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05 > 香港仔與鴨脷洲

[美攝香港]第505期 香港仔與鴨脷洲

文:陳一年    圖:冼培安、陳一年     分享:

簡介:香港仔最亮麗的風景線是海峽上的避風塘。鴨脷洲大橋一側是「香港仔西避風塘」,港內漁船聚集,一派漁港風貌;另一側為南避風塘,停泊着各式各樣的遊艇,還有一組宮殿式金碧輝煌的海鮮舫。兩個避風塘一中一西,相映成趣。

        

 香港仔,名字牽起歷史千層浪 香港仔,名字牽起歷史千層浪
香港仔位於香港島的西南部海濱,屬港島南區。由於海岸有很多礁石,它本名石排灣;英文名字叫做Aberdeen ( 粵音漢字譯成「鴨巴甸」),是以19世紀中期英國外交大臣Aberdeen命名的。 早在1841年英國人佔領香港之前,這裡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漁村。這漁村與小島鴨脷洲相望,之間有海峽隔開,兩岸之間成為一個天然的避風良港。港口因為運輸莞香而聞名,所以此地就稱為「香港仔」。這種香料來自莞香樹分泌芬芳氣味的樹脂,是東莞的特產,所以稱為莞香。 其實,香港這個名字,當初並不是香港全島的總稱,而是專指香港仔。後來變成全島的名字,則與清朝割讓香港的歷史有關。 1841年1月,侵華英軍統帥義律攻下虎門外的沙角炮台,清朝官員琦善為了使英國軍隊撤出沙角,通過書信答應義律:「准其粵東外洋之香港地方泊舟寄居」,以此作為交換條件。琦善所指的香港,就是現在的香港仔。但英軍實際上卻佔領了全島,並且在1842年8月迫使清朝政府簽署了《南京條約》,正式割讓全島,從此稱為「香港」,原來的香港則降格稱為「香港仔」。


香港仔南避風塘停泊着各式各樣的遊艇(冼培安攝)

鴨脷洲,與香港仔相諧共生
香港仔對開有一個小島,稱為「鴨脷洲」,二者之間的海面是「香港仔避風塘」,這就是香港仔的精彩所在。 鴨脷洲過去島民很少,大多以捕魚為生,1980年建成鴨脷洲大橋以後,與香港仔相通,成為了一個住宅區,人口激增。「脷」字,在粵語中是「舌頭」的意思,鴨脷洲因其形狀狹長像鴨舌,故得名。在粵語中,舌的讀音近似「蝕」,聽起來不吉利,所以取吉利的利字諧音,創造了「脷」字。 鴨脷洲的形狀還有點像縮小了的香港島,南部及中部是山丘,稱為玉桂山。整個島嶼以住宅區為主,鴨脷洲大街的街市及海鮮食肆,以生猛海鮮享負盛名,吸引了很多市民和遊客特意前往,被傳媒稱為「香港築地」。島上的洪聖古廟非常有名,洪聖爺是海神,為漁民的保護神,故在農曆二月二十三洪聖誕時,四周的漁民都會划船前來拜謁,因此香火格外鼎盛。 1960年代,鴨脷洲島上已有不少茶居及酒家,漁船商人都會到此飲茶談生意;漁船老闆又會在島上購買食糧、日用品及藥物。島上盛行手工作業,岸邊還有不少船廠,造船行業直到1990年代才開始式微。 珍寶海鮮舫往日的光輝

香港仔南避風塘中,一群古色古香的宮殿式畫舫最耀眼,這就是無人不曉的珍寶海鮮舫。金碧輝煌的豪華食府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人們不僅是為了吃海鮮,更重要的是享受那「在海中央」的感覺。由碼頭乘漁家的花艇擺渡到海鮮舫,一路欣賞漁港風光,眼球就已享用視覺大餐了。 珍寶海鮮舫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其船體長76米、闊22米、高28米,樓高3層,面積達45,000平方呎,可容納逾2,300名賓客。不過,泊在香港仔近半個世紀的珍寶海鮮舫,卻因經營虧蝕和疫情影響而停業,又未有新的經營者接手,海鮮舫業主只好將海鮮舫移離香港作檢查維修,在別處另覓新經營者。 舊照片留下香港仔的故事 我的友人冼培安(安哥)是香港仔老街坊,他家祖輩曾經營最早的漁利泰海鮮舫,見證了香港仔漁港和海鮮舫的變遷,最近也為珍寶海鮮舫的離開而深表惋惜。 安哥是一位攝影發燒友,也是老照片收藏者。20多年來,他收集了不少記錄香港仔漁港故事的舊照。安哥自小住在香港仔湖南街,日夜對着海灣,跳下海就能游到海鮮舫。那時沒有相機,沒能留下香港仔舊時的照片。後來時代變遷,才意識到影像記憶的重要,於是潛心收集與香港仔相關的老照片。他在網上搜購明信片和相片,也接受街坊送贈,慢慢積少成多,有如尋回對昔日香港仔的形象記憶。 兩百年前的香港仔已是漁港,港灣停泊不少風帆漁船,岸邊還有許多船塢。安哥家族以前經營賣魚生意,會將香港仔漁民的魚獲運輸去中環街巿、西環魚欄等,幾乎壟斷了整個港島的海鮮供應。 安哥家族祖先並不是漁民出身,而是走難到香港仔定居,初時跟漁民做生意,以「漁利泰」的字號賣山貨、船上用品,並貸款給漁民。在安哥珍藏的照片中,有一張停在碼頭的漁利泰山貨船,來源很有趣:有個喜愛搜舊淘寶的朋友在廣州碰巧看到漁利泰的相片,即刻買下,回港後轉讓給安哥。他說,這張照片非常珍貴,因為漁利泰這艘船是家族的船,在他出生時已經不在了。 海鮮舫的前世今生
在4、50年代,漁民買樓、造船要是籌措不足,大多會向漁利泰借錢。漁利泰靠着收取利息和售賣漁民的魚獲,收益頗豐。 在海鮮舫出現之前,香港仔漁港已經有被稱為「歌塘船」(也叫「歌堂躉」)的水上酒家,主要做漁民擺酒的生意。每逢喜宴,一排排漁船圍着歌塘船停泊,一連吃上幾天。並且,鴨脷洲、香港仔山上有墳場,前來拜祭的人來自不同地方,他們也會光顧歌塘船用餐。後來逐漸發展而成規模更大的海鮮舫,吸引遊人到船上吃海鮮。在最高峰時期,香港仔同時有7、8艘海鮮舫和歌塘船,安哥家族經營的漁利泰海鮮舫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安哥的父親在岸上開了「漁利泰茶餐廳」,漁利泰海鮮舫隨後被海角皇宮收購。70年代,珍寶海鮮舫、太白海鮮舫和海角皇宮三強鼎立。之後,太白和海角皇宮都併入珍寶,成為了海上珍寶宮殿。 早期,海鮮舫的客人以本地人居多,到50年代後期,香港仔開始多了不少外國面孔,除了來吃海鮮,香港仔的漁民風情和漁港景色也很吸引他們。那時候,旅遊車絡繹不絕,金碧輝煌的海上宮殿觥籌交錯,晚上燈火通明。 海鮮舫幾經易手,也一度移泊另一海灣——深灣。2002年翻新工程後,珍寶海鮮舫又成為集飲食、消閒及文化於一身的海上主題公園。 想不到珍寶會告別香江
2020年3月,珍寶海鮮舫因新冠疫情宣佈停業後,曾與特區政府達成協議,無償捐贈該船予海洋公園營運,作為「躍動港島南」計劃的一部分。但是,海洋公園未能找到新的營運者,故不能落實捐贈計劃。由於香港沒有可供海鮮舫停放的船廠泊位,母公司只好將珍寶海鮮舫移離香港,另尋出路。 香港仔海鮮舫象徵香港漁業和旅遊史上光輝的一頁,海鮮舫消失後,南區會失去這閃亮的地標,香港也會失去漁港風味的鮮活代表,是為一大損失。 6月14日,適值我截稿的日子,想不到珍寶就在這一天真的別了香港!


1.祖輩經營漁利泰山貨船的安哥,為珍寶海鮮舫離開香港而惋惜(冼培安提供)╱2.賣山貨、船上用品的「漁利泰」山貨船停在碼頭(冼培安提供)╱3.鴨脷洲大橋連繫着香港仔和鴨脷洲(冼培安攝)

1.天光墟魚欄的巨大魚獲,令食客垂涎(冼培安攝)╱2.這張香港仔避風塘的明信片,右邊可見1950年代中期的漁利泰海鮮舫,船頂是綠色招牌,船身掛上紅白藍彩帶,是第二代的漁利泰海鮮舫(冼培安提供)╱3.香港仔西避風塘,遠處有許多漁船聚集(冼培安攝)


1.端午節期間,香港仔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比賽,是香港最熱烈的民間盛會(陳一年攝)╱2.象徵漁業和旅遊史上輝煌一頁的珍寶海鮮舫移離香港,另尋出路(冼培安攝)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2-7 50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