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7 > 香江尋茶記

[港人港事]第487期 香江尋茶記

文:李榆佳    圖:李榆佳     分享:

簡介:香港與茶有緣,青山、鳳凰山、大帽山等地曾經產茶,而且是中國茶葉重要的轉口港,茶商一度風光無限。一箱箱茶葉從中國各地遠道運來,變成一杯杯消暑解膩、令人放鬆身心的香茶。從上茶樓嘆「一盅兩件」,到茶藝館靜坐茗茶,以至引茶入藥,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正是多少香江事,都付茶香中。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四時氣候分明,適合種植茶樹,在17至20世紀初,曾出現大型商業種植的茶園。茶具文物館一級助理館長林雪虹所著的《香江茶事》提到,清代《新安縣志》記載杯渡山(青山)、鳳凰山及大帽山等地均有種植茶葉,其中鳳凰山所產的茶叫鳳凰茶;而杯渡山絕壁上所出產的茶,品質和當時的貢茶──蒙山茶相近;大帽山所產的茶叫雲霧茶。1950年代,英國人貝納祺在大嶼山昂坪開設茶園,當年生產的蓮花嘜雲霧茶還遠銷美國和印度,不過自貝納祺去世後,茶園便荒廢了。如今香港還剩下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在大帽山管理的兩個茶園。
不說不知,香港曾是江萊茶馬道上的其中一個茶葉集散地。這條茶馬古道分支從雲南普洱過江城,再經水路進入越南萊州,再到中國西藏和歐洲各國。當時商人從越南轉運普洱茶和木材、香料等南洋物資來香港,再送到廣州。雖然這條茶馬古道在清代衰落,但直到民國,香港仍是雲南普洱茶集散地,更有一部分茶葉經香港轉運到新加坡或菲律賓等地。

茶行生意經
走一轉中上環,你會發現既有茶行又有茶莊,兩者有何分別?美香村茶莊第二代老闆蘇文鏗指,以前茶行多做批發,茶莊則做零沽。原來香港的茶業貿易一直歸南北行管理,直到1950年代開始,茶行才獨立經營。改革開放前,中國貨品需要經香港轉運才能出口外國,使得香港茶行發展如日中天。蘇文鏗憶述,當時茶莊買茶要去廣州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廣交會分春、秋兩季,要有邀請信才能參加。
開業近半世紀,蘇文鏗表示客人喝茶的口味沒有太大改變。廣東人買六安、普洱;潮州人和福建人買鐵觀音、烏龍;上海人則買香片、碧螺春等。如今茶莊不用去廣交會買茶,相熟的茶商會速遞貨辦給茶莊挑選,茶莊試茶後,確認味道與貨辦一致,便會進貨,再進行篩茶,隔去茶末,打堆(混合2至3種茶葉)或焙茶(重新烘焗茶葉)。
茶具文物館一級助理館長林雪虹說:「早期香港茶商從外地移居過來,哪個行業賺錢便會盡力去做,從來沒想過要為中國的茶文化作出甚麼貢獻。」但茶葉貿易不止是買賣,還涉及選茶、茶葉加工和沖泡等技藝,茶商在做生意時不經意地保留了傳統的茶文化。

早期茶樓重心多於茗茶
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如澳門、廈門、廣州等地,一向是茶葉出口貿易的重要集散地,當時供人喝茶吃點心的地方俗稱「茶樓」。林雪虹分享,在19世紀40年代,香港已有茶樓出現,這些茶樓設備簡陋,對象是普羅大眾,茶價只需二厘錢,故有「二厘館」之稱。茶樓在1950年代以前只做早、午市,提供點心。另一種叫茶室,格調較高,是有錢人才去的地方。有規模的茶樓分三層,最高一層有歌女獻唱流行曲,收費也最貴,當時有句俗語「有錢樓上坐,無錢樓下踎」。不過香港人飲茶講求「一盅兩件」,意在點心,茗茶並不是最重要。林雪虹一語中的:「我們的茶文化離不開吃,一盅兩件,飲茶是輔助,主角是食物。」
90年代開始,原本只做夜市的酒樓因租金昂貴,兼做早、午市,很多茶樓不敵競爭而倒閉。為了降低成本,如今酒樓只會用價錢便宜的茶葉,「水滾茶靚」買少見少。雖然香港飲茶不以茗茶為重點,不過如今台式珍珠奶茶店四處可見,便利店也有售賣各式樽裝茶飲品,可見茶已經以新穎的潮流文化進入我們的生活。而從台灣引入的現代茶藝館則以慢活、追求生活品味的形象,呈現傳統茶文化。這些茶藝館講究沖泡技藝、典雅裝潢及茶具搭配等,從單純買賣茶葉變成陶冶性情、推廣茶文化的地方。

現代茶藝館的冒起
新式茶館中也出現不少年輕面孔,90後Javis是茶室「白院子」的主理人,平日喜愛學習古琴、文字學等中國古文化。白院子除了提供茶飲,也會開設瑜伽班、讀書會等與茶文化、養生等相關活動。Javis說當初想開茶室,一是希望提供讓人休息、靜心思考的空間;二是因為他與茶的緣分很深。因濕疹得中醫教授配方特製白茶而得到舒緩,使他發現原來茶有藥用功效,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於是跟隨中醫學習中藥和經絡學。如今茶室與中醫師一起研發具獨特配方,有助眠、舒緩情緒或頭痛等功用的各式茶飲;還會與茶農合作,改良製茶工藝,售賣獨家專屬風味的茶葉。
因為開設茶室,Javis認識到不少同道中人。在與傳統茶莊、紫砂壺收藏家及各地茶農的交流下,他增加不少對茶葉種植與文化的知識,並不斷思考傳統茶文化如何對應時代的需要:「一定要像工夫茶那樣沖茶嗎?紫砂壺是不是適合每個人呢?這些方法是否適合香港?」
問及現代茶藝館未來發展,Javis保持樂觀:「我相信未來可能會有愈來愈多人會做這些事。疫情下世界彷彿停頓下來,人們得以靜思,重新認識自己,並思考甚麼對自己重要和適合自己。」


1.蘇文鏗是美香村茶莊第二代老闆,他身旁的紅色錫器茶罐蓋得密實,淨重有20斤,可裝6至7斤茶葉;後排茶罐上的字則是以前由寫信佬題字及裱上去的╱2.茶莊進貨後會將茶葉按不同類別分裝進不同的茶葉罐中,方便保存和給客人挑選(CTP Photo)╱3.60年代,因外國對中國實施禁運,產品如有與中國製造的標誌會難以過關,為方便外銷,美香村茶莊便在茶罐上印上日本皇宮和香港虎豹山莊的相片

1.1950年代以前,茶樓只做早、午市,提供點心,圖為John Thomson在1869年於香港拍攝的杏花樓(圖片由Wellcome Collection提供)╱2.位於中環的蓮香樓保留傳統裝潢,吸引不少遊客光顧(張詠捷攝)╱3.茶具文物館一級助理館長林雪虹提到香港的飲茶文化注重食物多於茗茶(茶具文物館提供)╱4. Javis希望來茶室的人,能在此靜心思考,想清楚自己的需要和目標再行動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1 48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