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5 > 敦煌密教圖像(二):漢密壁畫

[敦煌故事]第485期 敦煌密教圖像(二):漢密壁畫

文:李焯芬    圖:李焯芬     分享:

簡介: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印度佛教的密教信仰,於發展的早期已開始傳入中國。據隋代費長房編撰的《歷代三寶紀》所載,早在東漢魏晉時期,《陀羅尼經》、《大總持神咒經》等多種雜密(即早期密教)的經咒已在中國有了傳譯。到了東晉,又有《孔雀明王經》分別譯於建康(今南京)和長安(今西安)。此後諸神咒、陀羅尼(即咒語)的漢譯不絕於南北。隨着雜密經咒在中國的傳播,雜密圖像也就在漢地出現了。就全國而言,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雜密形像是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7-8窟屬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67-499年)的護法神摩醯首羅天、鳩摩羅天。而在敦煌莫高窟則以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以前開鑿的,第285窟西壁中龕兩側繪製的鳩摩羅天、摩醯首羅天、毗那耶迦天、那羅延天等多頭多臂的雜密護法諸神為最早(圖1)。西魏時期的洞窟有十餘個,但雜密圖像不多,反映密教信仰當時仍未
太流行。
隋至初唐時期(公元7世紀),印度佛教進入了密教的高峰期。這個時期來華的僧人如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都譯出密典;中國高僧如玄奘、義淨等也積極將密典譯成漢文。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乘密嚴經》及由玄奘於公元656年重新漢譯的《十一面神咒心經》和公元659年重譯的《不空索神咒心經》、義淨於公元693年重譯的《不空索咒心經》及於公元709年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如意輪陀羅尼經》的新譯的三十卷本《不空索神變真言經》等。隨着更多密教經典的漢譯和傳播,密教圖像也就逐漸多起來了。就敦煌石窟而言,隋代的第305窟、初唐的莫高窟第340、334、321、331窟、榆林窟第23窟的十一面觀音及第341窟的八臂觀音,均屬密教圖像。
盛唐時期,「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相繼東來。三位密教大師先後譯出多部密教經典及儀軌,其中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及大量念誦儀軌,對密教修持與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不空曾於天寶十二至十三年赴河西弘密,也帶動了敦煌地區密教的發展。這個時期敦煌石窟中的密教圖像無論是數量和種類都顯著增加;繪製於洞窟的位置也愈來愈顯要。除十一面觀音、八臂觀音繼續流行外,新出現了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不空索觀音、孔雀明王、四臂觀音及三頭六臂觀
音等。
中唐時期,即吐蕃佔領敦煌時期(公元786-848年),除上述密教圖像之外,又新出現了千手千缽文殊(圖2)、金剛杵觀音、東方不動佛、寶幢香菩薩、交杵等圖像;其種類和數目超過盛唐時期。莫高窟的第7、361、370窟主室頂心繪製了交杵;第231及238窟甬道頂繪製了千手千眼觀音和四臂觀音,反映了密教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晚唐時期,又新出現了密嚴經變、金剛三昧菩薩、八臂寶幢菩薩、三面四臂菩薩等漢密圖像。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中唐時期。在洞窟主室的頂心不僅繼續繪製交杵(莫高窟第14、30、140窟),而且在第10窟和第161窟主室頂心還分別繪製了十一面觀音經變和千手千眼觀音經變。這是前所未見的,第156窟的西壁龕頂和第14窟的主壁亦是密教壁畫,這反映了晚唐是敦煌密教最繁盛的時期。


1.最早出現在莫高窟的雜密圖像,見於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以前開鑿的第285窟,該窟西壁中龕兩側繪製了鳩摩羅天、摩醯首羅天、毗那耶迦天、那羅延天等多頭多臂的雜密護法諸神╱2.千手千缽文殊經變圖位於莫高窟第361窟東壁門南。中唐時期,又新出現了千手千缽文殊經變,與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成組合形式,各居左右對稱出現。主尊文殊菩薩千手托缽組成五個圓環,部分缽中出現釋迦佛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11 48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