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7 > 戲院時光

[港人港事]第477期 戲院時光

文:余晴峰    圖:余晴峰     分享:

簡介:觀塘一帶有前往「寶聲戲院」的小巴,抵終點站後,我張望四周,哪裡有戲院?原來,寶聲戲院早於1996年改建為寶聲娛樂城,娛樂城後來又受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影響,夷為平地。儘管如此,寶聲沒有被徹底忘記,而是留在小巴的「水牌」上、街坊的腦海中。其實不止寶聲戲院,如麗宮、皇都、利舞臺等,老影院總是承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去年年底,又有旺角豪華戲院告別我們,往昔的戲院時光,你還記得多少?

        

 電影神奇如斯 世界首部公開售票的電影誕生於1895年,不久香港一些主演粵劇的場地,如同慶戲園、高陞戲園等(當時的確是「園」不是「院」),已開始播放電影,至於本地首座「正式」的戲院則眾說紛紜,有說是中環荷李活道與伊利近街附近的「喜來園」(1901年);亦有說是雲咸街的「明星影畫戲院」(1907年),無論如何,也都是20世紀之後的事了。 早期影院大多不設劃位,播放的皆為默片,放映商為求助慶,往往請樂隊現場伴奏,稍晚又增設「解畫員」,專門為觀眾講解劇情。以今人的眼光看來,此等觀影經驗當然落伍,但對初接觸光影的香港人來說,卻是相當神奇的體驗。專門研究香港影史的黃夏柏先生曾引舊報章的報道,述說當年的情況:「(銀幕上女主角走進山穴,一頭金錢花豹直撲向前)樓下頭等位有一穿白衫白土布褲之鄉愚,睹狀以為真情,駭極而呼,衝口而出,大呼救命。」與1896年巴黎首播《火車進站》時,觀眾被銀幕上的火車嚇得落荒而逃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影院是「必需品」 當然,上述歷史對於大部分港人來說,都顯得過於遙遠,老讀者們更懷緬的,應該是那些單幢式設計,座位動輒上千的大影院,像鼎鼎大名的麗宮戲院,分前座、中座、後座、超等與特等5種位置,合計3,000座位,冠絕香港影史,當年新蒲崗一帶的工人下班以後,聯群入座,偌大的影廳高朋滿座,可謂盛況空前。 這些「龐然大物」大多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80年代中期,當時香港經濟雖然發展迅速,娛樂項目卻遠不及今天多姿多采,電影是百姓消閒作樂的重要選項。1965年,政府更將戲院定性為社區發展的必須品,在《土地利用計劃書》清楚列明:每1,000人必須設置38個戲院座位,進一步促進戲院的發展。 迷你與我 踏入80年代中,情況有所轉變,其時本地影業雖仍處於黃金年代,但地價實在太高,比起單幢式影院,發展商傾向興建利潤更高的商場,影片的播放地點亦轉移至商場內的放映廳,迷你戲院的概念遂應運而生。建於1985年的沙田UA6號稱本港首間美式迷你組合戲院,全院分6個影廳,每個容量約為300多人,氣勢固然不如大戲院,但勝在整潔、舒適與影音質素高,深受影迷歡迎,成功改變本地的放映格局。 香港影業在90年代中開始衰落,娛樂項目亦愈來愈趨向多元化及個人化,入場觀影人士漸少,老戲院或清拆或改建,早已七零八落,近年戲院進一步縮小,部分主打貴賓式的VIP戲院甚至只有20個座位,座位由3,000到300,再由300到20,不免讓人唏噓。 獵奇式懷舊 今天年輕人光顧老戲院,更多是出於「集郵」。電影博客「晞。觀影記事」的版主Jacky大學時期許下宏願,希望體驗香港戲院的所有影廳,「最後有完成嗎?」我問。「當時的戲院應該看全了,但有部分環境太差,未能看盡全部放映廳。」他追訪老戲院的經歷,還真像一部觀影獵奇史:昔日尖東華懋戲院頗為寒磣,細院的排氣口不時有老鼠經過,觀影途中,更有外賣佬進場高呼:「J1位有無叫揚州炒飯?」;旺角豪華戲院設備殘破,畫面中央老是有條白邊,成為影迷的恥笑對象;不過最叫人辛苦的還是舊元朗百老匯,非常焗熱,一場戲過來,大汗疊細汗,直接令Jacky放棄賞覽所有放映廳的計劃…… 很多老戲院的確跟不上時代了,正常人哪會喜歡坐起來「咯吱咯吱」的座椅、莫名其妙地黏濕的地板?Jacky也坦承,除了好奇,很多時去老影院觀影,不為愛,也不為責任,而是窮啊!這種依靠獵奇心態及平價戲票的營運模式,難免遭到淘汰,我們懷緬不捨,更多是像馬奎斯說:「回憶總是會抹去壞的,誇大好的。」 能夠僥倖留存的舊影院,實在鳳毛麟角:位於果欄旁的油麻地戲院,大家只記得它播放色情電影,卻忘了它建於1930年,是本地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現活化為戲曲活動中心;炮台山的皇都戲院,以「蟬迷董卓」浮雕與「飛拱」結構聞名,重建在即,「有去趁早」了。上述兩者作為戲院的生命早已完結,真正尚在營運的老戲院要數元朗戲院(1961)、寶石戲院(1970)和新光戲院(1972),當中寶石戲院比較「原汁原味」,保留人手劃位之餘,也放置了不少關於戲院的舊擺設,猶如舊影院博物館,想懷舊,不妨前往光顧。


1.1960年代的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曾經是香港的文化地標(資料圖片)╱2.1909年的太平戲院,從照片見到,本地早期的戲院往往分兩層,甚至三層(資料圖片)╱3.1930年代的中央戲院,位於港島皇后大道中,現改建為中央大廈(資料圖片)


1.寶石戲院現存的放映廳由原先的樓座改建而成,這種改建影廳一般後排座位較高,觀影感覺不如前排╱2.皇都戲院現貌,拆卸電影海報後,見到戲院那有名的「蟬迷董卓」浮雕(Wpcpey攝)


影院懷舊物

磅重機 往時磅重機相當笨重,一般家庭不會擁有,反而戲院門外總會放置一台,磅重結果列印在小卡上,不少人喜愛收藏,因而成為風潮。

菲林放映機 香港舊影院採用35mm菲林放映機,由人手操作,部分電影如《賓虛》,因為菲林太長,畫數太多,放映機的菲林盤不夠大,放映師只能分段上片,故而有了「中場休息」。此外,偶爾會出現菲林斷開的問題,需用駁片機駁回才能繼續播放。直至戲院轉用數碼播放格式,這些情況才不復見。

電影海報 昔日不流行電腦繪畫,電影海報全憑手繪,代表例子是阮大勇先生繪製的一系列卡通電影海報:單幢式的戲院外牆,掛着整層樓高的許氏兄弟卡通,蔚為奇觀。時至今日,預告片取代了海報的主導地位,大型商場的晶體顯示屏雖然播放電影預告片,但也夾雜其他廣告,電影宣傳失去「專屬」空間,甚為可惜。只有在北角新光、油麻地電影中心等少數戲院,才能窺見昔日巨幅海報的風光。

全院滿座 6、70年代,「走飛」情況普遍,十口之家往往只買五、六張票,趁人多混亂時,將票一鼓腦兒塞給檢票員,不待他數清楚便擠入場,以至戲院經常「爆棚」。灣仔東城戲院只賣了一半飛,卻「全院滿座」的城市傳說,應該就是由此而來,只是後人加鹽加醋,才演變成鬼故事。

人手劃位 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採用「人手劃位」的售票方式,觀眾選好座位後,售票員便迅速在票據畫上編號,並在座位表紀錄。戲票的顏色也有竅門,今天與明天的戲票顏色要不一樣,這樣才方便區分。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3 47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