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5 > 藥師經變

[敦煌故事]第475期 藥師經變

文:李焯芬    圖:李焯芬     分享:

簡介: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藥師經》,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為大乘佛教早期經典之一。傳入中國後,本經曾有五次翻譯,包括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本、南朝慧簡譯本、隋達摩笈多譯本、唐玄奘譯本及唐義淨譯本。現今流通最廣的是玄奘譯本。經文內容為佛應文殊師利菩薩的啟請,說明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如來的功德,並詳述藥師如來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藥師佛注重為眾生求得現世的安樂,以唸佛、持咒、供養等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經中並宣說為現世眾生救病、救國難、救眾難,與及用以消災延壽的法門。 隋代敦煌流行的《藥師經》是帛尸梨蜜多羅和慧簡兩種譯本。《藥師經》諸漢文譯本中,唯有這兩種譯本詳述藥師八菩薩的名號,說明這八位菩薩在當時的藥師信仰中有着重要地位。受到這兩種譯本的影響,有些隋代藥師經變圖畫上了藥師八菩薩。此外,《藥師經》諸漢文譯本中,也只有這兩種早期譯本論及禮敬藥師佛可往生兜率天,面謁彌勒。所以,隋代畫師多在藥師經變圖的對應或相關位置上,繪畫彌勒上生經變,以表示藥師信仰和彌勒信仰的密切關係。隋代以後,其他譯本日益流行。這些譯本不但未載藥師八菩薩的名號,也將禮敬藥師佛可往生兜率天這段文字刪去。所以上述兩點隋代藥師經變的特色,在隋代以後的壁畫中較少發現。 藥師經變在敦煌壁畫中是十分常見的題材,最早出現於隋代,至宋代和西夏時期仍有繪製。藥師變圖在敦煌現存一百零二鋪,其中莫高窟有九十六鋪,安西榆林窟有四鋪,西千佛洞及五個廟石窟各有一鋪。 藥師信仰之所以流行於當時,是因為信眾認為藥師佛能治病救人,消災延壽。凡「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之人,只要供養藥師佛,就可以得救。這樣一來,藥師佛就成了苦難的人們心目中的救星。 唐代洞窟中往往把西方淨土變與藥師經變相對畫出。例如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即翟家窟),在南壁畫西方淨土變,在北壁就畫藥師經變。這樣,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與正龕的釋迦牟尼佛就組成了「橫三
世佛」。 第220窟的藥師經變,是較有代表性的一鋪唐代藥師經變(圖1)。畫面中心繪藥師七佛,同排平行立於水池中的勾欄平台上,上為雙樹華蓋,寶飾垂幔,彩幡飛舞。這七尊藥師佛像,即《藥師經》中所說的「禮拜供養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造七軀彼如來像,……像前各置七燈,………燈量大如車輪,或復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當造王色彩幡長四十九尺」。 在藥師七佛左右,八大菩薩穿插其間。水池中央的平台,以紅藍兩色琉璃鋪成。寶台的欄邊,有側身倚欄而坐的菩薩四身,手捧蓮花,合掌禮佛。水池中碧波蕩漾,蓮花盛開。寶台兩側是神將和聖眾。神將的上方是阿修羅,下方是力士。寶台的下方是燈架和伎樂隊。畫中舞伎四人,樂伎三十二人,分成兩組,鼓樂歌贊,供養藥師佛。畫面充份展示了藥師佛國淨土的景象。 莫高窟第12窟北壁也有一鋪晚唐的藥師經變(圖2)。藥師佛結跏趺坐於台上中央,左右對稱端坐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佛前平台上有兩身伎樂對舞;兩側平台上各有一組樂隊伴奏。下部中間繪藥師十二神將。畫面宏偉壯闊,氣氛寧靜而祥和。


1.第220窟的藥師經變,是較有代表性的一鋪唐代藥師經變。畫面中心繪藥師七佛,同排平行立於水池中的勾欄平台上,上為雙樹華蓋,寶飾垂幔,彩幡飛舞╱2.莫高窟第12窟北壁也有一鋪晚唐的藥師經變。藥師佛結跏趺坐於台上中央,左右對稱端坐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0-1 475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