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96 > 書旅時光

[主題故事]第496期 書旅時光

文:余晴峰    圖:蘇聖亮、余晴峰、杜嘉華     分享:

簡介:電影《羅馬假期》有句經典對白:「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樣在路上(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對於喜愛閱讀的遊人而言,旅途的樂趣,莫過於造訪獨特的書店與圖書館,在那裡淘書、讀書。今趟《中國旅遊》就帶大家從古代的藏書樓逛到現代的「最美書店」,最後再回到本地的特色書室。旅行與讀書,我們全都要!

        

 說書‧說書人

說書,先談何謂書。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書乃「在不包含封面與封底的情況下,至少有49頁,並且在其出版國家公開予大眾的非期刊類印刷品。」當然,此義本為方便教科文組織統計圖書發行量而設,僅供參考。書一字,實則還有更多的可能及含意,且讓我們順着歷史脈絡言之。
書的構成,不外乎「知識」、「文字」與
載體」3大要素。上古時代,先民結繩以記事,所記錄的內容非常有限。及至倉頡造字,前人以血汗換來的知識,才能有效地傳遞給後代,繼而層層累積。唐代張彥遠的《歷史名畫記》甚至指倉頡造字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可見文字確有「驚天地泣鬼神」之能。
箸於竹帛謂之書
「知識」寄藏於「文字」,「文字」則附生於「載體」。文字誕生之初,多刻記在石頭、粘土、樹皮、金屬片之上。《呂氏春秋》曰:「故功德銘於金石,著於盤盂。」金石即鐘鼎彝器、碑碣石刻;盤盂則泛指器皿。有一門學科叫「金石學」,正正是以研究石器及青銅器,以至甲骨、玉器、磚瓦等文物之上的文字為主。
金石雖然刻有文字,但其形式與現代刊物相距太遠,大部分人不視之為「書」。那中國書籍的源頭是甚麼呢?主流的意見認為是商代的「簡冊」。「簡」即竹木條,將簡以麻繩、皮條串連起來,便成為「冊」。簡冊有一定重量,書寫也不容易,每有錯字,得以刀子刮削,稱為

......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10 49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