遊覽廬山時,寫下《題西林壁》一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蘇軾》

廬山真面目
  廬山位處江西,聳立在鄱陽湖之濱,由香爐峰、大漢陽峰、五老峰等多座高峰並列而成,外險內秀、峰巒奇拔,被稱為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勢如詩中描述般,從不同的角度窺看,都可以得出一個不一樣的廬山。
  在現代中國史上,廬山的地位十分超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促成國共合作抗日。其後,中共在山上舉行了三次重大會議,還有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山上的別墅美廬,文化、政治、愛情,在歷史上廬山見證了一場接一場重要的變革,這些都為後來到訪的遊人所津津樂道。
蘇東坡當年遊覽廬山寫下了《題西林壁》,詩作現存於廬山西麓西林寺牆壁上。詩首兩句既是實寫遊山所見,移步換形,即見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又是虛寫人生,如觀山一樣,處於不同的位置觀望一時一地的景象,自有不同的體會。後兩句千古傳頌之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廬山的形象,以淺白的語言揭示生活哲理:處世為人,要看清事物本相與全貌,唯有跳出其中,才不致於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蘇軾》

見山還是山
  蘇軾晚年,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漸漸從躊躇滿志之士,變成能夠參悟生死的風燭老人。他臨終前寫下《廬山煙雨》,全詩內容淺白易明,然而當中卻蘊藉了詩人觀物悟禪的曠達心境。廬山煙雨與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如一生中無緣得見,難免令人遺憾終生;及至如願以償,原來也正是如此。人生苦苦追求的,未嘗不是廬山煙雨。全詩的神髓和哲理所在,於第一句與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的意境變化上。山河依舊,但詩人頓悟後的心境,令所看之物超越原來物相,到達另一境界。
  有說此詩演化自禪宗典籍《五燈會元》中青原惟信禪師的一段著名語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蘇軾由初登廬山,在西林寺留下《題西林壁》詩句,至晚年從山水中頓悟禪理,彷彿隱隱對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最後「見山還是山」的三個階段。

想去廬山……
位置╱江西省九江巿內 門票╱淡季¥135/ 旺季¥180
交通╱廬山機場位於九江縣內,距離九江市約50公里,目前從九江機場能夠到達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和廈門。長途遊客建議先飛抵南昌或武漢,再坐火車或長途汽車前往廬山。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2-12 390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