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5 > 香港視點‧香港藝術館

[港人港事]第475期 香港視點‧香港藝術館

文:余晴峰    圖:余晴峰     分享:

簡介:闊別4年,香港藝術館終於在2019年11月30日重開。 藝術館的使命是「以香港視點演繹多元的藝術世界, 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和文化涵養,讓藝術連結生活。」 今趟我們走訪重生的藝術館,介紹新展覽及設施的同時,也看這些新元素, 如何幫助館方述說香港的藝術故事。

        

 藝術館歸來 毫不諱言,裝修前的藝術館評價一般,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其外形,那粉紅肉色坑紋外牆土氣十足。2011年,英國旅遊網站Virtual Tourist便把香港藝術館評為「全球10大最醜陋建築物」之一。剛於11月重開的藝術館採用波浪紋纖維水泥外牆,正門上方更有插畫師羅浩光設計的壁畫《變》,色彩斑斕,看起來比裝修前年輕多了。 藝術館重開以後,展覽空間增加4成,展廳由7個增至12個,多出來的面積,主要來自新落成的別館及主館第5層,這些新空間的展覽大多與本地歷史文化有關。閉館前的藝術館一直沒有完善的本地藝術館館藏展廳,被批評不夠「香港」,這下總算可以一洗污名了。 小題大作 先談別館(上)的「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形容:「這是一個精華展。」館方從四大核心館藏(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中挑選多項鎮館級藏品,包括吳冠中自言「最好的一幅畫」《雙燕》、呂壽琨融合中西方藝術的力作《禪畫》、當代中國藝術的經典作品《天書》等,可謂群星匯聚,這亦是「小題大作」展覽中,所謂「大作」的意義。至於「小題」,則是館方介紹藝術巨作的普世價值之餘,也刻劃該作品與香港藝術館的淵源。 舉例而言,展廳有一件青花瓶,帶有明代「天順伍年」字款,天順一朝正值動盪時期,留存下來的作品屈指可數,如此「大作」背後,卻原來是1989年,由一位市民把它帶到當年位於大會堂的香港藝術館辦公室,博物館眾人初看,見其毫不起眼,且口沿有破損,還以為不是甚麼珍品,誰不知當館長拿起來把玩,見瓶底書有「天順伍年秋九月吉日題」,加上器身厚重,才知遇上瑰寶!後來經已故的藝術館顧問葛士翹先生鑑定,確認這青花瓶具重要的歷史價值,市民今日才有幸在藝術館一睹它的風采。「小題大作」就這樣述說一個個小故事,串聯起香港藝術館,以至本土藝術的發展史。

1.李慧嫻的《海闊天空》巧妙地以維港作為背景╱2.香港藝術館煥然一新的外觀╱3.徐冰的《天書》有四千多個由藝術家親自刻製的「偽漢字」,讓人反思文字及書本的意義


與香港對話 「小題大作」述說香港藝術館走過的足跡,5樓新空間的「原點變奏——香港視點」及別館(下)的「自在風景」展覽,則是對過去的回應,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原點變奏」邀請了14位香港藝術家,以對話的形式,依據「小題大作」的經典作品創造新藝術品。像甘志強的《雲…虛擬》,參考清朝的《淺浮雕丁山射雁圖筆筒》,融入本地的鳥籠文化,製成巨大的雲形竹製鳥籠,呼應歷史之餘,也突出本土色彩。 「自在風景」則由8位本地藝術家操刀,以香港視點出發,創作由別館延伸至戶外藝術走廊及藝術廣場的作品,從而詮釋本土的風景及城市景觀。這個部分比較注重互動,如李樹勳的《觸動山巒》是裝置藝術,可以讓訪客自由移動山巒模型,從而改變曲面屏幕的畫面。一個地方的藝術,從來不單是藝術家的事,讓市民大眾參與進來,才能徹底提升整個城市的氣質,這大抵亦是「自在風景」的一大目標。 我們的藝術故事 其他展覽方面,2樓的「香港經驗‧香港實驗」,以逾半世紀不斷積累的館藏,發掘香港藝術發展的脈絡,也非常值得關心本土藝術的讀者留意。至於因應閉館期間獲得的捐贈品而成立的「眾樂樂——至樂樓藏品選」與「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週年展」,以及開館後首個收費專題展覽「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雖然乍看與香港關係較小,但在新聞發佈會上,幾位館長也不約而同地強調這些展覽與香港的淵源,如他們提到吳冠中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香港藝術館捐贈作品,乃因為他認為「(香港藝術館)通讀和理解了我的藝術探索後,剖析我探索方向中的脈絡……作者的喜悅莫過於被理解,遇知音。」館方亦安排本土藝術家與這些大師的作品進行對話式創作,以上種種,都是思考香港藝術之於世界的價值所作的努力。 逛展覽逛得筋疲力盡了,不妨坐在走廊的椅子,細看維港景色。這亦是藝術館重修後最令人滿意的部分——老館雖然同樣坐落在尖沙咀海旁,卻採用密封式設計,簡直是暴殄天物,現在改用落地玻璃,一邊看展覽一邊看維港,豈不快哉!藝術館還有不少作品以真實的維港為背景,如3樓走廊設林東鵬的《鍍影》,在《維多利亞城》石版畫上,有一盧亭,半人半魚,孑然一身,獨望窗外的會展,帶領訪客穿梭百年時空;又如李慧嫻的《海闊天空》,設置了不同的肥矮陶人,在中環的摩天大樓下過庶民生活,也是我很喜愛的作品。世界的藝術館何其多,論藏品,香港藝術館不會是最出色的一間,但它終究與別不同,因為它述說的,是香港的故事,屬於我們的故事。

1.甘志強的《雲…虛擬》體積龐大卻不笨重╱2.林東鵬的《鍍影》描述了香港的盧亭傳說╱3.《淺浮雕丁山射雁圖筆筒》的創作人吳之璠是康熙年間的竹雕高手


想去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位於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採用分段式入場,訪客可以透過官方網站(https://hk.art.museum/)預約;館方亦會視乎現場情況,安排即場參觀名額。收費方面,大部分展覽免費入場,特展「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需要付費,票價HKD30,市民可以在城市電腦售票網購買。


藝術館新元素

全新外觀 立體纖維水泥板構件,為建築外牆置上新衣

新空間+新視閣 主樓由4層增至5層,現正舉行「原典變奏——香港視點」展覽及展出「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的《華特附近的巨樹群》

別館(上) 位於新翼一樓的全新展廳,面積達1,225平方米,為全香港藝術館最大的展覽空間,現正展出「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的故事」

推薦作品

1《禪畫》 呂壽琨 1970年 水墨設色紙本
位於別館(上)的「小題大作」展覽,鎮館之寶之一,作者把西方藝術的抽象元素結合中國水墨畫,以墨色表演蓮葉,襯托火一般的蓮花,是「新水墨運動」的代表之作。

2《混沌初開》 黃宏達 2019年 數碼影像及混合媒介
位於5樓的「新空間」,黃宏達用以回應呂壽琨《禪畫》的創作。藝術家將他從事數碼藝術影像製作的經驗融入水墨藝術,將雕塑、裝置、數碼藝術的概念融合,以充滿實驗性的創作,重新定義水墨的美學。

3《雙燕》 吳冠中 1981年 水墨設色紙本

在「小題大作」展覽展出。吳冠中曾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張畫」。畫作於1980年,當時吳冠中帶學生到蘇州、舟山一帶寫生,被月湖旁的老宅白牆所驚艷,本來在趕火車也顧不上了,當下就拿起紙本速寫,促成了這張傑作。

4《香港仔附近的瀑布》 威廉‧哈維(傳) 約1816年 水彩紙本
位於「小題大作」展覽入口不遠處,這幅畫是香港早期重要的圖像紀錄,相傳是1816年英國阿美士德訪華使節團團員於船上所繪。畫中的瀑布,相信就是現今香港仔華富邨瀑布公園內的那條。這次考察使英國發現香港是天然避風港,有淡水可以飲用,影響英國對香港的觀感,改變了香江的命運。

5《華特附近的巨樹群》 大衛‧霍克尼 2007年 50幅油彩布本
在5樓「新視閣」展出,是「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特展的作品,出自「英國藝術教父」大衛‧霍克尼的手筆,由50幅油彩布本組合,合共佔近5米x12米的空間,色彩鮮艷明亮。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1 47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