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6 > 華嚴經變

[敦煌故事]第476期 華嚴經變

文:李焯芬    圖:李焯芬     分享:

簡介: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的一部重要經典。主題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文殊、普賢諸大菩薩介紹毗盧遮那佛所居、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根據呂澂、印順等佛教學者的研究,《華嚴經》最早的寫作年代,可能是在釋迦牟尼佛湼槃後約五百年,估計在公元三或四世紀時間始集結。《華嚴經》最初在印度只是以分散的經典形式存在,並沒有集結成完整的經卷。約在公元二至三世紀中葉間,華嚴系的經典從印度的南部向中部和西北部傳播,最後在中國西域地區合成大本的《華
嚴經》。 《華嚴經》有三個漢譯本:(1)六十華嚴,為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六十卷;(2)八十華嚴,為唐代于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3)四十華嚴,為唐代般若所譯,四十卷。其中以八十華嚴的譯本品目最完備,文筆最流暢,因此也最
流行。 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描述佛在天上人間的七個地方九次宣說佛法。這七個地方包括了人間三處:菩提道場、普光明殿、給孤獨園;天上四處: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其中心思想是從諸法本性清淨的觀點出發,說明諸法反映了同一佛理,舉一微塵即可反映整個世界之理。因而世間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經又着重描述修菩薩行成佛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狀況,與及所取得果位的差別。經中的《入法界品》以善財童子為例,說明了修行者所需踐行之參學和修證。善財童子先後參訪了五十多位善知識,虛心努力學習這些善知識的智慧和德行,最後終於修行圓滿,「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在莫高窟第9窟(晚唐)窟頂南、西、北三披,繪有華嚴經變圖(圖1),內容是描繪釋迦牟尼佛在人間三處、天上四處的九次說法會。窟頂三披,每披繪三會,以中間一會為構圖中心。三披連貫,一氣呵成,絢麗多姿,宏偉壯觀。 在該窟北披、南披、西披說法圖下部,又繪上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圖2)。善財童子生於古印度福城長者之家,由於前世廣修功德,出生時家境富有,故得名「善財」。又因為他得道後常以童身出現,故俗稱「善財童子」。他是佛門修學的典範。據經文記載:有一年,文殊菩薩到善財的家鄉福城去弘法,善財也跑去聽講。他善根深厚,聽文殊菩薩講法後,頓時萌發了四方參學的志願。文殊菩薩首先指示他參訪南方勝樂國妙峰山德雲比丘。他依言而行,從德雲比丘那裡得法益後,又由德雲引薦去參訪另一位名師。就這樣,善財風塵僕僕,經歷「百城煙水」,依次參訪了五十三處的五十五位善知識(良師益友),其中不僅有佛門的菩薩、比丘、比丘尼、長者居士,還有外道的長者、童女、婆羅門、王者、仙人、天女、天神、地神等。最終,善財童子以堅強的毅力,虔誠的信願感動了普賢菩薩,並在其開示下成就了「菩薩行願」。善財童子的參學經歷啟發人們:學佛不僅要有吃苦精神與及鍥而不捨的毅力,還要持開放和虛心的態度,不分教內教外,凡有益於修學修行者都應虛心學習,不可自立藩籬,將別人的智慧和經驗拒之門外。


1.莫高窟第9窟窟頂南、西、北三披,都繪有華嚴經變圖,內容是描繪釋迦牟尼佛在人間三處、天上四處的九次說法會╱2.窟頂北披、南披、西披說法圖下部,又繪上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這圖在南披左邊,榜題是:善才於菩薩求法。有些榜題已看不清了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2 47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