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4 > 留住李小龍

[港人港事]第474期 留住李小龍

文:余晴峰    圖:余晴峰     分享:

簡介:昔日香港有「東方荷里活」的美譽,誕生的影視巨星不計其數,而在眾星中最為閃爍、最受國際認可的,無疑是李小龍。這個偉大的武打巨星不但將中國武術宏揚到世界各地,更一手創立截拳道,在影視、武術及思想三方面都作出重大貢獻,實在是香港人的驕傲。然而,李小龍故居歷經波折,最終還是逃不過被清拆的命運。李小龍在香港還有生存空間嗎?或者換個角度說,香港人配繼續擁有李小龍嗎?

        

李小龍的容身之所 步出九龍灣臨興街工廠大廈的電梯,轉左,穿過毫無裝飾的水泥走廊,一道螢光黃的門躍現眼前,磨砂玻璃上印有李小龍的相片,他穿着西裝,臉上依舊是那副桀驁不羈的神情,很是瀟灑。大門上方寫有「1127」四個大字,後來與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詳談,才知選這個房號有其深意:「那是他的生日。」 推門入室,房間不大,兩層,每層約四分一個課室的面積,放滿雜物與收藏品,李小龍銅像夾雜在它們其中,矯健的身形依然搶眼,卻站得有點侷促。我想,這倒與李小龍目前在香港的處境有點相像。 李小龍於1973年逝世,在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遺下故居「棲鶴小築」,他由1972年7月住到73年,一直是世界各地「龍迷」朝聖的必到之處,但香港地價冠絕全球,想留住這個聖地着實不容易。追溯歷史,李小龍逝世後,富商余彭年於1974年購入「棲鶴小築」,及至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余彭年計劃將李小龍故居出售,收益用作賑災。事件引起以李小龍會為代表的一眾影迷關注,他們發表公開信,一方面請求余彭年擱置計劃,另一方面促請政府收購李小龍故居,用以興建李小龍博物館。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業主改變初衷,願意將「棲鶴小築」捐出來,當時的政府也表示願意接手,2009年甚至舉辦過「李小龍故居概念設計比賽」,其時可謂形勢大好。 再無李小龍故居 可惜好景不常,政府最終未能與余彭年達成共識,擱置了興建李小龍博物館的計劃,改為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至2015年余彭年逝世,其長孫彭志兵接手,他的團隊衡量過修復與清拆重建的價碼相去不遠,但修復方案意味後續還有源源不絕的維護費用,在政府拒絕接手的前提下,決定將故居改建成國學教育中心。2019年9月24日,清拆工程正式動工,僅保留故居的窗花與一幅馬賽克壁畫,其餘部分灰飛煙滅,自此,香港再無李小龍故居。 好事成空,市民慨嘆之餘不免疑惑,為甚麼李小龍博物館的事談不攏呢?最表面的原因是余彭年希望將原本約5千平方呎的樓面面積擴展至3萬平方呎,政府「認為有關建議對九龍塘區的土地用途及規劃限制等方面,可能帶來長遠影響」,所以沒有接受,但單單此點,顯然不足以解釋「棲鶴小築」遭到清拆的悲劇。在接手祖父的財產之後,彭志兵曾經提出政府收購地皮,或者以「地換地」的方式處理李小龍故居;臨清拆之前,李小龍會甚至找到地產商願意出資買下「棲鶴小築」,只要求政府負責之後的營運和管理,但上述所有方案政府一概置之不理,論其理由,可以歸結為「官僚主義」四字。 香港名人故居的缺失 回頭分析李小龍故居一事,才發現香港不流行「名人故居博物館」這個概念。跟黃耀強提到此事,他亦深以為然:「世界各地一定有名人故居景點,貓王皮禮士利故居啊!馬克‧吐溫故居啊!獨獨香港沒有。」現時康文署轄下有14間博物館,只有孫中山紀念館以名人為主題,值得留意的是,這座位於中環衛城道7號的紀念館,前身是香港富商何東之弟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與孫中山關係不大。換個說法,甘棠第不是因為孫中山的貢獻才得以「存活」,而是因為建築本身就有「活化」的價值,才找了「孫中山紀念館」這個項目與其配對。 歸根究柢,香港缺乏處理名人故居保育的制度,黃耀強說:「我記得2008年政府找古蹟辦看李小龍故居有沒有歷史價值,根本是找錯重點,拿錯天秤。」「棲鶴小築」建於1970年代初,結構算不上獨特,拿歷史建築的標準去審視,當然不甚珍貴,「他們沒有新思維,認為李小龍是獨特的國際巨星,可以找特別的方案去處理,沒有相關政策,於是就站在原地,動也動不了。」李小龍故居被清拆,固然令人痛心,但更令人憂心的是,政府繼續以這種墨守成規的官僚思維保育,類似的情況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世界的李小龍 「棲鶴小築」已成歷史,現時香港的李小龍景點主要餘下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及「李小龍事蹟徑」,前者從人生、電影、功夫、文化等多方面講述李小龍的成就和貢獻,比較完整地還原的真面目,奈何展期有限,2020年7月20日便完結,續期與否至今還沒有風聲。 至於「李小龍事蹟徑」,則由李小龍會在電影發展基金撥款支持下,於青山寺及喇沙小學等多個對李小龍有意義的地點設立紀念牌,附帶該地方與這位功夫巨星的淵源,讓民眾和旅客追憶李小龍的事蹟。黃耀強指他們有意製作第二期的「李小龍事蹟徑」,發掘更多李小龍在香港的故事,但香港地價高昂,能否順利完成?實在不敢肯定。更關鍵的是,香港人對保育和李小龍的熱情,可能沒有想像中高,拿李小龍故居的事為例,大家都說支持,卻都流於空口說白話,聯署沒有簽,籌款沒有捐,更別提其他行動了。「心態上大家都支持保育,但在行動的積極上來說,確實跟預期有點落差。」聽着會長失望的語氣,或許,香港真的不配擁有李小龍。 世界各地反而更看重李小龍的價值,像馬來西亞便邀請李小龍會幫忙,計劃建造李小龍主題公園,黃耀強亦說,希望在大馬興建李小龍資料館:「研究李小龍的人很多,但大多只能由二手或三手資料入手,李小龍會已創立20多年,手頭有不少關於李小龍的文物,希望有一個地方,讓我們都百年歸老後,依然保存好這些東西。」想起日後要在外國看李小龍,有點悲哀但又有點慶幸:李小龍不但屬於香港,也屬於世界的。


1.星光大道李小龍銅像的剪影╱2.李小龍故居未變成時鐘酒店前的模樣╱3.李小龍與其妻子琳達在「棲鶴小築」前合影


追尋李小龍的足跡 棲鶴小築雖然已經拆卸,香港依然留有些許李小龍的痕跡,當中海運大廈碼頭、喇沙小學、德信學校、聖芳濟書院、屯門青山寺、李小龍銅像屬於李小龍徑的一部分,設有展板介紹他與該地方的關係,而香港文化博物館與李小龍會則存放眾多相關李小龍的資料和文物。


A.屯門青山寺 地址:新界屯門青山寺徑 李小龍在港取景的電影不多,青山寺是比較重要的場景,《龍爭虎鬥》中有兩幕皆在此拍攝。 B.海運大廈碼頭 地址:九龍尖沙咀廣東道3-27號 1959年,李小龍在此處登上威爾遜號遠赴美國;1972年返港後,他亦曾在這裡與電影《唐山大兄》的女角衣依合影。據黃會長說,李小龍靈堂上的遺照也在海運大廈拍攝。 C.德信學校 地址:九龍佐敦柯士甸道103號 李小龍與其胞兄李忠琛及堂兄李發枝都是德信的學生。小學時,李小龍已經參與電影工作,他的小學同學回憶,李小龍當時經常招呼大家,聯袂到戲院看「霸王」電影。現時該校門前有李小龍鑲嵌畫一幅。 D.喇沙小學 地址:九龍喇沙利道1號D 李小龍1951年轉讀喇沙書院,同學有黃霑和許冠文等。李小龍是學校的風頭躉。喇沙書院在1957年將學校分成中學和小學兩部分,李小龍回港定居後,亦將其子李國豪送到喇沙小學讀書。配圖為身穿該校校服的李國豪,在其左邊的是他妹妹李香凝。 E.聖芳濟書院 地址:九龍大角咀詩歌舞街45號 中學時間,李小龍因打鬥及曠課被喇沙書院趕出校,轉到聖芳濟書院讀書,又被老師發現在廁所動手,但老師沒有責罰他,反而勸他加入拳擊會,結果在1958贏下校際西洋拳比賽,成為一時佳話。 F.李小龍會 地址:九龍灣臨興街21號美羅中心2期11樓1127室 成立於2000年7月,目的是以李小龍的故鄉――香港為基地,讓李小龍迷有交流的空間和機會。有意拜訪可透過FB(bit.ly/34wjySh)與李小龍會聯繫。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12 474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