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9 > 肉皮燕

[食遊記]第489期 肉皮燕

文:卓成曦    圖:卓成曦     分享:

簡介:袁枚在《隨園食單》「上菜須知」中說:「度客食飽,則脾睏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甘以提醒之。」意思是宴席中客人吃飽後,要上一道帶酸辣味的菜餚來醒一下脾胃。這很合理,閩宴中就常用到這樣的方式,在上菜接近尾聲時,會上一道酸辣湯,此時客人們基本已是酒酣口膩,嚐到這道菜餚酸、甜、辣的風味,能解酣醒胃,又能去膩調脾。 紫菜、魷魚、肉片等皆可入饌酸辣湯,常用於涼拌的魚唇亦可做成著名的魚唇酸辣湯,算是酸辣湯中的貴族,而最具特色的當數便宜的豬皮酸辣湯。

        

 豬皮酸辣湯福州話又叫肉皮燕,一道好吃卻不易做的菜。先處理豬皮:把生豬皮切片後,先把毛拔乾淨,然後在皮上穿個孔,用條小麻繩穿過後綁個結,掛在戶外晾曬風乾。待乾得像塊硬殼似的,起油鍋,把乾豬皮入油鍋慢炸,此時要控制好火侯,火過大或過小均不宜,火太大還沒炸透就焦了,且容易在皮面上炸出大油泡,影響口感;火太小炸不透,中間會有一層硬芯。炸好的豬皮放涼後放入冷水中浸泡,泡軟後方可切塊備用。 把鍋燒熱,加入幾勺豬油,爆香幾段蔥白,加入適量番茄丁略煸炒後,加入高湯與切好的水發豬皮,煮開後打個蛋花入湯,加鹽、糖、胡椒後,用濕澱粉調稀勾芡再滴香醋,灑點蔥花這湯即成了。頂頂重要的就是調味了,酸、辣、甜、鹹一定要平衡,而這四個口味分別來自於四白:白醋、白胡椒、白糖與鹽。除了其中的鹹味之外,酸甜度的把握非常重要,就像是骨架與肌肉的配比,太甜,好似肥肉太多,吃起來很膩;太酸就像骨頭太多,吃起來口味太刺激,酸、甜、鹹一定要取得完美的平衡。接下來就是辣了,胡椒粉為味蕾提供了一些新鮮的刺激感。也許會有人問「這酸辣湯為何採用胡椒而不採用辣椒?」其實很簡單,因為開始流行這個菜時,只有胡椒還沒有辣椒。 辣椒在明末才引入到中國,明代文人高濂著的《遵生八箋》中,將番椒與水仙花、茶花等同列為花譜系列。描述辣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可見那時僅是將辣椒作為觀賞,還未用之於飲食。一直到清康乾年間,才用作調料。而「胡椒」據《後漢書》記載漢代就有進口了,唐代的《酉陽雜俎》中亦有敘述:「胡椒出摩伽(即印度南部馬拉巴爾一帶),呼為昧履支」,可見胡椒早早就進入中國了。像酸辣湯這樣以糖、醋、白胡椒作為調料的做法,自古以來南北皆有之,當然無辣椒可用,而只能用到胡椒。《宋史· 陳亮傳》曰:「會宴末,胡椒特置羹胾中,蓋村裡特敬,異禮也。」這都說明,以酸、甜、辣入味的羹湯,古已有之,並在宴席即將結束時捧上,這是一種隆重的禮節,並一直延續至今。 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改造前,在吉庇巷有家壺新小吃店,賣些鮮撈鹵雜,老闆把一道豬皮酸辣湯做得出神入化。冬季晚上朋友們一起喝酒,酒後必去那喝一碗豬皮酸辣湯。一大碗湯剛端上桌,一股酸辣味便飄散開來,一聞這熟悉的香味大家都不說話了,注意力集中到湯上。黃澄澄的湯中飄浮着金黃色的肉皮、蛋花,中間夾雜着幾塊紅艷艷的番茄丁,湯面上點綴着碧綠的蔥花,頓時大家口水便冒出來。猴急地打上一碗,舀起一大勺直往嘴裡送,哇,燙得差點噴出來。趕緊張開嘴巴呼幾口氣,稍涼了便一頓猛嚼,先是滿口的酸、甜、鹹、鮮味,吞咽下去後,才感到舌頭有些辛辣,那酸爽讓人止不住想再來一口。不一會,一碗酸辣湯便消失殆盡,此時醉意頓醒,腹中溫暖如陽,額頭微微沁汗,通體綿軟舒暢。 閩派酸辣湯若入口即感到辣味,則算烹製不成功,口感應該是酸、甜、辣的次序,一匙羹湯入口,先以酸解膩,再以甜醒胃,後以辣振慾,是此湯之絕技。


1.肉皮燕(豬皮酸辣湯)╱2.涼拌魚唇╱3.魷魚酸辣湯╱4.晾曬的豬皮

美食家、飲食專欄作家、紅酒投資人及藝術策展人。精通美食及紅酒文化,食跡遍佈世界各地,時常為了一杯美酒或一份美食而策劃一次旅行。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3 489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