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5 > 煨桑

[微說藏學]第475期 煨桑

文:龍仁青    圖:     分享:

簡介:龍仁青 ─ 小說家、翻譯家。創作出版有小說集《光榮的草原》、《咖啡與酸奶》等,散文集《馬背上的青海》等;翻譯出版有《倉央嘉措詩歌集》及《格薩爾》部本等,作品被譯為英、日等多國文字出版。

        

 在藏人的想像中,有一種神靈存在於我們的肉眼所不能抵達的上空,他們不食地上的人們所食的食物,但他們「食人間煙火」。他們被人們稱作「智薩」
()。意思是食味者。也就是說,他們吃飽肚子不用吃具體的食物,而是聞一下味道,就解決問題了。 那麼,如何讓他們聞到味道呢?在人們的想像裡,他們居住在高高的天上,那裡沒有任何物產,所以還要借助人們為他們提供「味道」。 於是,人們便想到了煨桑。 煨桑,就是把一些有香味的植物,比如柏香枝、火絨草等,以及一些藏地人們經常食用的普通食材,比如,青稞、糌粑等點燃,讓這些東西化為煙火,並以煙火的形式升向天空,這些有香味的植物和人們覺得很好吃的食物,就以味道的方式抵達了那些神靈居住的地方,神靈享用了人們給他們供奉的煙火,便十分愉悅,於是便幫助人們擁有更多有香味的植物和食材,如此,他們也可以綿延不斷地得到人們供奉的這些美味,形成良性循環。 這便是煨桑,藏語為「桑東哇」()。 人們藉着煨桑希望得到神靈的幫助,但世俗的人們很貪婪,他們不光只想得到一點香料植物和一些食材,他們還想得到更多,比如,通過戰爭獲得勝利,佔有更多的利益和資源。 這樣的例子,在《格薩爾》史詩中便有了明確的記載。 傳說英雄格薩爾為了降妖伏魔,召集他的官兵與民眾在藏曆五月十五日之時舉行盛大的煨桑儀式,取悅神靈,自此他和他的兵馬所向披靡,取得了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 據說,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煨桑逐漸成為了一種儀式,並且遍及藏地的寺院與民間。在一些殊勝的日子,以及在一些平常的時日,一旦有甚麼事,人們便通過煨桑與神靈對話,祈求神靈幫忙。長期以往,就有了專門的煨桑地點,這些地點,或者分佈在寺院大經堂前方的開闊地上,以及轉經路的周邊,或者就在人家的院落裡,他們供奉和祭祀的神靈,基本上是一些山神和地祗。慢慢的,甚至有了專門的煨桑詞,這些煨桑詞是專門誦頌給某一位神靈聽的,充滿了對這位神靈的溢美之詞,把這位神靈誇讚得無以復加,並祈求他幫忙辦更大更多的事。比如: 三密真言加持為甘露, 實陳意設桑煙如青雲。 化為無量財寶與飲食, 供養在世出世諸神靈! 世代家族之神當地神, 一切抑惡揚善眾神靈。 請受桑供祈求佛加持, 眾神施展神通常護持。 逢凶化吉消除諸災害, 增添福壽智慧助盛運, 懷攝眾生誅殺諸邪惡, 所想諸事如意速辦成! 這是一首通過煨桑並誦頌,祈求當地神靈護佑的煨桑詞,表現了世俗之人
的神靈的阿諛和「獅子大張口」的心態。 除去煨桑,在藏地民間,還有一種煙火供奉的儀式看上去是煨桑的簡化版或微縮版:隨便找一塊石片或用壞了的農
具,在上面點燃起柏香枝葉,再撒上人們經常食用的糌粑,偶爾也來點葷腥,讓柏枝和糌粑燃燒產生煙霧。這種儀式,叫
擦色」()。這種儀式主要針對一些鬼
怪,目的是給他們一些好處,讓他們不
要擾亂人們的好事,給人們帶來不利。


花絮: 在藏地,原本用以給神靈或鬼怪獻食的煨桑台、「擦色」,所供奉的食物皆是鳥兒們的最愛,難免引來成群的鳥兒每天來吃個肚圓,並理所當然地認為這裡的糌粑、青稞是為牠們所備。而人們也默認了牠們的想當然,並且縱容牠們,讓牠們與神靈共享美食。其實,煨桑儀式體現了藏人信仰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念,與其說是通過獻祭愉悅神靈鬼怪,不如說是借了這樣一個方式,給天上的鳥兒提供食物。


1&2.大夥兒正在將柏香枝葉以及食材鋪好,為儀式作準備╱3.藏人正在進行煨桑的儀式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1 47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