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8 > 四色福建

[自由行]第488期 四色福建

文:韋愛君    圖:韋愛君     分享:

簡介:由武夷山寰轉至廈門,從閩北巡遊到閩南,都能感受四種截然不同的風味,綠白橙藍,韻味十足。 武夷山的綠,在水繞青山,翠竹映水;福州的白,是老坊巷的粉牆黛瓦揉和茉莉純色;泉州的橙,來自神仙道場的寺宮和大眾居住的石厝;廈門的藍,在海港海風和海橋連通中彌 漫開來,歷久彌新。

        

 武夷山


漂流九曲溪,融進青綠山水 武夷山的綠,是在水繞山,山映水。前往漂流碼頭時,細雨飄飄,雨霧如白紗一般,山峰籠罩其間,由近及遠時隱時現。坐上竹筏,青綠水面盪起漣漪,群山倒影隨之鮮活躍動起來。白霧湧動,像仙子在山間起舞般。 武夷山有36峰,99岩,1999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據說武夷山區以竹筏為遊覽工具的歷史已超過千年,竹筏浮力大,載重力小,吃水深度就愈淺。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漂過深潭,也可飛快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無遮無攔,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一根竹篙行九曲的小南艄公,像極一個「講故佬」,武夷典故、九曲傳說、名人軼事、順口溜段子,撐一程說一程。在他的解說下,摩崖石刻、洞壁懸棺、石壁杵穴、神話傳說、朱子傳學,都對應到了某曲某峰,可見可感。問他多年後會不會到大城市闖蕩闖蕩,他笑言撐篙一年出師,目前大概只有這份工作是他最擅長的,也最益於身心的。 武夷處處秀,自然之外更深藏人文之養。宋代大儒朱熹40餘年生活在武夷山,為傳道講學,他在九曲溪最美的五曲隱屏峰南麓建立武夷精舍。當年他弄舟信筆的《九曲棹歌》更讓九曲溪名揚天下。 小跑着朝拜大紅袍,近觀山青茶翠 武夷山名頭顯赫,不過,千百年來最為民眾津津樂道的始終還是武夷山的大紅袍,為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車行武夷山區,時常可見在丘壑、岩坡處綠意盎然、青翠欲滴的叢叢茶樹,壟壟茶園,有的成片,有的只拘於山岩旁一凹平地或溝隙。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當地人稱「盆栽式」茶園。 傍晚,為了目睹心念的「茶中之王」大紅袍樹,我們幾乎是小跑着沿着溝谷、石階攀援至一道黑色石岩之下,片刻尋覓,終於得見十幾米高的陡峭崖壁上那3叢大紅袍樹,目觀綠意濃濃,但枝幹並不挺拔,很難想像這幾株就是有350多年樹齡的大紅袍母樹,它們承接九龍窠岩頂滴落的雨泉,枝葉隨時擁抱半山雲霧,盡得天地靈氣。2007年10月起,母樹被禁止採摘,最後一次採摘的20克母樹大紅袍茶葉正式由武夷山市政府贈送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 名山名水出名茶。武夷山出產的正山小種紅茶和武夷岩茶飲譽天下,是世界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武夷岩茶每一片茶葉都汲取了天地精華,孕育出獨有的「岩韻」。 1.峰巒疊嶂武夷山,九曲溪環繞其間。擁有地球上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視覺中國)╱2.竹筏漂流九曲溪,綠水白霧如仙境(視覺中國)


福建四地遊示意圖


朱熹尋訪路線: 五夫鎮→紫陽樓(故居)→朱子巷→興賢古街→武夷精舍→九曲溪六曲摩崖「逝者如斯」等→武夷宮古街朱熹紀念館 推薦品嚐武夷山有機食味: 紅眼魚、紅菇燉土雞、蓮子羹、香炒雞爪菇、糯米條。武夷山「山珍」因整片地區的生態保護而獨具風味。


福州

粉牆黛瓦與茉莉之白 粉牆黛瓦與茉莉之白 福州的白,是老坊巷的粉牆黛瓦揉和茉莉純色。走訪三坊七巷之時正值午後日頭偏斜,黛瓦粉牆馬頭牆,緊密有序的建築光影輪廓構成迷人的線條、空間。從熱鬧的南正街隨便側身一坊或一巷,人聲立刻隱去,延到深處的白牆被斜出的幾枝綠植、花叢點綴。小巷人家,或者開在巷中的工作室、館舍,在陽光和花束的圍繞中,閒適得各得其所,讓人體會到小隱隱於市的幽靜愜意。 三坊七巷起始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坊巷內保存200餘座古建築,生活氣息、文脈傳承,繼續在這裡鮮活地展現。過日子有米行、醬園、小吃店、家具行、竹器店、綢布店、皮箱店、片仔癀藥店……文化的沉澱和流轉有古玩字畫店、刻書房、裱褙店、漆器店、花燈店、琴行等等。非遺技藝可以到非遺文化博物苑尋得,特產壽山石、牛角梳、油紙傘、脫胎漆器都可以隨逛到店舖裡購置做手信。流行文化也洋溢在這片古街巷上,在網紅茶品店紅瓶,遊客們爭相掃碼買上一杯大紅袍奶泡,體驗口感獨特的創意茶飲。有趣的是,同為福州老字號大小美食的永和魚丸和同利肉燕,據說店面永遠是當街斜對門開放做生意,果然,南後街上這兩家就相伴地迎接各方吃客。 都說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在這些寬或窄的街巷裡,走出了眾多政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茉莉花茶,細嗅芳華 偶然間,我們在閒逛三坊七巷時,被一大籮含苞的茉莉花吸引,相距還有2、3米,便聞清香飄來,白色的花苞,綠色的花托,濕濕嫩嫩,被裝入香囊的茉莉花苞不時被人買走。茉莉花是福州市花。茉莉花茶更是如今福州茶文化的代表。正如餐館拉幌子,這一籮茉莉正是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館的招牌。進館內,花香馥鬱中更沁到陣陣茶葉的香氣。「送君茉莉,請君莫離」,花香甘甜,一如初見。 「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茶香與茉莉花香交互融合,迴旋於唇齒,茉莉花茶的香韻就再也忘不掉。千年前,茉莉花茶發源於福州,茉莉花茶的製作,始於初春尋找茶胚,而最關鍵的窨製還要等夏末茉莉花登場。摘花,要在入伏後最炎熱的午後;製茶,則在最睏倦的深夜。一到花期,工人們便從下午2點採摘精油成分最高的當日花,傍晚送至茶廠或茶坊;夜深人靜時,師傅們選花、侍花,篩出花瓣半舒展的茉莉,與茶葉搭堆,開始窨花、通花,清晨起花。這便是傳統的窨製工藝。這等精細活,機器幾乎無法取代。吸過香的茶胚,茶湯從綠漸變黃亮,滋味由淡澀轉為濃醇。人們喝的每一口茉莉花茶,都凝結着花農和茶人的心血。潔白的茉莉,賦予福建好茶更加令人回味的如蘭氣質。 想體驗茶飲文化,可至倉山區的龍敘堂,這裡有風格時尚靜雅的若干間茶室可以品茗茶敘,還可以體驗「龍敘九式」專屬茶藝。龍敘堂的名山茶,有流香澗、馬頭岩、燕子窠的肉桂,慧苑坑、水簾洞的老樅水仙,虎嘯岩、鷹嘴岩的大紅袍和走馬樓的水仙。肉桂、水仙是武夷岩茶兩大當家品種。肉桂香氣豐富並且高銳,有微微辛辣的桂皮香味,辛銳、刺激、霸道;水仙的香氣柔和、滋味醇和,柔順、內斂。此兩者,一陽一陰、一剛一柔、一張揚一沉靜、一霸氣一溫順。

粉牆黛瓦,茉莉飄香, 到有福之城去享 福

探名人事迹,聞名家墨香: 林覺民、冰心故居→嚴復故居→小黃樓→水榭戲台→林聰彝故居→林則徐紀念館 體驗茶飲文化: 可至倉山區中洲島2號的龍敘堂,這裡不僅有風格時尚靜雅的若干間茶室可以品茗茶敘,還可以體驗「龍敘九式」專屬茶藝。

1.一隻貓咪正在牆頭悠閒漫步(視覺中國)╱2.福州美食肉燕,爽滑並很有嚼頭,肉燕皮由豬肉加番薯粉手工打製(柯炳鐘攝)╱3.正在以「龍敘九式」泡茶的茶藝師,龍敘堂茶飲館遍採名茶,傳統裡蘊含時尚(韋愛君攝)╱4.用於沏茶的茉莉花瓣,鮮嫩、潔白、清香,選取半開的雙瓣花製茶最好(韋愛君攝)

泉州

寺宮建築之橙 泉州的橙,來自神仙道場的寺宮,和大眾居住的石厝。作為海絲之路最被公認的起錨地和吞吐港,泉州似乎應該是藍色的,但它在我的印象裡,始終是開元寺、承天寺、天后宮、草庵寺、關帝廟等等廟宇,以及民房屋頂的橙色,還有古厝、街巷兩旁邊牆的橙紅色。 泉州卻是尋常百姓的歡場,它既不端也不裝,人間煙火滾滾紅塵,同時預留出大空間安頓靈魂。 從海絲貿易興盛,到海納佛教徒、穆斯林、景教徒、摩尼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泉州曾經有8種宗教並存! 開元寺是泉州第一古剎叢林,福建第一大佛寺。泉州人當自家花園隨來隨拜,外地人當做攝影勝地,24尊飛天樂伎、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古婆羅門教青石柱、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甘露戒壇,歷經地震而不曾塌毀的東西兩塔……諸多此類,使開元寺成為人人仰望的所在。相比較而言,承天寺規模不及,但也安穩清淨。承天寺兩個街區之隔,即是穆斯林的清淨寺,與它比鄰而居的關帝廟,香火旺盛,離關帝廟20分鐘路程,就是女神的道場天后宮。簡單一條線路,串聯起多少宗派信仰?「轉角遇見別的神」再自然不過,絕無狹路相逢的尷尬,更無需緊急避讓。 草庵寺是全世界唯一的摩尼教遺存,是遺存不是遺址哦,它還活生生地被當地居民「使用」着,不時有人從山腳上來拜拜。著名的摩尼光明佛被呵護地放在一個玻璃龕裡,和他「做伴」的,不是張無忌,是體量小小的觀音和關公。果然很兼收並蓄。

神仙的道場,人間的歡場, 人神共居眾神喧嘩

西街感受煙火氣 感覺「中國第一街」的名銜應該給到泉州西街,西街自唐朝已經「列屋成街」,至今已超1,300年。想當年,特別是宋元時期,西街上摩肩接踵的各類人群、各宗教徒、各地商賈,誰又能說出數量幾多。 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近現代洋樓,西街上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稱作建築博物館並不為過。 暮色降臨之前,我從西街鑽進台魁巷,正巧學校放學時間,成群結隊的中學生,要麼踩着單車,要麼駕着電瓶車從巷子嗖嗖穿過。古厝、普通平房、二層小樓,很安靜,牆上的招貼畫宣傳着教育、衛生、鄰里互助。漸漸的,各家的飯香味融到一起。 一圈下來再次轉回西街,已是燈火通明,美食小攤忙着蒸煮煎炸,應接不暇。開元寺的東西兩塔,在燈光的輝映下穩坐兩端。它們和西街日復一日的場景早已相伴千年。想想,有點意思。


1.媽祖信仰隨商人和移民的足跡遠播海外。小岞鎮惠安女的霞霖媽祖遶境祈福活動(錢捍攝)╱2.最美泉州天際線。黃昏暮色下,開元寺東西雙塔和西街美不勝收(視覺中國)╱3.與西街相交的台魁巷,寬不過3、4米,充滿煙火氣息(韋愛君攝)


沉浸非遺現場: 南音藝苑(南音)→府文廟夫子泉茶館(南音)→泉州木偶劇院(提線木偶)→泉州高甲劇院(高甲戲)→蟳埔民俗文化村(蟳埔女)→海絲古肆風情園(花燈) 廈門

海港海韻之藍 廈門別稱鷺城,鷺島海水、雲流晴空的藍,遼闊無邊,讓這座閒適迷人的美麗城市恍若罩在藍色的夢境中。 起伏蜿蜒的白色海橋串連起廈門著名的集美半島,海天相連。慢行在呈現一片亞熱帶風情的鼇園,亭橋、園林、碑廊、樓宇、雕塑,移步一景,是瞭解實業家、慈善家和教育家陳嘉庚先生一生貢獻的所在。 集美南望廈門島,東臨同安灣,西瀕杏林灣,兼海陸之利。今日如此興盛的集美,在舊時只是一個地處潯江盡尾處,得名為「潯尾」、「盡尾」的小漁村。宋元時,集美的先人據其閩南語諧音,將其雅化為「集美」。這個平凡的小漁村,在近百年來的跌宕中,走出傾囊興學的陳嘉庚,以及眾多熱心教育的華僑,從此小漁村蛻變為「集美學村」,融合閩南文化、學村文化、僑鄉文化,名揚海內外。

鼓浪嶼,一百多年修煉出專屬生活方式 鼓浪嶼這個名字太好了,浪奔浪湧,有多少華僑的人生足跡留在了鼓浪嶼,又有多少或傳奇或悲歡的故事流傳在這座小島上。 搭遊輪登島,藍色的海灣中海輪穿梭,拖行出一串串白色浪尾。前方一側是時尚都市廈門的地標雙子塔,另一側則是被綠蔭掩映的遍佈各式橙色小樓的鼓浪嶼島。登島觀光徐行,兩分鐘內,雲層就變成雨水傾瀉下來,急急跑到一處房檐下躲避。而這座紅磚樓宇,恰是英國領事館。 根據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廈門闢為通商口岸。1844年,英國領事館落成,從那時起,廈門的歐式別墅一座座蓋了起來,小島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洋人對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追求,影響了這座小島的環境和文化氛圍。洋人來了,在南洋打拚的華僑也來了。20世紀初大量遷入鼓浪嶼的就是閩南華僑。廈門僑匯充裕,數百棟風格別致的別墅由此建起。有人更願意稱他們為「僑客」,更早地接觸彩色電視、收音機、汽水,尤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仍有國外布料、奶粉、黃油等流入留島華僑家屬手中。憑藉島上異於閩南傳統的文化氛圍,先進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等,這些家底殷實的望族,或是書香門第的世家,在這種相對新潮的氛圍中走出了許多出色的人才。 戰爭、政局、社會運動等原因,令華僑陸續搬離鼓浪嶼,留下的名門望族後代們,有的老者直至80多歲依舊要打網球,冬日裡圍着壁爐喝茶聊天,看着長輩西式婚禮的老照片追溯老時光。現在,好的僑房被改建成民宿,開發成博物館、咖啡館、攝影工作室。 離島前在鋼琴博物館裡觀瞻了各式鋼琴,領略小小鼓浪嶼沉澱的故事。館外,碧海藍天,漂浮在水天相接之處的大小金門島赫然在目。鼓浪嶼一直扮演着見證者的角色。 串遊集美特色建築: 南熏樓→道南樓→南僑樓群→允恭樓群-怡本樓→登永樓→松柏樓→建業樓 鼓浪嶼往返遊輪: 從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廈鼓碼頭登船,三坵田碼頭下船 島上交通: 鼓浪嶼上已不讓汽車通行,但有觀光電瓶車,按路段收費(10-50元),三坵田碼頭有售票點

鳴謝:香港中國旅行社

1.菽莊花園藏海園和補山園各景錯落,園在海上,海在園中,有四十四橋和十二洞天(韋愛君攝)╱2.鼓浪嶼人家的窗台,一看便有海風如沐之感(柯炳鐘攝)╱3.在廈門這個現代都市,遙望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寧靜小島如海中明珠(視覺中國)

串遊集美特色建築: 南熏樓→道南樓→南僑樓群→允恭樓群-怡本樓→登永樓→松柏樓→建業樓 鼓浪嶼往返遊輪: 從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廈鼓碼頭登船,三坵田碼頭下船 島上交通: 鼓浪嶼上已不讓汽車通行,但有觀光電瓶車,按路段收費(10-50元),三坵田碼頭有售票點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2 48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