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09 > 劇夢猶在 潮音難續

[文化廊]第509期 劇夢猶在 潮音難續

文:戚瀚丹    圖:柯炳鐘     分享:

簡介:「鐘聲鳴噹噹噹,鼓聲嚮咚咚咚」,台上演員身姿輕盈、媚眼如絲,一顰一笑間唱着動人的曲調,勾起台下眾多潮州人的思鄉回憶。潮劇作為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幾經沉浮,曾在7、80年代繁榮輝煌,如今卻因觀眾數量減少、投資不足、人才流失等原因日漸走向衰落。年輕一代偶然在街上遇見,甚或側頭一問:「做俾鬼睇?」正如許多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潮劇在香港前路未卜,亟需社會及大眾的重視和保育。

        

 美譽為「南國奇葩」 潮劇在明朝開始形成後,流行於廣東潮汕、閩南等地,並隨潮州人傳播到海外,屬元明南戲的一支。作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潮劇有「南國奇葩」的美譽,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潮州音樂等本地民間藝術,最終自成一派,在中國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潮汕地區,與工夫茶一樣,看潮劇是當地民眾的日常娛樂休閒方式之一;在海外,更是眾多潮汕異鄉人解鄉愁的「良藥」。俗話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根據學者推測,潮劇戲班最早到香港演出,是在清光緒(1875-1908)年間,由於酬神(如每年一度盂蘭勝會中的神功戲)以及喜慶節日的需要,聚居於上環一帶的潮州人會搭建露天舞台,聘請內地的戲班前來演出。有的劇團也會被潮商僱往戲園表演。1960年5月,應九龍普慶戲院和香港高升戲院董事長何賢的邀請,包括姚璇秋在內的廣東潮劇團共66人到香港演出。這是潮劇首次來港演出,一改香港觀眾記憶中由童伶演潮劇印象,令人耳目一新。潮劇團在香港總共演了26場,可謂盛況空前。 在當時潮劇流行的環境下,潮汕地區村中人人都能哼上幾段,無形中在民間得以傳承。7、80年代鼎盛時期,神功戲上的潮劇表演有時候做到凌晨3、4點,甚至通宵達旦。同時,許多潮劇團會受邀前往東南亞國家地區進行表演。


1.花旦的精緻妝容╱2.台下觀眾雖然不多,但也捧場

美譽為「南國奇葩」 潮劇在明朝開始形成後,流行於廣東潮汕、閩南等地,並隨潮州人傳播到海外,屬元明南戲的一支。作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潮劇有「南國奇葩」的美譽,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潮州音樂等本地民間藝術,最終自成一派,在中國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潮汕地區,與工夫茶一樣,看潮劇是當地民眾的日常娛樂休閒方式之一;在海外,更是眾多潮汕異鄉人解鄉愁的「良藥」。俗話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根據學者推測,潮劇戲班最早到香港演出,是在清光緒(1875-1908)年間,由於酬神(如每年一度盂蘭勝會中的神功戲)以及喜慶節日的需要,聚居於上環一帶的潮州人會搭建露天舞台,聘請內地的戲班前來演出。有的劇團也會被潮商僱往戲園表演。1960年5月,應九龍普慶戲院和香港高升戲院董事長何賢的邀請,包括姚璇秋在內的廣東潮劇團共66人到香港演出。這是潮劇首次來港演出,一改香港觀眾記憶中由童伶演潮劇印象,令人耳目一新。潮劇團在香港總共演了26場,可謂盛況空前。 在當時潮劇流行的環境下,潮汕地區村中人人都能哼上幾段,無形中在民間得以傳承。7、80年代鼎盛時期,神功戲上的潮劇表演有時候做到凌晨3、4點,甚至通宵達旦。同時,許多潮劇團會受邀前往東南亞國家地區進行表演。 香港現時只剩5個潮劇戲班,分別是:新韓江、新天彩、昇藝、新天藝和玉梨春。5個劇團將香港的戲棚基本平分了,每個團平均也是一年內做10多晚的演出。 寶刀未老 再唱《春香傳》 農曆七月盂蘭勝會在華人文化中已有久遠歷史,透過祭祀祖先、酬神祈福、派平安米等
習俗,弘揚中華民族慎終思遠、孝親報恩、行善濟困的傳統美德。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廣潮人盂蘭文化,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從2015年起舉辦一年一度的「盂蘭文化節」,新增不同互動活動,吸引年輕一代認識和參與這個傳統
節日。 今次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在會展舉辦的潮州節,邀請了新韓江潮劇團上台表演《春香傳》的經典橋段《愛歌》,是潮劇的經典唱段之一,亦是不少潮汕人的童年回憶,連小朋友也會唱:「春香噹噹噹,夢龍咚咚咚」。台上飾演春香的花旦穿着鮮艷的朝鮮民族服飾,因《春香傳》是朝鮮半島著名的愛情故事,正如《梁祝》之
於中國人,數百年來一直都在當地乃至東亞地區流傳。 在臨近中午演出前,新韓江潮劇團的倪團長特意提前兩個小時率領團員來到後台進行梳妝和排練。現在劇團的演員都是年過60的阿姨。 雖然這次表演《春香傳》只有8分鐘的演出
時間,但台前幕後的準備也絲毫不怠慢。一層層定好妝、描好眉眼和口紅、梳頭、戴假髮,再整體定妝,最後換上色彩華麗的演出服,準備登台演出。入行已久的花旦和小生因疫情久未登台,但在台上依然台風穩健,一如當年風采。台下多是老年觀眾捧場觀看演出,有的還會邊聽邊打拍子,默默跟着唸唱詞。可見《愛歌》在潮汕文化中是多麼膾炙人口的經典。 為愛發電 倒貼幫補劇團 倪團長是柬埔寨潮州華僑,70年代因金邊戰亂隨家人遷入香港後,在潮劇最風光的時期做了花旦,今年她已經73歲了,到了退休的年紀依舊退而不休,仍在為潮劇表演鞠躬盡瘁。 倪團長回憶,「60年代末,每年做完農曆七月盂蘭節,許多潮劇團下半年有機會就會去東南亞巡演,一走就是半年,半年後再回來香港。回來後休息一陣又差不多到盂蘭節,閒餘時便去工廠打工,所以生活過得去。如果是像現在這樣,平均每一年做10幾晚戲,天還沒亮就餓死了。」現在的潮劇多數都是在社區中心、公園這些地方表演,多數由社團主辦,接到工作就去唱,多數不賺錢。這次唱完《春香傳》後,大家也是抓緊時間換裝、排練接下來要上場的潮汕歌唱曲目表演。 新韓江潮劇團今年只做了6晚,好不容易有盂蘭節的表演機會又不巧碰上第一晚懸掛8號風球而被迫取消。而原定今年底的表演,也因疫情和場地問題,一推便推到了明年底。 今年盂蘭節,倪團長有35至45分鐘的表演時長。她承認,做潮劇這行確實很辛苦,以往忙碌時甚至通宵,但全因熱愛,所以無論如何都會撐住。那時,街坊老闆對潮劇演員也很好,觀眾也很捧場,還有粉絲到後台送花旗參或悄悄塞紅包。往事種種,
倪團長憶起時,抑制不住臉上的笑容。 然而,跟着潮劇一起走下坡的還有演員們的待遇,一路以來都是有減無增。僅靠演出潮劇作為正職根本連生存都是問題,許多演員成年後有了家庭,需要更多的錢去養家,只好另謀正職,唱戲就變成了業餘時間的活動。 潮劇光景大不如前,以往做戲都要連續做幾個小時,動用的人員多、道具多,演一場的裝備需要幾輛大卡車才能拉走,現在幾個箱子就能裝走所有物品。有些需要外借服裝,借不到的就自己貼錢買。如果有別的劇團需要道具,倪團長也樂意將自己的裝備外借出去。 現在接戲難,因為有些戲棚資金不足做不起來,通常做戲要連着3天,費用在80至100萬港幣之間,資助的老闆愈來愈少,有時候就算成功拿到演出機會,還要自己倒貼買票,送給親朋戚友來捧場。 因各劇團彼此間也相互熟知,除了新韓江潮劇團是這種情況,其他劇團在香港,也大概如此。 以粵為鏡 照出當下困境 疫情暴發後,民間活動大多被限制舉辦,潮劇團失去了重要的經濟來源。所有的現場演出全部被取消,潮劇團發不出工資,甚至有幾十年歷史的潮劇團宣佈解散。 在香港,粵劇畢竟是本地戲,有八和會館保駕護航,粵劇的生存機會相對比潮劇大。至於潮劇,缺乏一個像粵劇八和會館這樣的組織有系統地扶持。倪團長感嘆道:「我們潮州戲沒有就是沒有了。」 培養接班人也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大概40年前,在香港如果想學習潮劇,可直接去劇團從頭開始跟師傅學。而現時香港可以說基本上是沒有潮劇相關的教學班。就算現在老一輩的潮劇演員想要開班授課,考慮到場地租賃和時間成本,大多數也是有心無力,只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好自己接到的每一份表演工作。 「盡快通關」是劇團現時的最大願望,這樣意味着能有更多的表演機會和觀眾。 今非昔比 前路在何方? 要扶持和傳承好潮劇,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老一輩對潮劇表演的敬業和熱愛,甚是令人敬佩。潮劇若想後繼有人,一定要重視對新生代的培育、對潮汕方言的保護,最重要的是,引起更多社會關注和引入資金扶持。而潮劇本身,作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要傳承下去,需推陳出新、與時並進,進行符合市場的重新包裝,適當改編劇目的表演形式,加強舞台觀感和視覺衝擊等,引起更多年輕人的注意和興趣。網絡的發展,一方面確實令人們娛樂方式變多了,使潮劇看似被新浪潮遺忘,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潮劇也可以利用網絡的好處,聯合不同的媒介去傳播潮劇文化。 這兩年在柴灣邨後山的玄都觀每星期都有潮州音樂演出,是全港目前能夠定期欣賞潮州音樂的廟宇,在保育潮劇的航道上,提供了一個避風港。回想活動那天,新韓江潮劇團裡有一位還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是某位花旦的孫子,在劇團薰陶下,也能配合一起哼歌和跟着大人擺出戲曲姿勢,潮劇的星星之火會點燃下去嗎?


1.感動到流淚?其實是農曆七月盂蘭節天氣太熱在擦汗╱2.新韓江潮劇團倪團長在後台細心打理假髮╱3.《春香傳》舞台照(戚瀚丹攝)


1.兩代人在傳統與新潮中的碰撞╱2.演員跟粉絲在後台逗趣互動╱3.潮劇演員中場休息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11 509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