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473 > 金剛經變

[敦煌故事]第473期 金剛經變

文:李焯芬    圖:李焯芬     分享:

簡介: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早期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有六個漢文譯本,其中流傳最廣者為姚秦鳩摩羅什譯本。 《金剛經》描述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九十位大比丘在一起。一次,快到吃飯時,佛便穿衣持缽到舍衛城中化緣(乞食),化到食物後持缽回園。食畢,收衣缽,洗足,然後端端正正坐下。這時,一名叫須菩提的長老走過來,恭恭敬敬地向佛行禮後,問了一個關於「無上正等正覺」的問題,在佛法中,那是一種能覺知一切真理,並能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達到洞悉一切、無所不知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超越常人的,只有佛才具有,須菩提長老其實是在問:如何才能成就這種智慧?亦即是如何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聽了須菩提的問題,十分欣喜,便詳細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指出如要成就無上正覺,就需要洞徹緣起性空的道理,逐步離一切相;即見空性,見空性即見性,見性即見法身,見法身即見如來,如來即佛。重點在於破相離相,不住(不執著於)諸相,應生無所住心。在《金剛經》的結尾處,有一首二十字的偈語,做了很好的概括。這也是該經思想的精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大意是:世上萬物都是無常的,如夢,如幻,如水面的氣泡,鏡中的虛影,如清晨的雨露、黑夜裡的閃電,瞬息即逝。因此,我們平時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實際都不是它們真正的來源。事物真正的形相(實相)是「無相」,因此不必執著(住)。能真正認識到無相無實相,能做到對世間萬物無住無念,就可以得真正的解脫。 金剛經變在莫高窟主要集中在唐代的洞窟。建於盛唐的第31窟和第217窟有兩鋪。中唐的第112、135、154、236、240、359、361及369窟;晚唐的第18、85、138、143、144、145、147、150、156、198窟均有繪製;共二十鋪。這可能反映了《金剛經》在中晚唐時期的流行,成為禪宗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但五代以後在敦煌不再繪製,原因不明。 以建於天寶年間的第31窟為例,南壁通壁畫金剛經變,有十多個
情節: (1)與比丘俱:一佛結跏趺坐說法,兩側有比丘聽法(圖1)。 (2)舍衛乞食:一佛左手托缽乘雲而下,身後一比丘隨從;城門外一男子面對佛,跪獻食物供養(圖2)。 (3)為佛洗足:佛坐樹下,左腳橫在座位上,右腳放在盆中,一女子蹲着為佛洗足(圖3)。 (4)須菩提問法:一佛結跏趺坐說法,有比丘跪着請問狀。 (5)無餘湼槃:池中有兩條魚、數朵蓮花,表示的經文可能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湼槃而滅度之」。 (6)四阿羅漢果:四比丘
禪定。 (7)筏喻:一人坐在河中筏上,榜題完整:「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第31窟南壁之東側,也有以下兩個金剛經變的情節: (8)受持誦讀:一男子讀經,四人聽講,表示的經文當是「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誦讀……皆得成就無量無邊
功德」。 (9)歌利王本生:一穿黑色衣服的人左手握刀,前面有二人,僧俗難以確定,可能表示經文「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1.佛結跏趺坐,為眾比丘說法╱2.經云 :「入舍衛大城乞食」,佛左手托缽乘雲而下,身後一比丘隨從;城門外一男子跪獻食物供養╱3.經云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坐樹下,左腳橫在座位上,右腳放在盆中,一女子蹲着為佛洗足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19-11 473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