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96 > 雲岡石窟

[光輝歲月]第496期 雲岡石窟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分享:

簡介:雲岡石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次大規模開鑿的皇家石窟,建造者不是漢族,而是來自北方的新統治者—鮮卑拓跋氏。鮮卑原是大興安嶺北部東麓的一支遊牧民族,漢武帝征戰致使匈奴西遷之後,鮮卑人來到匈奴故地,戰勝其他部落,稱雄北方。公元386年,鮮卑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漢王朝—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又經過半個世紀的征戰,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雲岡石窟是從北魏孝文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開建,直到公元524年基本完成,峭壁上鑿出50多個洞窟,裡面雕滿了5萬多尊佛像。最早是曇曜主持開鑿的「曇曜五窟」,即第16至20窟,他原是涼州(今甘肅武威)的一位高僧。公元439年北魏攻佔涼州,把那裡數千僧人和大批鑿雕佛像石窟的工匠掠至首都平城,曇曜就在其中。涼州是通往西域的重鎮,今天很多參觀者到了雲岡石窟都會驚訝:為甚麼有那麼多明顯的希臘雕像風格?其實佛教在印度傳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場所,裡面沒有雕塑和佛像。到了犍陀羅時期,受到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隨着大批藝術家的到來,帶有歐洲人特徵的雕像出現了,佛教藝術發生了變化,早期的雲岡石窟帶有希臘雕像風格,也就不足為奇。 第20窟的前壁在一次地震中坍塌,佛像完全外露,在洞窟外就能看見。釋迦牟尼的坐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因常出現在各種宣傳畫冊的封面,早已被人熟知。其餘4窟都是穹隆頂,保留了一個前室,裡面是岩壁鑿空後形成的巨大洞穴,供奉三世佛,高鼻深目,雙肩齊挺,有一種明顯的西方人特徵。在曇曜五窟之前,人類還沒製作過如此巨大的人形雕刻,它比著名的巴米揚大佛早了100多年。 9至13窟晚於曇曜五窟數十年,出資造像的人主要是北魏貴族。洞窟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雕中心塔柱,前後室,壁面上下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藻井,每一寸牆壁都被佛像、奏樂天神、佛教故事填滿。在洞窟中行走,就像在看不停轉動的萬花筒。 由東向西,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佈滿崖壁,這些稍晚的洞窟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釋迦、多寶並坐說法的造像開始出現,佛像被施以彩繪。第6窟尤其精美,窟平面呈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塔柱下面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迦、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四壁佈滿3,000多尊大小不一的佛像,中央佛龕周圍的岩石被完全鑿空,禮佛的人圍繞中心佛龕環繞拜謁,這種佈局對於虔誠的佛教徒來說意義重大。 一路看下來,早期的佛像大多鼻子高挺,頭上有肉髺,穿着印度式的衣飾,後來又有穿鮮卑族衣服的,到了晚期則穿起了南朝、隋唐士大夫的闊袖寬袍,這些變化反映出佛教藝術逐漸中國化的過程。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10 49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