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83 > 高郵:作家汪曾祺的故鄉

[光輝歲月]第483期 高郵:作家汪曾祺的故鄉

文:謝光輝    圖:謝光輝     分享:

簡介:

        

 一個作家終其一生所留下來的文字,最美的往往是故鄉與童年的記憶。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沈從文的《邊城》、汪曾祺的《受戒》。這些作品,既是真實的故事與情感,也是純粹的文學。汪曾祺,江蘇高郵人,在江陰南菁中學讀高二時,日軍入侵,江南失陷,輾轉淮安、鹽城借讀,戰事日緊,1939年離開家鄉,從上海坐船去香港,經越南繞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成了沈從文的學生。汪曾祺在文學創作上頗有成就,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題材入手,語言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一掃空洞、浮誇、濫情、病態的文風,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名士魅力,被譽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京劇「樣板戲」《沙家浜》劇本的修改,增加《鬥智》一段戲,深得江青欣賞,是唯一一個敢在江青面前翹二郎腿、抽煙的人。
汪曾祺在自傳體散文《逝水》中寫道:「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到處是河。從出生到初中畢業,我是在本城度過的。除了家、學校,我最熟悉的是由科甲巷至新巷口的一條叫做『東大街』的街。我熟習沿街的店舖、作坊、攤子。到現在我還能清清楚楚地描繪出這些店舖、作坊、攤子的樣子。我每天要去玩一會的地方是我祖父所開的『保全堂』藥店。我認識不少藥,會搓蜜丸,攤膏藥。我熟習中藥的氣味,熟習大小店舖的老闆、店夥、工匠。我熟習這些屬於市民階層的各色人物的待人接物,言談話語,他們身上的美德和俗氣。」
高郵最出名的古蹟是文遊台,那是秦少游、蘇東坡、孫莘老、王定國等人的文酒遊會之處。台基在東山上,登台可以望見運河上南來北往的駁船。運河中間有一座鎮國寺,寺中有七層方形唐塔,原有九層,被雷劈掉兩層,低矮了,顯得愈發古樸。這座塔原在陸上,後來運河拓寬,為了保存它,留下塔的周圍的土地,成了運河當中的一個小島。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週年,我們到高郵先去看他的故居,老屋翻新,嶄新的汪曾祺文學館,設計非常現代。東大街基本沒變,街面房大多仍是老的,前店後坊很有生活味。東大街出來不遠是文遊台,黃昏時,南門廣場七位僧人忙着搭台放燄口,起初他們沒有穿僧衣。暮色四起,到了放燄口時,各自從包裡取出裹作一團的袈裟,抖開來,快速穿上,看上去活像是一幫走江湖的戲班子即將開場,領頭的是位50多歲的僧人:「開香讚!」那一聲高亮悠長的聲音,立刻鎮住了所有人。他嗓子極好,聲如洪鐘,不禁想起小說《受戒》中明海的舅舅仁山,伴隨不停的誦經聲,愈看覺得愈像。令我着迷的是《受戒》故事來自抗戰初期汪曾祺跟隨祖父、父親到高郵城外一個湖中村莊避難的經歷,村裡那個小庵就是小說裡的菩提庵。明海身上有沒有汪曾祺的影子?不好說,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17歲的明海與當時汪曾祺的年齡是相同的。
作家閻連科說:「世上的浪漫,莫過於某種童年的記憶;記憶中最結實的存在,就是那叫故鄉的地方。」那麼走進高郵,也就進入了汪曾祺的文學世界。


高郵運河中的鎮國寺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9 483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