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97 > 蒸鵝與燒鵝

[食遊記]第497期 蒸鵝與燒鵝

文:卓成曦    圖:卓成曦     分享:

簡介:據說人類最先發現了鴨子,覺得鴨肉很美味,便稱之為「甲鳥」,甲:優秀的意思。後來又發現了雞,便稱之為「又鳥」(雞的簡體字為「雞」);接着發現了鴿子,鴿子身體小,幾隻合起來才有一隻鴨或雞大,便稱為「合鳥」;最後看到了鵝,又大又神氣又美味,那當然要用來形容自己,便稱之為「我鳥」,最大。這只是個段子,但鵝肉在眾多老饕心目中,確是道極致的美味。

        

 想要鵝肉好吃,先要飼養與處理得法。古人云:「白鵝食草,蒼(即灰)鵝食蟲」,當然每個地區飼養的方式略有不同。而在宰鵝後,即宜破腹去臟,如「經熱水燙過,然後破腹,則臟氣盡陷肉中,鮮味全失矣」(出自清代童岳薦的《調鼎集》),說的甚是在理。
鵝在中國各地的料理方法豐富多樣,河南固始鵝塊、安徽吳山貢鵝(鹵製)、揚州鹽水鵝、東北鐵鍋燉大鵝……都好吃,蒸鵝是各種吃法中比較早出現的。蒸鵝之法,首載於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倪瓚號雲林,元代著名書畫家,書中的燒鵝法,清代袁枚將它收錄在《隨園食單》裡,並演繹其燒法,稱之為「雲林鵝」。「雲林鵝」的做法為:「整鵝一隻,洗淨後,用鹽三錢擦其腹內,塞蔥一帚(一大把),填實其中,外將蜜拌酒通身滿塗之,鍋中一大碗酒(黃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懸空蒸法),不使鵝身近水。灶內用山茅二束,緩緩燒盡為度。俟鍋蓋冷後,揭開鍋蓋,將鵝翻身,仍將鍋蓋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燒盡為度。柴俟其自盡,不可挑撥。鍋蓋用綿紙糊封,逼燥裂縫,以水潤之。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如此講究的烹製,自是原汁原味且鮮美無比,但「肉爛如泥」,像我這種吃肉喜歡有嚼勁的人未必喜歡。
鵝饌中名氣最大的非粵式燒鵝莫屬了,如今已傳遍世界各地。記得第一次到紐約時住在曼哈頓,連續吃了十幾天的西餐,腸胃、嘴巴都着實想念中餐,便坐車到華人聚居區法拉盛,剛下車隨着人流走幾步,便看到不遠處一個玻璃櫥窗裡,白切雞、燒鵝閃耀着誘人的光芒,口水一下湧了出來,大跨步直奔窗前,看着面前各種燒臘有點不知所措:叉燒、白切雞、烤乳豬、燒鵝等,每一樣都想吃,最終還是選擇了燒鵝,切了半隻裝了一大盒,哪等得了回去再吃,把盒子打開端在手上,拿起一塊鵝肉沾了一下梅子醬就送入嘴裡猛嚼。就這麼一邊走一邊吃,滿口生鮮無人知,若不是因為正在走路,真恨不得閉上眼睛慢慢感受口中那份鮮味。
粵式燒鵝之著名者為「深井燒鵝」,香港、廣州黃埔和台山3個地方都說自己是創始地,因這3個地方都有個深井村,而且燒鵝都做得不錯。我在香港時還特意去了深井吃燒鵝,美味卻不見得有多特別,香港的燒鵝我比較欣賞鏞記。廣東燒鵝的歷史並不悠久,大約是清末從燒鴨演變而來。老北京有家烤鴨店「便宜坊」(創立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以「燜爐烤鴨」(使用炭火並在爐上加蓋,與全聚德為代表的掛爐烤鴨不同)揚名大江南北,燒鵝的製作方法大致便是從中改良而成,但工藝卻更複雜。先將鹵汁灌進鵝的腹腔,然後用針把鵝縫起來,讓鹵汁的味道滲透到鵝肉中。往鵝脖子處打氣後,將鵝放在開水中焯一下,然後給鵝抹上含有麥芽糖的脆皮水(為了使糖遇熱發生褐變反應);再掛起風乾幾個小時,讓鵝皮水分揮發、脫水,然後放入炭火燜爐中烤(亦有掛爐烤法)。隨着水蒸氣的蒸發,還要轉換位置,慢慢調高溫度,讓鵝進一步受熱,鵝皮將進一步變得酥脆……真是精益求精的一個工程。
美食當然也要吃法得當,作家周作人在《燒鵝》一文中述:「鴨雖細滑,無乃過於腸肥腦滿,不甚適於野人之食乎。但吃燒鵝亦自有其等第,在上墳船中為最佳,草窗竹屋次之,若高堂華燭之下,殊少野趣,自不如吃扣鵝或糟鵝之適宜矣。」寫的是吃燒鵝的意境,其實也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1.掛着白切雞、燒鵝的櫥窗╱2.鵝饌中名氣最大的是燒鵝╱3.蒸鵝這種吃法是比較早出現的


美食家、飲食專欄作家、紅酒投資人及藝術策展人。精通美食及紅酒文化,食跡遍佈世界各地,時常為了一杯美酒或一份美食而策劃一次旅行。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11 49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