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6 > 敦煌密教圖像(三): 藏密壁畫

[敦煌故事]第486期 敦煌密教圖像(三): 藏密壁畫

文:李焯芬    圖:李焯芬     分享:

簡介: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敦煌地區的密教源於印度,於魏晉期間傳到中國,至晚唐達高峰期。到了西夏時期 (公元1038-1227年),漢密圖像逐漸減少;藏傳佛教的影響則愈來愈明顯。 西夏王室信奉佛教,初期主要是接受中原的佛教,到了西夏中晚期則對吐蕃流行的藏傳佛教 (即藏密)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西藏佛教噶瑪噶舉派的藏索哇和薩迦派的回巴瓦國師覺本,於仁孝皇帝 (公元1124-1193年)在位時先後來到西夏傳授藏傳佛教的經義和儀軌,很受寵信,被西夏王尊為上師,促使藏密在西夏全境迅速傳播。藏密在西夏中晚期傳播至瓜、沙二州後,逐漸取代了漢密的影響;至蒙元時期 (公元1271-1368年)更如是。 敦煌石窟現存的西夏時期藏傳密教圖像,包括了安西東千佛洞第5窟東壁門北側壁畫,頗具早期藏式密像的特點。特別是壁畫中部南側的佛塔,與薩迦時期流行的「噶當覺頓」式佛塔較為相似。榆林窟第3窟、第29窟等西夏晚期洞窟也出現了上寬下窄、肉髻高尖的藏式佛像。 元代的藏密圖像在敦煌莫高窟第462、463、465窟及安西榆林窟第4窟均有分佈,其中尤以莫高窟第465窟為最典型的純粹藏傳密教洞窟。據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研究,該窟的開鑿時間是13世紀晚期;其色彩、畫風完全是藏畫傳統,故推測畫師可能來自西藏。該窟前室南壁東側有朱書題記:「……昌府口塔寺僧人……逵吉祥秦州僧……吉祥山丹口……於元統三年……八日到此秘密寺……記耳」,因此知此窟元時稱秘密寺。該窟有前後室,平面均呈方型,皆覆斗頂。前室西壁和南北壁各繪一噶當覺頓式佛塔。後室正中建四階圓壇,唯壇上圖像已無存。壇上方覆斗頂正中及四披畫五方佛及其眷屬(圖1)。後室東壁門北側繪製的主尊為大黑天(又名摩訶迦羅),本為婆羅門教濕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後為佛教吸納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亦是財神和專治疾病的醫神(圖2)。門南側有三尊主像,其中下左側為大功德天(又名摩訶室利),即吉祥天女,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納為護法神。後室北壁有三鋪像,中鋪主像為雙身,左側主像為單身。中鋪男身可能是喜金剛 (薩迦派最重要的本尊);女身則為喜金剛明妃金剛無我母。西壁有三鋪像,中鋪主像雙身,兩側主像為單身。中鋪男身可能是上樂金剛(又名勝樂金剛,是藏傳佛教無上瑜伽部的本尊);女身則為上樂金剛明妃金剛亥母。南壁三鋪主像皆雙身像,從其特徵分析,其中東側可能是大幻金剛(藏傳佛教噶舉派本尊)及其明妃。細看本窟壁畫分佈之格局,可見畫面皆用竹筆作遒勁的細線描繪;手心足掌皆施紅色,這些都是13世紀至15世紀藏畫的特色;喜用藍白冷色,亦是藏畫所常見。噶當覺頓式佛塔也是13、14世紀藏地流行的塔式。莫高窟能出現如此典型的早期藏式密畫,亦多少反映了自元世祖以來,既尊薩迦派領袖人物為帝師,又重視噶舉派的宗教傳統。


1.莫高窟第465窟後室方型,覆斗頂正中及四披畫五方佛及其眷屬,中心是大日如來╱2.後室東壁門北側繪製的主尊為大黑天(又名摩訶迦羅),本為婆羅門教濕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後為佛教吸納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亦是財神和專治疾病的
醫神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12 48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