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381 > 翻開十朝古都歷史

[博物館巡禮]第381期 翻開十朝古都歷史

文:鄭嘉琪    圖:鄭嘉琪     分享:

簡介:中國歷史上有多個王朝,包括最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個朝代都曾建都西安。從這片土地發掘出來的絢麗多彩的文物,把王朝的興衰娓娓道來,而位於西安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彷彿是陝西這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的濃縮版。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大堂中央,陳列一尊巨大的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在這裡觀眾翻開這本「歷史書」的序言,並開始閱讀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華夏歷史。
 

博物館共三個展廳,展示陝西古代文明。館藏文物37萬餘件,種類主要為商周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
 

鎏金鐵心銅龍(唐代)
西安南郊草場波出土(高36.9cm,最寬處10.5cm,重2.78kg)
龍在古代不僅被視為祥瑞之物,也是王權的象徵,龍形文物以戰國龍和唐龍的藝術品位最高。這銅龍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兩隻前腳緊扣地面,龍頭上身呈S形,張開的龍嘴露出牙齒和舌頭,雙眼直視,整體造型流線與動感,生氣勃勃具氣勢。這「鎏金鐵心銅龍」充分地表現出唐代龍造型的凌厲。
唐玄宗時期,草場波是宰相燕國公張說的宅邸。傳說張說聽法師言,宅邸西北處有王氣,其地土被取,恐有禍事,為了恢復王氣,消災解難,而將銅龍埋於地下。
 

館內青銅器的藏品中最為典型的是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上鑄有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金銀玉器藏品有2,000多件,其中如西漢皇后玉璽、金銀竹節銅薰爐、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鑲金獸首瑪瑙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和赤金走龍等,均屬舉世罕見的精品。
 

它盉(西周晚期)
扶風齊家村銅器窖藏出土(高37.5cm)
盉(音「禾」,水器)蓋內鑄有工匠的名字「它」,因而稱為「它盉」。盉頂上鑄有一雙目炯炯、雙翅微張的臥鳥,盉前有一長頸獸頭為流,後有回首顧盼的龍為扳手。盉與盤經常配套使用,商周時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即是洗手),盉用來注水,盤承接洗過的污水。

鎏金銅竹節薰爐(西漢)
陝西興平茂陵一座陪葬墓出土
 (高58cm,口徑9cm,底徑13.3cm,重2.57kg)

戰國時,人們有在室內放置薰爐的習慣,一方面淨化環境,另一方面營造一室「飄渺仙境」的氣氛,恍如置身傳說中的海上「博山」。西漢時,封建帝王為了求長生不老,信奉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這樣廣為流行。
 

這件青銅薰爐是國寶級文物,通體鎏金鎏銀。薰爐的底座上透雕兩條蟠龍,兩條龍昂首張口咬住竹柄。竹節形的柄分為五節,節上還刻竹葉,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將薰爐托起。薰爐為博山形,爐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四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
 

整件薰爐被分為三個裝飾區域,共有九條龍裝點其間。「九」在古代象徵最高數字,是皇權的一種體現。爐蓋外側銘文可知,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用器。從同時出土的「陽信家」刻銘的銅器分析,配合文獻的記載,這件薰爐原在未央宮,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再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
 

扶風齊家村銅器窖藏出土(高38.5cm,重12.8 kg)
 

流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盛酒器,而「彝」在金文中是青銅禮器的統稱。宋代人把這種器腹橫截面、側面為長方形,下有方圈足,四隅有扉棱的器物稱之為「彝」,但相關文獻沒有詳述它的功用。西周時期的方彝並不多見,一般都屬於西周初期,而形制亦與商代晚期接近。
 

這個「日己方彝」的蓋及彝底各有銘文十八字金文,記天氏為亡父日己鑄祭器。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陶俑藏品甚豐,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
陶俑是用陶土製作的人或動物塑像的隨葬品。自商代後期開始出現,它真實地記載了當時社會風俗,折射了古人的生死觀念,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體貌特徵、輿服制度、儀仗組合、軍陣排佈等,予後世古中國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考證。

唐三彩仕女俑(唐代)
西安鮮於庚出土(體長20cm)
 

在眾多精美的唐三彩中,「三彩仕女俑」最有「觀眾緣」,因為塑像的裝束讓人聯想到楊貴妃和武則天等感情豐富的唐代女性。唐代女子在髮型、畫眉、塗口紅、袒胸以及衣等諸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
 

這件唐代三彩「烏蠻髻」髮式少女俑,臉渾圓清純。她的髮絲兒攏,從中平分為二,分別梳成小結或髻,處在頭兩側,前額留一些劉海兒,活潑得很。這樣的髮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鬟婢人以及廣大未成年少女。
 

中晚唐式高髻
唐代髮髻款式眾多,圖中的高髻是其中一個典型。近30厘米高的髮髻,哪來留這麼長的頭髮?史料記載,公元八世紀時,大量人髮從中國東北和朝鮮送到了長安。除了巫術使用和藥物使用,這麼多的人髮還要用來製造假髮髻,美其名為義髻。

三彩載樂駱駝俑(唐代)
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高58cm)

唐代的長安城是文化開放的城市,世界各地的人們不但帶來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也帶來異域的音樂和舞蹈。能歌善舞的藝人在長安城這個大舞台上,盡情展現他們的才華。
 

這「三彩載樂駱駝俑」是一個以駝代步的流動樂團。駱駝引頸長嘶,徐徐行進,駝背上的馱架為一平台,鋪有色彩斑斕的毛毯,載八名樂手。七名男樂手身穿漢服,手持不同的胡人樂器,面朝外盤腿坐伴奏,神態坦然。中間站立的女主音,梳唐朝婦女的典型髮髻,身穿高束腰的長裙,線條流暢,神態優雅、自信。

耀州青釉提樑倒注壺(五代)
陝西彬縣出土(高18.3cm,腹徑14.3cm)
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伏鳳式提樑,以花蒂象徵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有纏枝牡丹花,梅花形注水孔設於壺底中央,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注水時將壺倒置,待盛滿後,將壺放正,滴水不漏。設計奇巧獨特,紋飾精美,釉色瑩潤,是耀州的代表作。

彩繪十二生肖陶俑
西安市郊唐墓出土(高40-42cm)
十二生肖俑是古代人們用來「壓勝」、「辟邪」的鎮墓明器,在唐宋墓葬中多有隨葬。隋唐時期的生肖俑多為陶質,也有個別鐵質、石質,或宋代出現的瓷質,但還是以陶質為大宗。
圖為一組獸首人身生肖俑的其中兩隻,整組彩繪十二生肖陶俑組合完整,造型生動,堪稱生肖俑中的精品。陶俑頭部分別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形象;身體作人形,敞領寬袖袍服,衣襟垂至足下,雙手拱於胸前,於文雅中顯露一種滑稽之相。

白釉黑花臥美人枕

西安市郊唐墓出土(高40-42cm)
瓷枕最早出現於隋代,盛行於宋元。古人認為使用這種瓷枕有益身體,「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功效。
枕頭的形狀是一位側臥的女子,女子頭兩條小辮,面部豐滿,細眉如月,微微含笑。只見她左手被枕在頭下,雙腿彎曲,顯得悠然自在。她上身穿窄袖褐黃衫,上繪桃花枝葉,黑色的領邊繪珍珠紋飾,下白色窄褲。枕頭的下底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個字,推斷是金代物品。此枕胎製堅硬細膩,造型裝飾自然清新,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想去陝西歷史博物館……
交通:5、30、610路公交車,翠華路站下
開放時間:冬季09:00~17:00;夏季08:30~18:00(週一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門票:免費,憑身份證明文件可獲派一張當天有效的門票,每天4,000張票(先到先得,派完即止)
專題展覽:「唐代壁畫珍品館」¥300、「大唐遺寶專題展」¥20
網址:www.sxhm.com
 

 

精彩內容請閱讀電子版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2-3 381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