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08 > 「國之瑰寶」展輝煌(續篇)

[人生風景]第508期 「國之瑰寶」展輝煌(續篇)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年的中秋在熱風中來臨,同時也迎來香港故宮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的第三期展出。 佳節前夕換上第三期國寶文物,本來是巧合,我卻在意其中一幅《錢塘觀潮圖》畫卷的「回歸」經歷,引出了香港與故宮博物院之間的動人故事,使這寓意團圓美好的節日增添了溫馨美意。

        

 流散文物喜回歸,香港曾是尋寶地 話說1950年代,正當共和國初建伊始,百廢待興。國家文物部門為了營救因多年亂世而流散各地的中國珍貴文物,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負責在當時的文物集散地香港展開尋覓行動,《錢塘觀潮圖》就是當時回購的珍貴文物之一,後來入藏故宮博物院。這次特別展覽選送此畫卷來港,令人記取其「完璧歸趙」的經歷,體現了香港在保護國寶文物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1.香港故宮展廳8的第三期展覽現場,左方展示的是趙孟頫、黃公望、徐賁合作的《快雪時晴書畫合璧》(原作及放大圖)/2.李嵩(1166-1243年)《錢塘觀潮圖》是現存最早描畫錢塘江漲潮盛況的畫卷


李嵩(1166-1243年) 《錢塘觀潮圖》 南宋,12世紀晚期至13世紀中期 絹本設色手卷 縱17.4cm,橫83cm 李嵩,南宋紹熙至紹定年間任皇家畫院畫家,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兼工界畫,具有深厚的寫實功底。「錢塘江大潮」是中華自然奇觀之一,每每在天文大潮時出現於杭州灣入海口,此卷是現存最早表現錢塘江漲潮盛況的畫卷。 畫家以即景寫實的手法、俯瞰式構圖,刻畫漲潮時波濤漸起及船隻緊急歸岸的情景。近景繪薄霧中的臨江建築,表現出南宋都城繁華景象。遠景則空勾無皴,以清雅的綠色暈染平緩的山巒,意境悠遠。 此圖於乾隆年間收歸宮廷,得乾隆皇帝4組長題。1922年,因溥儀賞賜溥傑被攜出宮,後歸民國藏家張元曾所有。1954年,在香港購回,得以回歸故宮。 開幕展第三期國寶級書畫珍品共有10件(套),包括:千古名作《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行楷書張翰帖》(唐摹本);五代畫家阮郜唯一的傳世真跡《閬苑女仙圖》;南宋著名畫家馬和之的《小雅鹿鳴之什圖》;南宋畫家李迪罕見的巨幅精品《楓鷹雉雞圖》;南宋宮廷畫家李嵩的《錢塘觀潮圖》;謝安(320-385年)的《行書中郎帖》(宋臨本);女書法家管道昇(1262-1319年)的《行書秋深帖》(趙孟頫代筆);趙孟頫(1254-1322年)、黃公望(1269-1354年)、徐賁(1335-1380年)合作的《快雪時晴書畫合璧》以及吳鎮(1280-1354年)的《漁父圖》等等。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繼第二期展品《洛神賦圖》(北宋摹本)之後,本期又有一幅長卷《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光臨,成為觀賞者關注的核心。

第三期瑰寶熠熠生輝 我在本刊上期的《「國之瑰寶」展輝煌》一文已介紹,《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約348-405年)以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192-232年)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為題材的畫卷,表現淒美的人神之戀故事,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件「純藝術繪畫」。因為畫卷原作已不存,我們只能通過古人摹本來揣摩那曠世傑作的神韻。目前所知的《洛神賦圖》摹本共有9件傳世,其中3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簡稱北京甲本、乙本、丙本)。第二期展覽的《洛神賦圖》(北宋摹本)是「北京甲本」;而「北京乙本」就是第三期展覽的《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綜合各方評價,《洛神賦圖》(北宋摹本)最為久遠,也最接近顧愷之原作的風格和南朝韻味;《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則是存世摹本中故事情節最完整的長卷,這也是其出眾之處,所以冠以《洛神賦全圖》之名。

1.專家在展廳8講解《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2.《洛神賦全圖》描繪了更多細節,圖為曹植泛舟送別洛神一段,洛水中有多個船家隨激流相陪,形象生動,為其他摹本所無

我在香港故宮展廳8裡,看了先後展出的甲、乙畫卷,非常仔細地品味一番,感覺各有勝長。 《洛神賦圖》(北宋摹本)的描繪風格比較寫意,用筆簡練,造型大氣,不拘細節;其山、石、樹木畫法也沒有用後來流行的皴法,畫中人物線條以遊絲描為主,迴轉流暢的遊絲描平添了幾分剛挺;畫面設色豐富,着重故事氣氛和藝術氣韻的表現,富有藝術家氣派。 《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則以寫實的畫法,描繪詳盡、巨細無遺;全卷描繪的人物數量比北宋摹本倍增,看起來故事很豐富。卷中一些段落插入了《洛神賦》的節選賦文,以引導欣賞,使故事情節更清晰明白。不過,比起「北宋摹本」,「南宋摹本」顯得有些匠氣。我更喜歡「北宋摹本」。 看看乾隆皇帝的眼光吧,他在「北宋摹本」畫卷的本幅上御筆一揮,寫下了「洛神賦第一卷」!

 顧愷之(346-407年,東晉)《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12世紀) 絹本設色手卷 縱51.2cm,橫1,154.3cm 傳為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畫卷,是根據三國文學家曹植的名作《洛神賦》創作,描繪主人公與洛神從邂逅到分離的淒美愛情故事。原作已不存。宋元以後,《洛神賦圖》成為後世畫家追摹的典範,衍生多種摹本。在傳世多卷《洛神賦圖》中,此南宋摹本內容尤為豐富完備,故名《洛神賦全圖》。 本畫卷比「北宋摹本」的畫幅大,長度約為其2倍(「北宋摹本」橫572.8cm)。卷中容納了更豐富的故事情節,人物、環境與道具的描繪也更細緻。其中有洛神與眾女神「或採明珠,或拾翠羽」,以及曹植贈玉佩予洛神(「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等情節,是《洛神賦圖》(北宋摹本)所沒有的。《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展現的服飾、器具多着硃砂色,整體氣息深靜古雅;人物體態優美,比例合宜;山水則筆法方硬,皴染兼備。凡此種種,皆顯示出南宋時代繪畫更趨成熟的特徵。

1.《洛神賦全圖》之曹植與洛神邂逅一段,其刻畫細緻,可見南宋時代繪畫造詣更趨成熟

 阮郜 《閬苑女仙圖》 五代,10世紀 絹本設色手卷 縱42.7cm,橫178.1cm 阮郜是五代時期畫家,生卒年不詳。阮郜善畫人物仕女,此圖是他唯一的傳世真跡。本畫卷以青綠色調描繪海中的仙境閬苑,圖中央的蒼松翠竹間,一群女仙在休閒,其中三女仙地位顯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吟詩、彈琴。前有鳳鳥起舞,一旁有仕女洗濯;遠方有數仙女分別乘龍、駕鶴或馭風步渺而來。以巨幅卷軸表現如此豐富的畫面,並且以女性為主題,則十分罕見。 由唐代起,描繪仕女的畫風尚趨於姿容體態豐滿。至五代,這種藝術風格仍繼續留存在江南地區。五代以後,北方的仕女造型則趨於清秀瘦削。如阮郜的《閬苑女仙圖》中仕女面容圓潤,仍可見唐代畫風,但體形已趨於苗條,衣紋勾描細密圓軟,一反唐代仕女的豐肥與衣紋線條方硬。此畫中可見,樹枝多畫成蟹爪狀,描繪水紋則用筆繁複、刻畫生動,仍有唐人遺風。

 馬和之 《小雅鹿鳴之什圖》 南宋,12世紀 絹本設色手卷 縱28cm,橫864cm 馬和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繪山水、人物,深得宋高宗、孝宗賞識。據載南宋時期,高宗和孝宗曾令馬和之為305首《詩經》配圖, 馬和之所繪《小雅鹿鳴之什圖》是傳世《詩經圖》中的代表作。此卷設色雅淡,用筆具書法意味,人物衣紋瀟灑生動,山石屋宇工致中顯靈動飄逸。卷中各段《詩經》原文傳為宋高宗所書,也可能為御書院書手仿其風格所寫。在清宮所藏這些《詩經圖》中,此卷乃水準最高的一件。

 李迪 《楓鷹雉雞圖》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 絹本設色立軸 縱189.3cm,橫209.5cm 李迪,曾任南宋皇家畫院副使,其花鳥畫體現出兩宋禽鳥畫的時代風格,又具有鮮明的個性。這一巨幅的《楓鷹雉雞圖》,精彩之處是細緻地表現錦雞拔足飛奔的瞬間動態,展示出畫家出眾的觀察力和繪畫技巧。作品運用多種技法,刻畫工細,敷色古雅。全畫寬逾兩米,畫家駕馭巨幅畫面的能力可見一斑。

1.馬和之《小雅鹿鳴之什圖》是傳世《詩經圖》中的代表作/2.阮郜《閬苑女仙圖》(局部)刻劃生動,有唐代遺風/3.李迪《楓鷹雉雞圖》細緻地表現了鷹與錦雞互動的精彩瞬間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10 50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