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90 > 轉角留情樓梯舖

[港人港事]第490期 轉角留情樓梯舖

文:李榆佳    圖:李榆佳     分享:

簡介:在香港這樣寸金尺土的城市,才會看到樓梯舖這樣獨特的風景――位處樓宇出入口位置的樓梯底空間,化身為配匙、鐘錶、士多等小店。因店面放置不同貨物,匆匆一瞥時,會誤以為樓梯舖與一般地舖無異。不足200呎的地方僅能容納一、兩個人,如何展現貨物、收納物件而不阻礙到街坊和住客,無一不考驗店主的創意和智慧。方寸之間,見證升斗市民為了揾兩餐、養活妻兒而練就的一身好本領,也展現鄰里互信的緊密關係。

        

 從現今的建築類型推斷,樓梯舖多見於二戰後時期(1945年後)出現的唐樓、商廈等建築物。戰前唐樓每層樓通常由一條樓梯接駁,又長又斜,因為沒有窗戶,所以空氣不流通,光照也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殖民政府在1935年修改建築物條例,要求唐樓的樓梯需要靠近外牆和增設窗戶;二戰後,為了符合建築條例的要求,建築師採用垂直梯間的設計方式,即是兩條樓梯中間加一個平台,平台可作緩衝,不用一氣呵成直上樓梯,又能增設窗戶,改善日照和透風度,不足200呎的樓梯底空間也由此衍生。 民間智慧不可小覷 置身於樓梯底部的小店,考驗店主靈活運用空間的能力。今年70多歲的黃國良(Uncle Wong)在上環永樂街開設補鞋和配匙的樓梯舖已有10年。因為樓梯底部分空間需用以安裝電錶及消防設施,黃國良便將鎖匙櫃搬到消防設施外的正門位置,朝桁晚拆。剩餘的樓梯底空間呈L型,放置了磨鞋機、鞋墊、鑰匙和配匙機等材料和工具。在消防花灑和鎖匙櫃的遮擋下,一般人經過時很少能發現這裡是樓梯舖。 上半層樓梯的電梯口附近,便是另一處補鞋和休息的位置。坐在這個地方既能觀察到電梯出入的人,又能透過大廈門口左上方的凸面鏡,看到街上是否有客人需要配匙。至於第二半層的樓梯牆身和窗戶,因為有凹陷的地方,便用來儲存各式各樣的鑰匙。 擺放雜物的架子和儲存鑰匙櫃門均由二手物料做成,既環保又省錢。學過水電工程又懂裝修的黃國良瞇着眼笑道:「這些架子和櫃門全部都是我自己做的。因為我做過裝修師傅,所以不用找其他人。任何年代都是這樣,無論你是誰,身處哪種環境,當你有需要的東西,你就會產生相關的智慧。好比Uncle現在在樓梯底開舖,便有怎樣去利用這個空間和擺放物件的智慧。」說到底,這些智慧都是為了揾兩餐而逼出來的。


1.朝桁晚拆的鎖匙櫃╱2.樓梯旁牆壁的凹陷位置化身儲匙櫃╱3.樓梯底L型空間有2部磨鞋機器和配匙機等工具和材料


樓梯舖低調而隱蔽,如果不仔細觀察根本不會留意到,這次走訪油尖旺和深水埗,才發現原來還有不少樓梯舖的存在


鄰里關係緊密融洽 建築系畢業生鍾智豪是「知築常落」團體的創辦人,一向關注和記錄民間自發建築空間。他將樓梯舖、巷仔舖、天台屋稱之為「共生性建築」,皆因這些空間都是依附某棟建築而存在的。樓梯舖雖是唐樓衍生出來的內部閒置空間,卻不是平白無故便能佔用,租戶大多是該建築物的住客,並和業主相識,而雙方會簽訂租約,當中會清楚列明店舖用途等條款。 樓梯舖雖然自成一角,但業主、住戶及街坊關係緊密,加上店租不像一般店舖般較貴,所以賣的東西也比較便宜,可以說是共生共利。如今大廈的樓梯不會靠近外牆,大堂就變成了私人空間,設有管理處聘請保安看管大門;但舊式大廈就未必會這麼做。例如黃國良原是大廈住客,與業主相識。例如業主看他有禮貌又誠實可靠,便拜託他順便身兼保安一職,但他們二人是互信的鄰里關係而非僱傭。 另外,樓梯舖位於私人樓宇的出入口,店外為公共街道,街坊和居民均可共用這些空間,反映香港以往的建築空間公私界線模糊,樓梯舖有時需佔用街道和樓梯來擺放貨物或工具,但佔用多少空間才不會引人反感?黃國良就想到將樓梯牆身凹陷的柱樑位置,改造成放鑰匙盒的地方,這樣既不會阻礙住客,自己又有收納空間。他覺得開樓梯舖講求與住客互信溝通,這樣才會彼此遷就和包容,「如果大家經常有摩擦,明明你沒有阻礙他們,也會投訴至消防處來清拆。」 見證手工業一度興盛 樓梯舖空間小,適合做水電工程和小型手作工藝,如鐘錶修補、麻雀雕刻,還有代人寫信等。上世紀的香港要養家活口,學得一門專業手藝必不可少。相比地舖,租金低廉的樓梯舖為不少人提供了開店做生意的機會。黃國良回憶:「6、70年代是樓梯舖盛行的時代,以前唐樓比較多,也沒有消防設備,有空間可以做樓梯舖,現在要增設消防設備,空間大減,所以開不成樓梯舖。」 另一方面,隨着手工業式微和科技發達,這些店舖已經變得越來越少。根據黃國良觀察,尖沙咀一帶的部分樓梯舖現已轉型為一人找換店。再加上城市更新,舊樓拆卸之後,他慨嘆,新建的大樓光鮮亮麗,怎會容得下樓梯舖這種平凡低微的行業?面對不斷向前的時代巨輪,黃國良看得很開,「樓梯舖在我們的年代並不特別,不過現在開始被取替,或者隨舊樓拆卸而逐步消失,所以才產生一種懷念價值,但究竟它有無存在價值呢?可能沒有。」他寄語記者,樓梯舖或會消失,如有人記錄便能將這些歷史傳承下去。 鍾智豪表示,時代和科技進步必然會讓某些行業受到影響甚至式微。但比起起前段時間的飽受關注的深水埗主教山蓄水庫,生活中更多的是如樓梯舖般微小的事物,不曾被人關注便已消逝。「很多建築物沒來得及記錄就消失了,比起主教山蓄水庫,樓梯舖這些建築物的關注度則更加低,所以我想把它們記錄下來,讓人們知道以前有這些產業和運用空間的方式存在過。」 他續道,樓梯舖還見證了香港上世紀手工業發展繁盛的時期,水電師傅及補鞋師傅等各有所長,各行各業的手工技藝透過師徒制得以傳承下來。從空間運用的角度來看,相比現在,樓梯舖、巷仔舖和小販更有靈活度和韌性,以低成本而創意的方式盡用每一吋空間,自有其草根力量和智慧,值得我們借鑑。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1-4 490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