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7 > 青稞與氂牛

[光輝歲月]第487期 青稞與氂牛

文:謝光輝    圖:謝光輝     分享:

簡介:

        

 汽車爬上橫斷山脈,大山合攏來了,滇藏高原平緩舒展,視野開闊,沒有一棵樹,荒涼單調。天下着星星點點的小雪,冷得入骨。黑衣藏民男子吆着氂牛耕地,兩隻氂牛頭上栓了一根木棍,牽鼻的繩子繃得很緊,粗壯的膊子掛着紅纓珞,仰頭吐出一團團熱氣,奮力前行。鋥亮的犁頭剖開厚土,扶犁的年輕人後面跟着一名少女,頭巾口罩把臉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一雙眼睛,雙手握着寬口鋤頭不停地將翻起的泥塊搗鬆攤平,撒下青稞。一共三撥人在那裡耕地種青稞,最初以為是一家三兄妹,其實不是,他們是同一個村的三戶人家,一起耕種圖的是熱鬧開心。 唐代以前,漢地農民都是雙牛耕地,後來發明了曲轅犁,一頭牛便可耕地,取代了雙牛耕地。據說雙牛耕地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的,一直保留下來,成為西藏特色。青稞對於西藏人來說,意義非同一般。雖然土豆、蕎麥、玉米和小麥都是耐寒作物,但是超過海拔4,000米就很難成活,唯有青稞能頑強地生長。青稞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穀類作物,也是世界糧食中為數不多的野生與培植共存的物種,為青藏高原的老百姓提供寶貴的糧食。高原寒冷,青稞的播種季節受到嚴格限制,必須在穀雨後、立夏前播種,早了無法育苗,晚了生長期不夠,難怪藏民冒着風雪耕地種青稞。 西藏農村有「男不拔草、女不耕地」的習俗和分工,因此我們看到的都是男人扶犁,女人播種。種下的青稞用細樹枝編的耙耱碾磨平整,抑制土壤水分蒸發,提高青稞的出胚发芽率。兩個多月後,荒蕪的高原長出綠綠的苗尖。到了夏天,抽穗揚花,分外喜人。秋天開鐮,雖然每畝地只有200多斤,藏民們已經很滿足了,開開心心抬着青稞稈穗紮成的草人載歌載舞,迎請豐收女神,以示感恩。 一塊地種完,到了午餐時間,三戶人家圍成一圈坐下來。女人拿出暖瓶,裡面裝着家裡打好的酥油茶給男人碗裡倒滿,再給自己添上,小囗啜飲,飲到一半往碗裡抓幾把糌粑攪拌,一邊手捏,一邊送進嘴食。 青稞表皮堅硬,類似小麥,沒法像大米那樣煮着吃,只能磨成粉。按理講青稞也可以像麵粉一樣蒸饃烙餅,但是西藏受溫度、氣壓等諸多條件限制,最常見的食用方法是炒熟磨粉。炒青稞並非我們想像的用鐵鍋,而是有專門的爐子,像臥地柴窰似的,爐內置一隻鐵絲細網圓筒,倒進青稞,在烈火中勻速轉動2、3分鐘,剛烤出來的青稞很香,磨成粉便是糌粑,那是藏族人的傳統主食。青稞也常用來釀酒,遇上宗教節日,藏民穿着盛裝向煨桑爐中拋撒青稞酒與糌粑,以示祝福。 自古以來,青稞酒、酥油茶、糌粑與氂牛肉是西藏人生活中最主要的食物。

雙牛抬杠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1 48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