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98 > 萬眾爭睹M+揭幕大展

[人生風景]第498期 萬眾爭睹M+揭幕大展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落於維多利亞港海傍、作為西九龍文化區重要地標之一的M+博物館,在11月12日正式開幕了! M+號稱「全球最大的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及「亞洲首間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由概念孕育至落成開放,前後耗時15年、橫跨三屆政府,期間經歷重重波折,如今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第一天就迎接了逾萬觀眾。

        

      千呼萬喚始出來

      十多年來,M+早已成為一項宏偉規劃的代名詞。策建者聲言定位立足香港、面向全球,博物館的購藏規模、策展視野等均具國際抱負,將會發展成中外藝術文化交流的前沿博物館,希望與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法國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並駕齊驅。

      西九文化區的醞釀源自首屆特首董建華的施政藍圖,原稱「西九龍文娛藝術區」。2003年,政府提出了興建「現代藝術博物館」、「水墨畫博物館」、「電影博物館」及「設計博物館」4所主題博物館的願景,M+博物館的概念雛形由此而起。2006年,又重新定位為視覺文化博物館,取名為M+(或Museum Plus)。

      2012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選中曾參與英國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北京國家體育館(鳥巢)以及本港的大館等工程的設計機構。工程於2014年破土動工,但期間風波不斷,以至延至今天才真正對外開放。

      全稱「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大樓,高18層,外型呈倒T字型,即一縱一橫的結構。館內構建以清水混凝土設計作主打,並巧妙融入竹管造型等東方風格元素,呈現本土的竹棚結構特色。M+大樓總面積達6.5萬平方米,展覽空間1.7萬平方米,共設有33個展廳, 3間戲院,以及多媒體中心、學舍、研究中心。在硬件方面已經不遜老大哥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和法國龐比度藝術中心。

      M+標榜以「香港角度」、「放眼全球」的視野,聚焦20及21世紀的視覺文化,館藏現時約有8,000件(套),收藏領域涵蓋各類視覺藝術,包括設計及建築、電影及動畫等流動影像,重點是香港視覺文化。M+博物館館長華雅Suhanya Raffel解釋M+的含意說:M+即「博物館+」,加號表示博物館的角色處於快速變化中,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建築物或一系列館藏,還是一個「引發、傳達、吸引和啓迪的地方」。

      M+藏品的風波

      博物館的「建立」,除了建築硬件外,館藏更是博物館的靈魂。大部分博物館成立前,已經在蒐集藏品。然而,M+是先開始建館,接着才着手蒐集藏品。

      話說2012年,M+行政總監李立偉(Lars Nittve)游說瑞士前駐華大使、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捐贈藏品。希克願意把大部分收藏贈予M+,希望籍此使藏品留在中國的土地上。結果,希克捐出了1,463件藏品,M+再以1.8億港元向他購入47件。這批1,510件藏品成為了M+首批重要館藏。

      希克的半送半賣是有要求的,M+建成以後必須提供5萬呎展覽空間(佔M+面積十分之一),特設「希克展廳」展出這些藏品。2018年,M+在香港設立「希克獎」,以答謝希克的捐贈;而「希克獎」的前身正是由希克於1998年在中國創立的「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

      M+一邊建設,一邊繼續收集藏品。目前,M+博物館的藏品已有8,000件。

      M+的藏品和購藏策略一直有爭議。M+館藏中,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只佔兩成多,讓人憂慮本土元素被忽視,使M+脫離本土。有藝術家指出,M+的藏品選擇偏重於西方的欣賞趣味,質疑館方輕視東方文化藝術。更有人指責希克藏品中有一些表達異見的作品,可能觸及底線。

      對於M+的希克藏品多次引起風波,希克回應說:「當代藝術有別於傳統,非旨在展示美好及和諧,反之是批判現實,甚至直揭瘡疤」。

      M+初展大觀

      M+博物館的開幕大展,將蒐集的各類視覺藝術作品、流動影像作品、藝術設計作品、建築項目及檔案藏品,精選了其中逾千件藏品向公眾展示,分別陳列在6個主題展區,琳琅滿目地展示20及21世紀的視覺文化。

      6個專題展覽分別為:

    「香港:此地彼方」――此主題位於G層大堂展廳,分為「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彼方」4章,展現香港城市的演變及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獨特視覺文化,從藝術到建築、由設計到電影,探索靈活變通、充滿活力的香港精神,其中較為人熟悉的有「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知名攝影師米高‧華夫(Michael Wolf)鏡頭下的彩虹邨等。

   「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在博物館2樓的希克展廳,是佔地最大的主題展廳。展品從M+所藏希克1,500多件藏品中挑選精品,按時序回顧1970年代至2012年中國當代藝術的歷程。而希克也專程從海外飛來香港參加開幕式。

      參觀這展廳,可形象地追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歷社會及經濟銳變,新的藝術風潮興起並孕育出劉野、張曉剛、曾梵志、蔡國強、岳敏君等眾多先鋒藝術家,他們挑戰傳統觀念及擺脫歷史包袱,奠定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前衛風格。這次展覽的希克藏品也有少量傳統畫風的作品,以及改革開放初期正在求變的「星星畫派」(超現實主義)作品。

      應該肯定,希克的大量藏品,組成了世上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庫。展覽中也出現不少具爭議性的作品。其中有北京東村藝術家群體的影像作品《為無名山增高一米》,連同其創作過程的視頻,反映出那個時代對裸露與觀念藝術的突破;常借作品蘊涵嘲諷的艾未未,那備受爭議的《透視研究》系列作品並沒有展出,他的陶器裝置作品《洗白》卻陳列在展廳中央……

    「物件‧空間‧互動」――位於2樓的東展廳。這主題按時序探討過去70年的國際設計與建築風尚演變,以及這些作品與我們今天生活的關聯。

    「個體‧源流‧表現」――位於2樓的南展廳,展出多件獨立的作品。以亞洲人的視角探討戰後國際視覺藝術潮流的演變。

    「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在2樓的西展廳,佔有整個展廳的是一項大型裝置作品《亞洲土地》,由10萬計的泥塑雕像組成。作品產生於2003年,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發動廣州市郊區象山村350多位村民、花5天時間共同用泥土捏製出這浩瀚人海,籍以表現中國的遼闊土地和龐大人口。這展廳是吸引人的「打卡位」,觀眾甘願排長隊爭睹「人海」情景。

    「博物館之夢」――位於2樓的合院展廳。在這展區,以獨特的亞洲脈絡,探索全球概念藝術的面貌。在這裡,有約翰連儂妻子小野洋子的作品《誠信遊戲》及普普藝術大師安迪‧華荷的《錘子與鐮刀》系列。 偌大藝術殿堂,一天實在看不完,只好自嘲道:何日君再來?

1.展覽開幕日,逾萬觀眾排長龍參觀╱2.全稱「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大樓,外型呈倒T字型,即一縱一橫的結構

1.在博物館2樓M+希克藏品展廳的《面具:彩虹》,是曾梵志的作品╱2.南展廳向着維多利亞港,成為一處極佳的觀景長廊,一條條廊柱投下美妙的光影╱3.希克藏品展廳的裝置藝術《水下1/30秒》是王衛的作品,其氣氛神秘,成為觀眾「打卡」和再創作的空間

1.盒子展廳是一處互動空間,大人小孩都在這裡發揮藝術想像力╱2.「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是一片數以十萬計泥人的「人海」╱3.M+希克藏品展廳的艾未未作品《洗白》


綽號「一哥」;資深傳媒人、攝影家、畫家和旅遊作家。現任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副總編輯;並擔任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節目嘉賓主持。著作有《百年辛亥名城之旅》、《一哥攝影講堂》、《一哥行攝天下》等。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12 49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