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7 > 朵瑪

[微說藏學]第477期 朵瑪

文:龍仁青     圖:龍仁青      分享:

簡介:龍仁青 ─ 小說家、翻譯家。創作出版有小說集《光榮的草原》、《咖啡與酸奶》等,散文集《馬背上的青海》等;翻譯出版有《倉央嘉措詩歌集》及《格薩爾》部本等,作品被譯為英、日等多國文字出版。

        

 朵瑪
龍仁青╱圖文

據有關記載,朵瑪()在藏地的出現,遠遠早於佛教,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遺留,也有人認為,它與印度教息息相關。
「朵瑪」是甚麼呢?從藏語字面去理解,「朵」()是拋撒之意,「瑪」()呢?有專家認為,是母親之意,亦即「媽」——這似乎是世界通用語。但從藏語語音去理解,此處的「瑪」()更可能是藏語中的「主人詞」(),這是藏語中特有的一種詞格,置於某一名詞或動詞之後,表示某一事物的屬性或者其所有者。因此,這裡的「朵瑪」,有「拋撒之物」之意。
拋撒的確是朵瑪的一種功用。在藏族民間,當家裡有人久病不癒,或者災難纏身,便會製作朵瑪,將此拋擲在野外,祈求鬼神帶走病者或福運不濟者的病痛或厄運。而藏語的「朵」()也有摧毀、驅趕之意,表示將身邊的邪惡不淨清除,因此,在藏地民間,朵瑪也像是一種武器,通過拋撒,就可以將無形中的病痛、邪魔、孽緣等消滅。個人認為,朵瑪的名稱,最早來自於這一樸素的宗教理念。
當然,朵瑪的功用不僅僅是拋撒,很多時候,是一種供品,供奉在神像或者佛龕前,是獻給神靈的美食。朵瑪,漢語叫食子,與藏語沒有任何對應關係,這種稱謂,大概就是因為它是獻給神靈的供餐。也就是說,漢語對朵瑪的稱謂,取自它的這一種功用。
我們常見的朵瑪的功用,卻是一種焚化物——寺院把製作好的朵瑪供奉在佛殿之內,到了藏曆新年前,便把這些朵瑪分裝起來,經過一番宗教儀式後,在特定的場地將其焚燒,表示將一切污濁和不好都統統盡除。
如此看來,朵瑪是藏地寺廟和民間佛事活動中廣為使用卻又有着不同功用的一種佛事道具,這種「道具」是用糌粑製作而成的。
糌粑是藏人日常最為重要的一種食物,同時也是藏人用來供奉和祭祀神靈的神饈。煨桑所用的材料也是糌粑,但只是未經任何處理的糌粑粉;而製作朵瑪的糌粑,卻是摻和了酥油揉和成可塑性強的黏狀物。如果說煨桑僅僅是把食材直接提供給神靈,是一種比較簡略的供奉方法;那麼朵瑪,則是仔細加工烹飪,做成表達一定象徵意義的形狀之後供奉給神靈的,供奉儀式也很繁雜。不僅如此,在朵瑪裡,還加入了許多珍貴食材,比如,蜂蜜、紅糖、白糖的「三甜」()食材,牛奶、酸奶、酥油的「三素」()
食材,甚至還要加入金、銀、珍珠、瑪瑙、珊瑚等珍貴珠寶和珍稀藥材。朵瑪的製作也十分注重外觀品相,根據所供奉神靈的不同,造型也各自不同,五花八門,並且用酥油等食材加以裝飾——有人認為酥油花便是由此發展而來,還用礦物質和植物顏料塗染成紅、褐、黑等多種顏色,比如,象徵怙主的朵瑪是紅色,象徵護法女神班丹拉姆的朵瑪是黑色等等。這樣的供食,在神靈眼裡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
美食。
信奉藏傳佛教的藏人認為,朵瑪在製作和製作完成後,要通過各種內容和形式繁雜的加持儀式,通過加持,使得朵瑪產生了無可估量的能量,再通過拋撒、供奉、焚燒等儀式,這些能量就會發揮出來。

花絮:
朵瑪作為一種供奉物,一個只有指頭大小的朵瑪,在供奉時也可以想像成須彌山一樣堆積起來的供物,但在藏族民間,似乎也明白這種說法的虛無。比如,有小孩向大人索要糖果或一些零食,大人便說:「給你一個朵瑪」,意思有點接近漢語中的「你想得美」。


1.顏色鮮艷的朵瑪╱2.糌粑摻和酥油後,再揉和成可塑性強的黏狀物,才能製作朵瑪╱3.造型各異的朵瑪正待上色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3 477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