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93 > 任偉生 活字印刷50年

[人物專訪]第493期 任偉生 活字印刷50年

文:葉甘霖    圖:柯炳鐘     分享:

簡介:機器發出有節奏的金屬摩擦聲,一張張的印刷成品隨之跳到收紙台上,運作的是一部活字印刷機,控制機器的人就是任偉生師傅。上世紀70年代,十多歲的任偉生已經開始控制這部印刷機,50年之後,當頭髮透出絲絲花白,他依然站在這裡。

        

 任偉生師傅是67年活字印刷老店「光華印務」的老闆。第一次見任師傅,是在一個活字印刷展覽的工作坊。那天,身穿紅色汗衫、灰色運動褲的任師傅腳步飛快,就像他在活字印刷的道路上腳步不停。

騰飛的活字印刷業
任師傅10歲左右就入了行。上世紀5、60年代是香港印刷業騰飛的時候,中上環一帶洋行商舖林立,對發票、合同、信封、信紙的需求很高,活字印刷業也因而興旺。任師傅表示,「中上環一帶,不完全統計起碼有100到200家的活字印刷店舖。」相關行業還有鑄字公司及紙舖等。「不用離開(中上環)這一區,你需要買的(活字印刷的)東西全部都有。」任師傅揮舞着手臂,訴說的是上世紀香港印刷業的輝煌。而光華印務,也從最初鴨巴甸街店舖裡的一個印刷機位,搖身一變成為上環西街一家正式的活字印刷公司。
剛剛入行的時候,任師傅只是幫父親做一些跑腿工作,買油墨、字粒和紙張等,之後任師傅就逐漸接手活字印刷的「執、印、切、釘」4個步驟。其中,任師傅認為「執」,也就是排版是最難的。「常用的中文3、4千個字,要很清楚字放在哪裡,英文看似簡單,大、小寫字母加在一起也有52個,當中怎樣安排字的大小,其實都很講心思。我想起碼要學4、5年,所以排版這件事,我是最差的。」家裡其他兄弟姐妹也幫手做印刷,因為是家庭式經營,兄弟姐妹們也一起做跑腿、找客戶。

分水嶺的到來
80年代是印刷業的轉捩點,不需要人手排版字粒的柯式印刷(膠印)逐漸普及,速度快、效果好,活字印刷只能讓位。印刷機也許還能留着,成千上萬的字粒則太佔據空間,大多數活字印刷店舖只能選擇丟棄或者回收,加上鑄字公司紛紛倒閉,沒了字粒,活字印刷更不可能回頭。「我整版字需要100個字粒,但是當中有一粒字買不到,就印不了東西。」任師傅感慨道。
與此同時,柯式印刷集團式經營逐漸淘汰家庭式印刷公司,在光華印務,任師傅的哥哥自立門戶,弟弟轉行,妹妹移民,姐姐嫁人後很少再管印刷公司的事情,曾經8個人的家庭式印刷店舖,到最後只剩下任先生和她太太堅守。


1.任師傅站在畫有塗鴉的光華印務公司門口╱2.任師傅保留的活字印刷工具,包括電版、字的、印版、瓜打等╱3.任師傅小時候全家福(左二為任師傅)

 

活字寶手作坊


活字印刷式微,任師傅的活字印刷工具也放到了閣樓,一放就是幾十年。直到8、9年前,香港傳統文化保育熱潮興起,活字印刷再次被關注。原本是任師傅相識的李伯在做活字印刷工作坊,李伯將活字印刷工具捐去台灣後,香港文物保護團體長春社聯絡了任師傅,「任先生你也有很多活字印刷的工具啊!」在長春社的鼓勵與幫助下,「活字寶手作坊」成立。
因為長春社有一定規模,「活字寶手作坊」的運營比想象中來得順利,長春社幫任師傅和學校達成聯繫,陸續有學生過來參加工作坊,從大學到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有,就連政界人士、名人也來光顧,知道這個工作坊的人逐漸增多。疫情之前,任師傅每個月能舉辦8、9場工作坊。光華印務店舖的牆壁上,貼滿了五顏六色鼓勵的字條,相比其他活字印刷保育方式,這個工作坊算是取得了成功。

 

傳承的樂觀與悲觀

 

但是對於活字印刷的推廣,任師傅沒法持有樂觀態度。任師傅有自己的舖頭,子女都已經長大,不會給他增加經濟負擔,如果不是這樣,很難以個人身份堅持活字印刷保育,就任師傅所知,個人堅持活字印刷保育的,在香港只有幾個成功案例。有的機構收購了活字字粒,租了工作室,但是沒有資金支持,最終只能放棄。對於想學活字印刷作謀生技能的工作坊參與者,任師傅也是勸退他們,「學這些活版印刷機,要浸淫幾年才可以掌握,很專業,如果你搵不到食,搵不到錢,很容易放棄。」


但對任師傅而言,保育和傳承活字印刷卻是一份責任,「我父親1954年創立了這家店舖,可以說它養活了我們整家人,父親過世20年,我不想在我手上結束它,只要我還有精神,身體狀況還可以,我都會繼續做下去。」任師傅雙臂交叉站在70年代生產的風喉照鏡活字印刷機面前,笑容自然且自信,那是一種自豪的姿態。
光華印務所在街道的店舖,很多都變成了酒吧、咖啡店,新店與老舖相對望,咖啡店光滑的玻璃窗上映出「光華印務」的招牌,但是在玻璃窗裡,這個鮮艷明亮的白底紅字老店招牌,似乎正漸漸隱去它的光芒。


1.活字印刷之前要進行排版,圖為任師傅和排好的印版╱2.工作坊吸引了不少名人參加,圖為城中名人霍啟剛參加活字寶手作坊╱3.學生在工作坊中找尋自己名字的鉛字字粒(受訪者提供)╱4.上環西街已變成咖啡店等文青店舖聚腳點,只有光華印務還在默默堅守,在咖啡店的玻璃窗上淺淺地映出老店招牌


活字印刷機



「手搖照鏡印刷機」的運作利用肘桿原理,先將油墨塗在磨盆上,重複拉動把手使油墨變得均勻,墨轆上下移動把油墨帶到印版上,按下把手後紙張接觸印版,油墨印在紙上。

活字印刷工具

在活字印刷中,除了鉛字字粒及活字印刷機,還有很多工具值得瞭解。「字的」,得名自英文stick,是執字排版時暫時存放鉛字的工具;「瓜打」,音譯自英文quad,用以調整字距、固定字版並填充版面空間;「鉛片」則用來製作行距;「綑版」是用棉繩綑起的版面,防止版面鬆散;「EM梯」是工字型長方體,用以填充版面與框之間的距離;「框」是一個長方形方框,版面被裝入框內才可進行印刷。

印刷過程

活字印刷大致分為檢字(俗稱執字粒)、印刷、切紙和釘裝四個步驟,其中「檢」,也就是「排版」,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檢字,印刷師傅根據個人習慣、鉛字部首和筆畫手工從字架上選出所需字粒;排版時先將字放在合適「字的」中,對字進行排版時,加入「瓜打」以調整字距,以「鉛片」調整行距,再將排版完成的印版放入版框;用「EM梯」填充印版與框之間的距離,用鎖將印版鎖緊,防止印版從框中掉落;之後,即可將版框放入活字印刷機內印刷。

1.擺放活字字粒的字櫃╱2.手搖活版印刷機圖示╱3.海德堡風喉照鏡活字印刷機的操作(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

字裡圖間
— 香港印藝傳奇

在香港的活字印刷發展過程中,一套名為「香港字」的中文活字誕生。這套被譽為最美麗、最完整的中文活字,最近一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象徵了香港活字印刷業曾經的輝煌。
之所以被稱為「香港字」,推算是由於其出產自香港英華書院,以其出產地為名。其鑄造過程頗費功夫,歷經數十年,最早在1815年由傳教士馬禮遜開始雕製,隨後傳教士戴爾和柯理於1851年完成鑄字。該展覽將「香港字」部分字模和鉛字展出。
得益於「香港字」,一系列文化成果在19世紀得以呈現,展覽展出這些文化成果,包括英華書院校長理雅各出版的《中國經典》,香港第一本兩文三語字典《英華字典》,以及近代思想家王韜創辦的世界首家華資中文日報《循環日報》。
除了介紹「香港字」,展覽亦展示香港活字印刷興衰過程,以及活字印刷向印藝文創產業的轉型。此外,同樣作為印刷藝術,且被「香港字」的創造者馬禮遜一同引入香港的石版印刷,也在展覽中一併介紹。

香港文化博物館
展期:即日至2021年7月26日
地址:沙田文林路1號
開放時間:平日10:00至18:00;週末及公眾假期 10:00至19:00;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網址:www.heritagemuseum.gov.hk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7 493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